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毕业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毕业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10:30: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毕业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2023六下·宁波期末)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答案】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的句子,补充完整时,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注意布局合理,行款整齐,书写“惟”“魂”“鲁迅”,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清明节那天,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一起miǎn huái   为新中国英勇xī shēng   的革命先烈。面对敌人屠刀shì sǐ rú guī   的刘胡兰,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为kāi pì   部队前进道路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千万党的优秀儿女,用生命筑造了民族fù xīng   大业的基石,我们永远míng jì   他们!
【答案】缅怀;牺牲;视死如归;开辟;复兴;铭记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缅怀”都是左右结构,“缅”偏旁是:“纟”,不要写成“面”;“牺牲”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牛”,不要写成“西生”;“视死如归”注意“视”不要写成“世”;“开辟”不要写成“开僻”;“复兴”的“复”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富”;“铭记”的“铭”偏旁是:钅,都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明记”。
故答案为:缅怀、牺牲、视死如归、开辟、复兴、铭记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3.(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散”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填空。
(1)“小明的书桌上零散地放着几本书。都是他平时喜欢读的。”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
(2)“电影散场了,观众们陆陆续续地走出电影院。”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
【答案】(1)sǎn;②
(2)sàn;①
【知识点】字义;字音
【解析】【分析】(1)“零散”的“散”读音是:sǎn,意思是:零落离散。解释散失,失散。零零碎碎地,分得很散,不集中。
(2)“散场”的“散”读音是:sàn,意思是:退场、离场。通常指多人聚集在一起举行的活动结束以后,各自离去,可以是有序散场,也可以是自由散场。
故答案为:(1)sǎn、②;(2)sàn、①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要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准确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2023六下·宁波期末)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____。但是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②一名长须老者,白衣高冠,____
③如果你总是____,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觉得厌烦、离开你。
A.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喋喋不休
B.口若悬河 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C.喋喋不休 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D.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口若悬河
【答案】A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或观点合乎逻辑或不露出破绽。口若悬河:指不假思索、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喋喋不休:指唠唠叨叨,说个不停。①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自圆其说”。②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口若悬河”。③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喋喋不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5.(2023六下·宁波期末)填入下面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老师当面批评了我。我感到很委屈。妈妈劝慰我:“____。”我反思起自己的问题,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答案】C
【知识点】谚语;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鲁迅的《答客诮》,意思是: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感情,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结合语境“老师当面批评了我”可知,应填入的语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6.(2023六下·宁波期末)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A.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筑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B.她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异。
C.“叮叮当——”,门被推开了,郑音逆着光看见一个身如修竹、肩背画板的少年站在门口。
D.直到现在,我们身上还保留着来自遥远祖先的痕迹——背部和腕关节的主要骨骼都是从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答案】C
【知识点】破折号的作用
【解析】【分析】例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A、B、D三项中的破折号都起解释说明作用。
C.“叮叮当”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7.(2023六下·宁波期末)请找出下列描写春天的诗句(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结合诗句意思看出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B.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结合诗句意思看出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C.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结合诗句意思看出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D.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编=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根据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注意理解诗句要大致清楚诗写的是什么,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想法是什么。
8.(2023六下·宁波期末)参观书法作品展览,依次对下列四幅作品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书 隶书 小篆 楷书 B.草书 楷书 隶书 小篆
C.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D.草书 小篆 楷书 隶书
【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①作品笔画相连,潦草难认,应该是草书;②作品方折平直、粗细有致,应该是隶书。③作品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是篆书;④作品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应该是楷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绘画、汉字的字体演变。结合作品及不同字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辨识即可。各种字体的特点:①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②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③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④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⑤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⑥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⑦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
9.(2023六下·宁波期末)填入下面语境中,意思连贯通畅的一项是(  )
我的同桌家里养了一条小狗,天天跟我炫耀,我可羡慕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今天早上妈妈终于松口了,她答应我周末去乡下挑一只,带回家里来养。我吃完早饭,出门上学去____
A.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B.路上一片静寂,没有人,能听见路边的房屋里传出“咚”“咚”沉闷、单调的练琴声。
C.小巷里冷冷清清。我低着头,一片枯黄的树叶飘落在脚边。秋天到了吗?
