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可编版)2015伴你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2备课参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节课件+单元课件+课时作业+阶段检测,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可编版)2015伴你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2备课参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节课件+单元课件+课时作业+阶段检测,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09 08:00:04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专 题 讲 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下列对现代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使种群之间失去自由交流基因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从实质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答案: D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进化过程的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那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答案: B物种和种群的比较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个体由于地理隔离可以组成多个种群;新物种形成表示其性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改变,会以新的方式来利用环境条件;共同进化不只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多数物种形成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少数物种如多倍体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C4.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据图分析,不正确的叙述是(  )
A.物种a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物种b迁到乙岛时与物种c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物种d与物种c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了生殖隔离
解析: 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C两物种在乙岛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个物种,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C、D两物种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答案: A谢谢观看!课件36张PPT。第 7 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1.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象。1.主要内容
(1)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进化顺序:生物是由_____________逐渐进化的。
(3)进化原因: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低等到高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进步意义
(1)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的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强调生物的变化。神创论物种不变论
[思考探讨] 1.拉克马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1.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解
(1)用进废退:动物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拉马克进化理论的局限性
(1)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
(2)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变异,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1.主要内容
(1)__________: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__________: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它是自然选择的手段。
(3)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是__________的结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2.意义
(1)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2)科学地解释了________的原因和生物_______的原因。
(3)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3.局限性
(1)对于____________的本质,未作出科学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等现象。生物进化多样性遗传和变异个体渐变物种大爆发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_水平。
(2)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__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__为单位。
[思考探讨] 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
提示: 生存斗争。性状基因个体种群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之间的关系
2.自然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其主要意义在于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表现为:
(1)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3)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B错误;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正确。
答案: B
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 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杀菌药物,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抗生素没有杀灭所有的细菌,原因是细菌中有经过变异而对抗生素具有抗性的个体,抗生素杀灭了不具有抗性的个体,即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 B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  )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B2.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是(  )
A.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C.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析: 拉马克学说的观点中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D项内容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 D3.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解析: 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 D
4.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 本题通过细菌耐药性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在细菌群体中,存在耐药性的变异类型,而通过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可以使细菌群体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的,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耐药性变异的选择与抗生素有关,A项错误、B项正确;这种选择过程与新生儿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 B5.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__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__(填“前”或“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中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为由图可知,使用该抗生素后,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
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③选择 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谢谢观看!课件64张PPT。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1.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4.会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 _______数的比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全部个体全部等位基因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突变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会发生________,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思考探讨] 1.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吗?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提示: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染色体变异等都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是,所有鱼不是同一物种。
3.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1.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库的比较(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该定律指出:在一个有性生殖的群体中,在种群足够大,种群内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新个体迁入,没有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__的现象。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可育后代自由交流
(2)常见类型:
生殖隔离:__________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不同物种地理上基因交流突变 基因重组基因交流 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__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
结论:________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基因库隔离
[思考探讨] 4.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吗?
5.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提示: 4.不一定。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产生经秋水仙素诱导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5.两种动物杂交,若产生可育后代则为同一物种,否则不是。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分别是量变和质变过程。
(2)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生物肯定进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有生物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多样性自然选择学说
[思考探讨] 6.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7.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提示: 6.化石。
7.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需氧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过程。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三个关键点:
(1)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2)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
(3)原始陆生植物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了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连续自交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不变;种群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基因频率等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与杂合子基因型频率一半的和。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5.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6.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A错误;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到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变异),C错误;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D错误。
答案: B1.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
解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
答案: B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基因频率的计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需熟练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被替换,A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 D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2.在对某厂职工进行遗传学调查时发现,在男女各400名职工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男性患者为22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4.5%        B.5.9%
C.6% D.9%
解析: X染色体数目=400×2+400=1 200,则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共1 200个,其中色盲基因数目=30+10×2+22=72,所以色盲基因频率为72/1 200×100%=6%。
答案: C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只要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C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答案: D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解析: 物种a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物种b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物种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答案: D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答案: A
2.某一种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解析: 由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基因频率。B的基因频率等于BB的基因型频率加上1/2Bb的基因型频率,即18%+39%=57%。由于B与b两者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43%。
答案: C3.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 长期的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乙和丙已经是两个物种,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错误;由于丙种群是由甲种群进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同,D错误;由于甲和乙是两个物种,所以二者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答案: B
4.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 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存在生殖隔离。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由于即使在一个岛上的鸟类也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由右面的坐标曲线可知两岛上的鸟类数量最终趋于相同。
答案: C5.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花矩变长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B错误。该兰花的花矩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共同进化,C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错误。
答案: C
6.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是物种a进化为物种b和c的内在因素;判断b和c是两个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出现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物种b的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b过度繁殖,将会导致________加剧。
(5)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________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
(6)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的多样性。
解析: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是否出现了生殖隔离。(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后代个体增多,资源相对匮乏,生存斗争加剧。
(5)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说明基因M更能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6)同种生物中存在不同的个体,反映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 (1)种群 基本单位 (2)遗传和变异 生殖隔离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 (5)M 自然选择 (6)基因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解析: A项的描述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使抗药性的个体得到了保留,B错误;狼和鹿是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两者奔跑速度越来越快,C正确;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不会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D错误。
