《短文两篇》习题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 ②宋 苏轼 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短文两篇》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短文两篇》审美鉴赏
天人合一的共鸣美
《答谢中书书》中描写自然之美,有山,有水,有云,有石,有林,有竹,有晓雾,有夕阳,有猿鸣,有沉鳞,从天空到地面再至水中,科类齐全,极具代表性。从色彩上看,山青,水绿,林青,竹翠,天蓝,石碧五色交辉,构成绚丽和谐的图画。从时间上看,有四时晨夕之分。从动静上看,有动静相衬。本文真可谓富有典型性地渲染了大自然的美。而作者用心灵感受了自然美的灵魂,把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与自身生命的愉悦和谐共振,借书信与友人交流,得之于心而发之于外。
简约而传神的曲笔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后,用比喻写景。先借写水的清澈透明,暗示月色空明,再借写水中藻荇的摇曳生姿,强化水色的空明,月色的空明,因为只有这样的水色、月色才能看得清楚。随后笔锋一转,交代所谓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投影,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句仅18字,却能抓住景物特点,别出心裁地用曲笔写景抒情,以少胜多,简约而传神点出自己的心境。
《短文两篇》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开头写出游时间、地点、缘由。夜晚解衣欲睡,无事可干,正是“闲”的表现。接着交代同游者,并与心有灵犀的好友张怀民这个“闲人”一起月下观景。而清晰地辨析出清澈透明的月光下竹柏的倒影也非闲人不能做到。结尾则用两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直接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和赏月的欣喜。这里重点突出了政治生活的清闲。
《短文两篇》背景材料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承天夜游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他那在政治漩涡中破损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无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只有从大自然美景中才能寻求精神的寄托。
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也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人之一。
《短文两篇》译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的美景,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赞谈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流水一眼见底。(河流)两岸的岩石峭壁,(在阳光下)五光十色,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当)晨雾将消散的时候,(随处)可以听到猿猴啼叫,百鸟鸣唱;(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之后,(就)不再有能领略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皎洁的)月光照入屋内,(十分美好),(我便)愉快地起来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走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下,(我们便)一起在庭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似的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