D.不知怎么的,原本这条长长的上学路也不显单调了,两旁的树木好像在跟我赛跑似的,空气里都是甜美的秋的味道。
【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由语境可知,妈妈终于答应让“我”养狗,“我”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据此来结合选项分析。A.有误,从“花儿查拉着脑袋”“无精打采”“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可以看出“我”想心情不好。
B.有误,从“寂静”“沉闷、单调”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不好。
C.有误,从“冷冷清清”“低着头”“枯黄的树叶”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不好。
D.正确,从“不显单调”“跟我赛跑似的”“甜美的秋的味道”可以看粗“我”心情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补充句子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完整句注意要有一些基本成分。
10.(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课文或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同桌同学把我的书借走了,到现在还没还。这真是刘备借荆州——   。(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闪耀。《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此不为    乎?”尽显思辨的智慧。
(4)“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今夜月明人尽望,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类似表达这种情思的诗句,请你再写一句:“   ”。
【答案】(1)有借无还
(2)微风吹散了;像游丝样
(3)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4)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识点】歇后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意思是:《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吴成鼎足之势,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拒不归还。
(2)《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并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3)出自于《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答案为:(1)有借无还;(2)微风吹散了、像游丝样;(3)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4)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考查歇后语、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诗文词句理解。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11.(2023六下·宁波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片段,仔细阅读后,根据提示加以修改。
①考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默默地奋笔疾书。②我感到被一种紧张的氛围包裹着,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③老师走过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松些,再接再历,你一定行的!”
(1)句①意思重复,须删去“   ”。
(2)句②用词不当,须把“   ”改成“   ”。
(3)句③有个错别字,须把“   ”改成“   ”。
【答案】(1)考场上鸦雀无声
(2)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
(3)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你一定行的!”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句①意思重复,须删去“默默地”或者“鸦雀无声”;句②用词不当,须把“包裹”改为“包围”;句③有个错别字,须把“历”改为“厉”。
故答案为:(1)考场上鸦雀无声;(2)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3)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你一定行的!”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2.(2023六下·宁波期末)完成下面与“读书节”相关的主题任务。
(1)下面古人读书的故事,分别说的是谁?主人公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
A.车胤 王羲之 匡衡 李白
B.车胤 王羲之 李白 匡衡
C.车胤 匡衡 王羲之 李白
D.匡衡 车胤 王羲之 李白
(2)有一位同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阅读《爱的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请你根据日记内容在下边目录中
2023年5月6日 今天,我读了《   》一节。当读到卡洛斐把自己平日费尽心血、珍爱着、很值钱的邮票簿,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我大吃一惊,这个时候却显得非常懂事,让人敬佩。 第三 十二月 “商人”/44 女教师/52 虚荣心/45 访问负伤者/53 初雪/47 小抄写员/55 “小石匠”/48 坚持/61 雪球/50 感恩/63
(3)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学期,你们学校或班级开展过哪些读书活动?请你再列举两个,填写在横线上。
①图书漂流
②美文诵读比赛
③   
④   
【答案】(1)C
(2)雪球
(3)阅读量竞赛;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1)考查知识百科。①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的是车胤。②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的是匡衡。③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的是王羲之。④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的是李白。故选C。
(2)考查经典名著。《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雪球》这一章节中写了卡洛斐把自己平日费尽心血、珍爱着、很值钱的邮票簿,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3)考查实践作业。这学期我们班举行的读书活动主要有:①图书漂流;②美文诵读比赛;③阅读量竞赛;④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故答案为:(1) C;(2)雪球 ;(3)阅读量竞赛、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点评】考查了知识百科、经典名著、实践作业、主题活动。百科知识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能力的检查,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常识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作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觉能力。
二、阅读与理解(38分)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④,此坐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
13.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14.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16.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答案】13.C
14.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何地不有
16.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考查多义字。其人自护其短: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缺点。A.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比喻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尖锐的斗争或激烈的争辩。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B.短斤缺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短:缺少;欠C.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短:缺点。D.纸短情长: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结合词语释义可知,“扬长避短”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故选C。
故答案为:C
14.考查文言断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为: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即: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故答案为: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考查内容理解。由“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何地不有
16.考查情感主旨。有个出生在北方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硬要说自己认识菱角,从而闹了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故答案为: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还容易滋生事端,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 2007 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2010 年法国教育法规定,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禁止学生上课时间用手机。2021年初,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材料二
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小学做了个调查统计,具体数据见如图:
材料三
光明小学张校长认为,学生手机的管理,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一刀切”。校园里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7.下面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城市学生都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
B.使用手机对学生的视力影响最大。
C.我国没有明确出台过任何关于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
D.“适得其反”在这里指学生遵守规定,不带手机进学校。
18.材料一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的意思。
19.材料二的这份图表,从查答案作弊、影响视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可见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20.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两点解决校园里学生手机管理问题的建议。
建议①:   
建议②:   
【答案】17.B
18.举例子;手机对学生影响大
