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小学2023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19·台州)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这一项是( )
A.急躁 陈词烂调 不可思议 卑恭屈膝
B.坐落 挖墙脚 一筹莫展 相辅相成
C.布署 锋芒必露 挑拨事非 如法炮制
D.沉缅 再接再厉 消声匿迹 浮想联翩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
3.(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B.通过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同学们大声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4.(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B.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
C.《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D.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5.(2023·武汉期末)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回到英国。
B.《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世界小说三大巨匠之一。
C.《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D.《囚歌》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写的。“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是全诗灵魂所在,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6.“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这句话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
①法布尔放鸭子的时候,经常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②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小的甲虫。③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④刚到家,就受到爸爸的责骂,他委屈极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之后
7.(2023·武汉期末)仿写。
大自然像一本藏着丰富知识的书,等着我们去发掘;大自然像一首好听的乐曲,等着我们去聆听;大自然像 , 。
8.(2023·武汉期末)根据语境,用名人名言或诗词名句填空。
(1)“良药苦口利于病, ”,理智的人善于接受不中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
(2)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这真是“青, ”啊!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
(4)郑燮把坚贞不屈赋予给了竹石,就有了“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样,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 ,写下了“ , ”这样的诗句。
9.(2023·武汉期末)口语交际。
临近小学毕业。请你按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1)写给语文课代表,语句中含有语文:
(2)写给最调皮的学生,用名言提醒他珍惜时间:
(3)写给你的同桌:
二、阅读理解。
(2023·武汉期末)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0.“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
11.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2.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3.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武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4.【材料一】从 、 和 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5.【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 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 ,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 ,目的是 ,倡导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2023·武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规超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直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8.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丢盔弃甲:
19.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0.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2.“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23.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三、习作。
24.(2023·武汉期末)每个汉字都是一幅鲜活的画,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暖”这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呢?请围绕“暖”这一主题,寻找二个立意,写一写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题目自拟。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语言通顺;不少于500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烂——滥调
B:正确
C:必——毕、事——是
D:缅——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个句中把人比作“凶神恶煞”;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找不到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个句中把“层峦叠嶂”比作“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这个句子把小猫留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小梅花。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
3.【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有误,“唤来"和“目光"搭配不当,应改为“吸引”。
B.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C.有误,“避免""不"意思重复,去掉“不”。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4.【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句中“渔民”“工匠”“流浪汉”并列词语,可以用顿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5.【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三大巨匠是法国莫伯桑、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没有马克吐温。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上句的“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还小的甲虫。”可知下句选“ 他小心翼翼地把早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再接“ 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 ”比较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答案】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一结合前面的句子,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句子的形式为大自然像什么,等着我们怎么样,如︰大自然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故答案为: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比喻句,就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注意句子的形式要相同。
8.【答案】(1)忠言逆耳利于行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
(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
(2)结合题干中的“ 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 ”“青”,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
(3)结合题干中的“不必法古;苟周于事”,可知填写的是“苟利于民;不必循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
(4)结合题干中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此句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故答案为:(1)忠言逆耳利于行;(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诗歌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9.【答案】(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按题干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既然是毕业时的的赠言,就应符合赠言的对象、形式。对象不同,内容语气不同,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给人启迪。
故答案为:(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点评】毕业赠言是临到毕业的时候,写在同学赠言薄上留有纪念意义的话。毕业赠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故写时需要精练、形象、饱含深情,能够给人启迪。
【答案】10.B
11.C
12.A
13.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M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0.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其人自护其短”这人自然掩饰自己的短处。 “其人”指的是北人 。
故答案为:B
11.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他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故选:C。
故答案为:C
1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可知A项正确。
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B项有误。
结合“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C项错误。
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知D项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13.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北人本不识菱角,不知菱角的吃法,却不懂装懂,强词夺理,闹出了笑话。所以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答案】14.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5.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7.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4)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4.考查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一内容可知,从“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表现出这则材料主要从地位、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故答案为: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5.考查【材料三】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三内容可知,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中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6.考查对【材料四】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四内容可知,这则材料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倡导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7.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可从句中的“通过.......通过.......通过.......通过......"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答案】18.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9.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20.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1.动作;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2.C
23.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要想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描写手法,需要深入地理解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表现形式。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考查了概括段意或层意。要想概括好一段文章的段意,首先要对文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读懂这段话的内容,抓住要点进行概括。
(4)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5)考查了朗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时一定要根据语境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或高兴,或痛苦,或激昂,或低沉。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18.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结合“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的可知,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丢盔弃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反正,丢弃盔甲的多了起来”的可知,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故答案为: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9.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第①自然段“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沥沥淅浙淅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属于环境描写,写幼儿园门口的热闹,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衬托小男孩克服重重困难不放下背包的顽强不屈。
故答案为: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20.结合“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 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 ”来概括。
故答案为: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1.结合“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可知,这是动作描写,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故答案为:动作;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2.考查了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九段是对小男孩坚强和勇敢的意志力,最后终于突破防线的一系列描写,此时的感情应是激动和喜悦的,因此选择C。
故答案为:C
2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重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短文可知,这个小男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别的小朋友怎么做,他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说明他很有责任心,将来是可以担得起责任的。
故答案为: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24.【答案】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暖”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在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人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甚至一句眼神,一个陌生人的问候.....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感到温暖的人或事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让我感到温暖的时刻。注意详略要得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注意写出内心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小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受伤后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小学2023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19·台州)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这一项是( )