答案: C
2.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保留。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前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后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 D
3.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答案: C
4.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解析: 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某一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容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
答案: A
5.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解析: 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因而A、B、C三项都混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条件和目的性,是错误的。D项表明了自然选择中起作用的正确条件。
答案: D
6.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②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③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④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核心理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均为“用进”的实例,③为“废退”的实例。④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 A
7.下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行理论中的(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 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距是表示经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部分。
答案: B
8.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的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观点有:过度繁殖产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变异),既有长颈的又有较短颈的,经自然选择后,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了保留,并大量繁殖,而且把相应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9.当某种新感冒药刚问世时,其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效果很好;几年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疗效逐渐降低。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对病毒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使病毒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C
10.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 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淘汰。故A、B、D是正确的。而C的解释完全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理论的再现,与达尔文学说不符。
答案: C
11.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 B
12.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堪称细菌之最。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是由于(  )
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
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
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
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制,逐代积累
解析: 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某种果蝇是家禽的致命性寄生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________。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________,能________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________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________的后代。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害虫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________,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解析: 电离辐射导致雄果蝇不育,使果蝇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数量的降低;若用农药处理这种果蝇,其数量会暂时下降,但在种群内变异是不定向的,对农药有抗性的个体,会大量繁衍后代,因此,一段时间后,果蝇的数量会回升。
答案: (1)B (2)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
(3)人工诱变 (4)农药污染
14.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行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 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各种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合,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
15.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表明抗性低,反之则表明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则:
(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解析: 对自然选择的理解要明确:生存斗争是动力,是外因;变异和遗传是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着抗性的差异,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多次的重复实验,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的多代选择,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
答案: (1)96% (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
(3)生存斗争 (4)选择 (5)家蝇抗性的产生,符合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论。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的差异,有的抗性强,有的抗性弱。经DDT处理进行的选择(因A、B为同组),就把抗性强(适者)的个体选了出来。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可见,家蝇抗性的产生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使用了DDT。

一、选择题
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 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只来自于自然选择,还有可能是基因突变等原因;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B
2.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A.55%和45% B.45%和55%
C.27.5%和22.5% D.22.5%和27.5%
解析: 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55%,y的基因频率为45%。
答案: A
3.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解析: 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若人为地放在一起,由于不存在生殖隔离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B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生物与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 生物的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存在青霉素的抗性基因,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C错误;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 C
5.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解析: 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所以再用同样的杀虫剂效果就不好了。
答案: C
6.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时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答案: A
7.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4%、Aa占72%、aa占4%。这三种基因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A和a基因频率变化的是(  )
答案: D
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构成,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多倍体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特殊方式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灭绝说明该生物不适应环境,被新物种代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生物在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能产生生殖隔离
D.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如果物种灭绝的数量多,而新物种产生的数量少,就会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答案: D
11.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不是所有的新物种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C
1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 ①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④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甲图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乙图,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选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解析: (1)当同一物种分开形成两个种群时,两者之间存在的是地理隔离;由于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导致进化的方向也不同。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的形成。
(3)通过图乙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岛龟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
答案: (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连趾
1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甲地区流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解析: (1)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a的基因频率为1-96.5%=3.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a的基因频率为1-50.5%=49.5%。
(2)甲地区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下降。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基因型的频率将上升。
答案: (1)96.5% 3.5% 50.5% 49.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15.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上边的坐标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
(2)
(3)①A C B ②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 D
2.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耐药性,如果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向耐药性细菌方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改变了,新的病菌(物种)一定会产生
解析: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中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死亡,耐药性的个体得到大量的保留,从而使耐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有新物种形成。
答案: C
3.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如果昆虫没有产生适应植物突变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灭绝
C.昆虫对此种植物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毒性突变基因频率增加
D.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一定会使其中一种生物被淘汰
解析: 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产生有毒的生物碱,会对昆虫进行选择,抗有毒物质的昆虫会保留,不抗的个体会被淘汰;若昆虫中没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会灭绝;若昆虫中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不会被淘汰。
答案: D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B的基因频率为BB基因型的频率+1/2Bb基因型的频率=90%;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的“狮虎兽”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只有基因库的差异非常明显时,才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B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时才能达到生殖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B
6.对某校学生进行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解析: 因为男性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计算男性基因总数时不需要乘以2。学生容易误算成(780+820)×2=3 200,结果得出5.1%,而错选B。由于色盲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由此该种群中等位基因(XB+Xb)总数为780×2+820×1=2 380,色盲基因Xb总数为23×2+52×1+65×1=163,故基因Xb的频率为163/2 380=6.8%。
答案: C
7.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B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答案: C
8.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D
9.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误。
答案: B
1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了;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 D
11.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6 000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
A.0.2和0.3 B.0.3和0.3
C.0.2和0.5 D.0.3和0.5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的基因频率==0.3,群体内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 B
12.如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解析: 生物性状的改变有可能仅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并不一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所以生物不一定进化,A错误;X代表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个方面,它们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Y表示自然选择,会淘汰有不利性的个体,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Z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答案: C
13.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图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b一定是自然选择
C.c是自然选择学说 D.d是基因的多样性
解析: 从题图中箭头可知,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A错误;b是指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还受突变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继承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答案: C
14.下列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
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
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可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倒位,A错误;基因突变率与基因频率没有关系,B错误;C项中女性中色盲患者占0.5%,则色盲基因频率为,C错误。
答案: D
15.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能决定进化方向(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只有自然选择,C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16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基本单位 (5)物种
17.(24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__隔离。
(3)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________,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此时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变 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 生殖 (3)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55% 15% 70% 发生了进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