19.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20.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杳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材料一主要讲述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等。同时,文章还提到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而在2021年初,中国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原则上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材料二揭示了手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写了光明小学张校长讲的话,学校在管理学生手机使用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学生带手机,而是要采用“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手机使用的目的,同时也要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7.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有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可知题干说法错误。B.正确。C.有误,根据材料—“2021年初,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可知题干说法错误。D.有误,根据材料三“校园里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可知,“适得其反”在这里指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学校。故选B
故答案为:B
18.考查了说明方法。该段文字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中提到了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对于学校内手机使用的管控政策,并通过这些事实来说明全球对于学校普及禁止使用手机的趋势。同时,也提到了中国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来说明中国校园内也开始倡导限制电子设备的使用。通过各国对限制学生校内使用手机的事例可知,说明了手机对学生影响大的这个意思。
故答案为:举例子、手机对学生影响大
19.考查了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在这份调查中,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查答案作弊、影响视力、涉黄涉暴、互相攀比、分散学习精力。这些内容都与手机使用有关,并且均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该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和事实的呈现,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故答案为: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20.考查了看法建议。根据“解决校园里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可知,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行作答。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
华强
①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搭载载人飞船、总重为487吨的火箭,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尾部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发出巨大的轰鸣,在耀眼的火光中升空,一时间,古老的大漠为之颤抖。这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坐在飞船里,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②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飞船升空时非常平稳,火箭逐步加速,杨利伟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向地面报告:“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个低频振动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怕的共振时间持续了26秒,此后慢慢减轻。杨利伟从可怕的共振中解脱出来以后,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飞船继续飞行以后,杨利伟突然感到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他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了。他还没来得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③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在杨利伟的眼里,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黑白交替之间,无比奇妙。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飞船上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④杨利伟绕地球14圈以后,于10月16日4时31分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载人航天,升空固然不易,落地却更加困难。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证明,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入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⑤杨利伟心里默诵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着地要领。5时58分,飞船减速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杨利伟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飞船急剧减速,与大气摩擦产生了1600-1800℃的高温,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杨利伟看到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原来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剥落的过程惊心动魄。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飞船右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右舷窗大约裂到一半的时候,左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杨利伟心里猛地一惊:航天器要解体了!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杨利伟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没有惊慌失措,按部就班进行规范操作。这时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非常难受。经历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出舱的画面。
⑥杨利伟成为民族英雄。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绕地球14圈,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这不是一般的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摘自网络,有删改)
2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22.阅读第②~③自然段,摘抄关键词句完成如表,并填空。
飞行过程 飞船情况 身体感觉
升空时 逐步加速 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        
继续飞行 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 似乎要飘起来 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绕着地球高速飞行        
23.第⑤自然段详写了杨利伟返回着陆场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的惊心动魄”:   、   、近4G的过载挤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    ,反复品读相关语句,你感受到    。
24.读第三部分画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没有必要,至少两点。
【答案】21.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2.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会儿是白天,黑白交替之间;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
23.飞船急剧减速;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24.不同意。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因此,不可删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杳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1.考查概括短文主要内容。通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成为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第②~⑤自然段,结合题目表格中的提示可知,根据短文内容可填写表格。从如表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按照飞行过程,详写了在飞船中的感受。呼应了文章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进入太空、杨利伟”。
故答案为: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会儿是白天,黑白交替之间、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
2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第⑤自然段详写了杨利伟返回着陆场过程中经历的“—系列的惊心动魄”:飞船急剧减速,与大气摩擦产生了1600-1800°℃的高温、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近4G的过载挤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反复品读相关语句,你感受到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故答案为:飞船急剧减速、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2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读短文,从文中的“载人航天,升空固然不易,落地却更加困难。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证明,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可知,有人认为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没有必要,可以删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必须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胆大心细以及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为的是引起宇航员的注意。因此,有必要,不可删去。可结合文中的“杨利伟心里默诵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着地要领”这句话来了解。
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因此,不可删去。
三、写作(30分)
25.(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妙”“望”两个汉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材料。把能够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写具体,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温馨提示: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妙
妙,是爸爸有趣的鼾声。记得妈妈经常说,我还不信,我才真正领略到!烈日当空的中午,“呼噜——”爸爸午睡时的鼾声把我吓了一跳,倾听着。听,起初是一种极细微的声音从爸爸鼻子里慢慢呼出,像清晨码头边厚实而悠扬的船笛,鼾声变得更清晰,仿佛是菜市场上的吵闹声。突然、菜市场的喧闹声都灰飞烟灭了,一辆拖拉机“突突”地开来,厚重又苍茫,鼾声变得有节奏感了,好像是一支乐队在演奏,真是悦耳!”一声巨响打破了原先美妙的音乐。“咔,一片宁静,接着又一个巨响,爸爸的鼾声是如此美妙!
