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②京尹 ③艨艟
④一舸无迹 ⑤泅者 ⑥僦赁看幕
2.解释加粗词。
①方其远出海门: ②吞天沃日:
③略不相睹: ④一舸无迹:
⑤随波而逝: ⑥倍穹:
3.《观潮》是_______朝的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
4.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wò②yǐn③méng chōng④gě⑤qiú⑥jiù lìn
2.①当……时 ②用水淋洗 ③看见 ④船 ⑤去,往 ⑥高
3.宋 周密 临安 钱塘江
4.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观潮》习题
1、你见过家乡的集会或街上的大型宣传活动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场面。
2、阅读王鲁彦的《听潮》,试比较本文思想感情异同。
《听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时观潮在临安(今杭州),今天应在海宁为最佳,这一变化能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找资料,了解钱塘江特大海潮形成的条件,填写好下列空格。
大江潮形成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场面描写要注意将“群众加地点加事件”结合起来,答案略。
2、《听潮》表达了作者对大海不同寻常的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观潮》极写南宋观潮盛况,表达对前朝的追思。
3、沧海桑田是历史的规律。
4、一是必须是“朔”(中国农历初一)或“望”(农历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
二是这“朔”或“望”必须最靠近“秋分”节气(在公历九月二十三日左右);
三是“朔”或“望”必须发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时。
《观潮》审美鉴赏
繁词竞采的渲染美
文章写钱江大潮的盛景,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大肆渲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加以印证。写水军演习时,用生动的笔触描写战船操演之场景,船上操练之场景,出神入化的水兵操练动作,悠闲自如的操练神态,来无影去无踪的战斗技艺,动静相生的战斗活动。写弄潮儿表演时,用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刻画弄潮儿的外形及勇猛矫健本领高强的形象,“旗尾不沾湿”则更是对弄潮儿形象别具匠心的衬托。写岸上观潮人众,更是用夸张手法从江岸之长,珠翠罗绮车马之多,物价飞涨,看幕紧缺等方面渲染空前的盛况。全文以华丽的辞藻,渲染了南宋都城临安观潮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观潮》整体感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