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文章中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这其中包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两篇现代文《手指》和《童年的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在阅读中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和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古文。
2.借助学习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氏之子聪慧在什么地方。
3.感受文本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借助学习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氏之子聪慧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
聊天:同学们好,我是来自秦馀小学的郁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1.古时候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问题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是谁呢?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杨氏之子》。让我们走进故事,走近杨氏之子。
2.请大家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之后,谁能说一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录音)杨氏的儿子
同学们试试像课文题目中这样介绍自己。你姓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说?
(录音)钱氏之子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了,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吗?
出示学习要求:
一读:借助小古文旁边的注释,轻声读一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读: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读出节奏。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录音)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你的阅读能力很强,表达能力也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都会表达了。
3.指导读课文。
读懂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朗读文言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这个故事一共有5句话,你知道要怎么读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读文言文时要把握节奏,注意句中的语气停顿,体会文言文中人物句子的语气。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1)【课件强调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明,你先来读第一句。
停顿节奏真好。屏幕前的同学跟着一起读一读。这句话10个字非常简短,但是却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
(录音)根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几个词,我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朝代,人物姓氏,人物特点,性别,年龄。
(录音)我想除了文言文,大概没有一种语言能用简短的10个字交代清楚这么多信息了吧。
是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课件强调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第二句,我们再看第二句话。生读(录音)
孔君平是人名,读准确了。
(出示PPT)你从哪个字知道孔君平是来拜见他父亲的?
(录音)我知道是“诣”字。
在文言中“诣”一个字,现在说却要用两个字“拜访”,很有意思。
(3)【课件强调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第三句话,请你读一读。生读(录音)
为是给的意思,这里要读第四声。
(4)【课件强调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第四句,录音。
这里的君家是什么意思?
(录音)我知道,是杨家的意思。
(5)【课件强调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后一句。录音。
夫子家禽是什么意思?
(录音)孔君平家的小鸟。
现在你会读了吗?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板块三: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整件事情的描写上,作者省略了大量的内容,能发现吗?
出示学习要求:
(1)找一找:你发现了哪些地方省略了什么内容?
(2)想一想:杨氏之子的聪惠究竟体现在何处?
(一)品味小古文语言的省略
1.同学们看,你发现了哪些地方省略了什么内容?
(录音)(1)乃呼儿出,这句话是孔君平呼儿出,要在“乃”字前加上孔,孔乃呼儿出。(2)当孔君平呼儿出后,儿为孔设果。所以为设果前要加上儿。(3) 那我知道了,孔指以示儿曰,完整地说是孔指果以示儿曰。
(4)还有一句话,果有杨梅,我们一般说成哪里有或者什么中有什么,在这里是。(录音)果中有杨梅或者果里有杨梅。
现在添上省略的字,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小古文。(录音)
2.读完后,有什么感觉呢?
(录音)老师,我认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给人一种故事还没结束的感觉。
3.那么哪位同学能给小古文添一个结尾呢?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录音)孔先生会说,“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儿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儿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
如果有用文言文回答的话,孔曰:“小子甚聪惠,吾甘拜下风”。或者是孔曰:“吾等凡夫俗子,自惭不如”。
4.那作者为何不写结尾?
(录音)我知道我知道,最后不用写,才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品味杨氏之子的“聪惠”
1.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如果把五句话变成一句话,你认为是那句话?
(录音)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观点,后面的四句话是写出了具体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总分结构。
如果再精简些,将第一句话说成一个词,你想到了吗?
(录音)聪惠
2.什么叫“聪”?(课件)读一读注释——听觉灵敏,我们知道有一个叫耳聪目明,但是除了能听还不够,还要能听懂,这就是聪。你认为杨氏之子“聪”吗?
(录音)我同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显示了杨氏子的聪惠。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以孔雀跟他开玩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孔君平想考考杨氏之子。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杨氏之子又会怎么回答?假如来的是黄君平,你准备怎么问?
李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儿应声答日:“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儿应声答日:“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4.除了这一处,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氏之子的“聪”?
(录音)我从“应声答曰”四个字,看出杨氏之子时间之短,反应之快,语言之妙,评价之高,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感叹杨氏之子“甚聪惠”!
听得懂 反应快 答得妙 就是“聪”
5.你知道什么是“慧”吗?
(录音)我通过查阅字典,借助书中注释知道了惠通慧, 除了智慧,还有一个意思是给予好处。有仁义之味。
6.自古以来,中国的人与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读一读小古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杨氏之子的“慧”?
“为设果”:(录音)我从“为设果”,看出了杨氏之子的慧。他为客人准备了品种多样的果盘,小小年纪就懂得用果盘招待客人,以果待客体现了杨氏子待客有礼。
“夫子”:(录音)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而孔君平是长辈,又是一个有学识的人,称其“夫子”,体现了杨氏之子的仁义礼貌。
“未闻”:去掉未闻感受一下
(录音)预设一:杨氏之子的“未闻”把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针对孔君平的肯定,杨氏之子采用疑问的语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地回答了孔君平,既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保全了孔君平的脸面,字里话间表现出对孔君平的尊敬,体现了杨氏之子的仁义礼貌。
预设二:“未闻”是类似寡闻的谦辞,也是上承孔君平之语的推断之意。而此句又无“让”意:也许杨氏子知道孔君平就是在故意考自己;也许只是出于对自家姓氏的守卫,这礼而不让的分寸拿捏得可谓刚刚好。
加上未闻,语气就显得更加委婉,而且他是晚辈,这不就是仁嘛!
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板块四:群文阅读,拓展提升
学习要求: 对比两篇小古文,书中为何要用甚聪慧形容杨氏之子呢?
第一篇:【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操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韪。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踧(cù)踖(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第二篇:【原文】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①知其不常②,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注:①先达,有德行学问而又声位显达的前辈。②不常,才能不凡。③窦,洞。]
(录音)孔文举、张吴兴虽然十分聪明,他反应十分快,但却不具备慧,他们说话非常直接,不像杨氏之子这样说话委婉,既聪慧,又讲仁义。
所以编者将杨氏之子放在这里让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体会语言的幽默,学习一些说话的智慧。
板块五:回顾课文,总结梳理
1.以古代文言的形式出示课文
配乐读,指生读。
2.其实古时候文言是繁体字,谁敢挑战。
指读,屏幕前的你自己读一读
3.课堂总结: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________的_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________一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教导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结语:《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课后同学们不妨阅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汗不敢出》、《咏雪》,感受语言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