A.急躁 陈词烂调 不可思议 卑恭屈膝
B.坐落 挖墙脚 一筹莫展 相辅相成
C.布署 锋芒必露 挑拨事非 如法炮制
D.沉缅 再接再厉 消声匿迹 浮想联翩
【答案】B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烂——滥调
B:正确
C:必——毕、事——是
D:缅——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个句中把人比作“凶神恶煞”;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找不到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个句中把“层峦叠嶂”比作“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这个句子把小猫留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小梅花。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
3.(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B.通过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同学们大声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有误,“唤来"和“目光"搭配不当,应改为“吸引”。
B.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C.有误,“避免""不"意思重复,去掉“不”。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4.(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B.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
C.《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D.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句中“渔民”“工匠”“流浪汉”并列词语,可以用顿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5.(2023·武汉期末)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回到英国。
B.《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世界小说三大巨匠之一。
C.《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D.《囚歌》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写的。“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是全诗灵魂所在,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三大巨匠是法国莫伯桑、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没有马克吐温。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6.“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这句话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
①法布尔放鸭子的时候,经常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②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小的甲虫。③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④刚到家,就受到爸爸的责骂,他委屈极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之后
【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上句的“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还小的甲虫。”可知下句选“ 他小心翼翼地把早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再接“ 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 ”比较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2023·武汉期末)仿写。
大自然像一本藏着丰富知识的书,等着我们去发掘;大自然像一首好听的乐曲,等着我们去聆听;大自然像 , 。
【答案】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一结合前面的句子,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句子的形式为大自然像什么,等着我们怎么样,如︰大自然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故答案为: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等着我们去欣赏。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比喻句,就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注意句子的形式要相同。
8.(2023·武汉期末)根据语境,用名人名言或诗词名句填空。
(1)“良药苦口利于病, ”,理智的人善于接受不中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
(2)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这真是“青, ”啊!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
(4)郑燮把坚贞不屈赋予给了竹石,就有了“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样,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 ,写下了“ , ”这样的诗句。
【答案】(1)忠言逆耳利于行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
(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
(2)结合题干中的“ 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 ”“青”,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
(3)结合题干中的“不必法古;苟周于事”,可知填写的是“苟利于民;不必循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
(4)结合题干中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此句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故答案为:(1)忠言逆耳利于行;(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诗歌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9.(2023·武汉期末)口语交际。
临近小学毕业。请你按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1)写给语文课代表,语句中含有语文:
(2)写给最调皮的学生,用名言提醒他珍惜时间:
(3)写给你的同桌:
【答案】(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按题干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既然是毕业时的的赠言,就应符合赠言的对象、形式。对象不同,内容语气不同,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给人启迪。
故答案为:(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点评】毕业赠言是临到毕业的时候,写在同学赠言薄上留有纪念意义的话。毕业赠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故写时需要精练、形象、饱含深情,能够给人启迪。
二、阅读理解。
(2023·武汉期末)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0.“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
11.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2.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3.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0.B
11.C
12.A
13.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M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0.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其人自护其短”这人自然掩饰自己的短处。 “其人”指的是北人 。
故答案为:B
11.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他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故选:C。
故答案为:C
1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可知A项正确。
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B项有误。
结合“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C项错误。
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知D项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13.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北人本不识菱角,不知菱角的吃法,却不懂装懂,强词夺理,闹出了笑话。所以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2023·武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4.【材料一】从 、 和 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5.【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 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 ,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 ,目的是 ,倡导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答案】14.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5.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7.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4)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4.考查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一内容可知,从“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表现出这则材料主要从地位、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故答案为: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5.考查【材料三】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三内容可知,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中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6.考查对【材料四】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四内容可知,这则材料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倡导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7.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可从句中的“通过.......通过.......通过.......通过......"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2023·武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规超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直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8.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丢盔弃甲:
19.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0.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2.“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23.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答案】18.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9.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20.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1.动作;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2.C
23.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要想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描写手法,需要深入地理解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表现形式。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考查了概括段意或层意。要想概括好一段文章的段意,首先要对文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读懂这段话的内容,抓住要点进行概括。
(4)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5)考查了朗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时一定要根据语境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或高兴,或痛苦,或激昂,或低沉。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18.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结合“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的可知,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丢盔弃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反正,丢弃盔甲的多了起来”的可知,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故答案为: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指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9.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第①自然段“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沥沥淅浙淅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属于环境描写,写幼儿园门口的热闹,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衬托小男孩克服重重困难不放下背包的顽强不屈。
故答案为: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20.结合“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 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 ”来概括。
故答案为: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1.结合“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可知,这是动作描写,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故答案为:动作;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2.考查了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九段是对小男孩坚强和勇敢的意志力,最后终于突破防线的一系列描写,此时的感情应是激动和喜悦的,因此选择C。
故答案为:C
2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重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短文可知,这个小男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别的小朋友怎么做,他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说明他很有责任心,将来是可以担得起责任的。
故答案为: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三、习作。
24.(2023·武汉期末)每个汉字都是一幅鲜活的画,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暖”这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呢?请围绕“暖”这一主题,寻找二个立意,写一写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题目自拟。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语言通顺;不少于500个字。
【答案】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暖”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在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人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甚至一句眼神,一个陌生人的问候.....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感到温暖的人或事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让我感到温暖的时刻。注意详略要得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注意写出内心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小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受伤后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