妙,是考试失利时诗词的陪伴。微风轻轻拂过,北归的大雁,霓灯初上,望着那不理想的分数。“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环顾四周。望着望着,妈妈会说些什么呢,早知道考试时仔细一点就好了……“剪不断,是离愁。”刹时,对着月夜独自悲伤,一时之差不足以盖全,毕竟没有“常胜将军”,直挂云帆济沧海,给我以心灵的慰藉。
妙,是多情的音乐,高兴时听轻松,悲伤时听忧愁,愤怒时听如向火苗上撒油,这是音乐的魅力。妙,翻开历史书,现在的错误。妙,是……
总之、点点滴滴,因为这个瞬间是无数灵感碰撞的火花,沸腾着。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从所给汉字中选择一个汉字,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所选择的汉字即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意思,因此,要选择你感受较深,蕴含深刻含义的汉字去写。无论选哪个字,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注意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点评】本文选择的材料充分表达文章中心——妙,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了“妙”,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毕业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2023六下·宁波期末)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2.(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清明节那天,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一起miǎn huái   为新中国英勇xī shēng   的革命先烈。面对敌人屠刀shì sǐ rú guī   的刘胡兰,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为kāi pì   部队前进道路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千万党的优秀儿女,用生命筑造了民族fù xīng   大业的基石,我们永远míng jì   他们!
3.(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散”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填空。
(1)“小明的书桌上零散地放着几本书。都是他平时喜欢读的。”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
(2)“电影散场了,观众们陆陆续续地走出电影院。”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
4.(2023六下·宁波期末)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____。但是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②一名长须老者,白衣高冠,____
③如果你总是____,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觉得厌烦、离开你。
A.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喋喋不休
B.口若悬河 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C.喋喋不休 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D.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口若悬河
5.(2023六下·宁波期末)填入下面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老师当面批评了我。我感到很委屈。妈妈劝慰我:“____。”我反思起自己的问题,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6.(2023六下·宁波期末)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A.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筑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B.她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异。
C.“叮叮当——”,门被推开了,郑音逆着光看见一个身如修竹、肩背画板的少年站在门口。
D.直到现在,我们身上还保留着来自遥远祖先的痕迹——背部和腕关节的主要骨骼都是从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7.(2023六下·宁波期末)请找出下列描写春天的诗句(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8.(2023六下·宁波期末)参观书法作品展览,依次对下列四幅作品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书 隶书 小篆 楷书 B.草书 楷书 隶书 小篆
C.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D.草书 小篆 楷书 隶书
9.(2023六下·宁波期末)填入下面语境中,意思连贯通畅的一项是(  )
我的同桌家里养了一条小狗,天天跟我炫耀,我可羡慕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今天早上妈妈终于松口了,她答应我周末去乡下挑一只,带回家里来养。我吃完早饭,出门上学去____
A.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B.路上一片静寂,没有人,能听见路边的房屋里传出“咚”“咚”沉闷、单调的练琴声。
C.小巷里冷冷清清。我低着头,一片枯黄的树叶飘落在脚边。秋天到了吗?
D.不知怎么的,原本这条长长的上学路也不显单调了,两旁的树木好像在跟我赛跑似的,空气里都是甜美的秋的味道。
10.(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课文或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同桌同学把我的书借走了,到现在还没还。这真是刘备借荆州——   。(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闪耀。《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此不为    乎?”尽显思辨的智慧。
(4)“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今夜月明人尽望,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类似表达这种情思的诗句,请你再写一句:“   ”。
11.(2023六下·宁波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片段,仔细阅读后,根据提示加以修改。
①考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默默地奋笔疾书。②我感到被一种紧张的氛围包裹着,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③老师走过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松些,再接再历,你一定行的!”
(1)句①意思重复,须删去“   ”。
(2)句②用词不当,须把“   ”改成“   ”。
(3)句③有个错别字,须把“   ”改成“   ”。
12.(2023六下·宁波期末)完成下面与“读书节”相关的主题任务。
(1)下面古人读书的故事,分别说的是谁?主人公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
A.车胤 王羲之 匡衡 李白
B.车胤 王羲之 李白 匡衡
C.车胤 匡衡 王羲之 李白
D.匡衡 车胤 王羲之 李白
(2)有一位同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阅读《爱的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请你根据日记内容在下边目录中
2023年5月6日 今天,我读了《   》一节。当读到卡洛斐把自己平日费尽心血、珍爱着、很值钱的邮票簿,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我大吃一惊,这个时候却显得非常懂事,让人敬佩。 第三 十二月 “商人”/44 女教师/52 虚荣心/45 访问负伤者/53 初雪/47 小抄写员/55 “小石匠”/48 坚持/61 雪球/50 感恩/63
(3)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学期,你们学校或班级开展过哪些读书活动?请你再列举两个,填写在横线上。
①图书漂流
②美文诵读比赛
③   
④   
二、阅读与理解(38分)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④,此坐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
13.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14.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16.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还容易滋生事端,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 2007 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2010 年法国教育法规定,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禁止学生上课时间用手机。2021年初,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材料二
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小学做了个调查统计,具体数据见如图:
材料三
光明小学张校长认为,学生手机的管理,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一刀切”。校园里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7.下面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城市学生都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
B.使用手机对学生的视力影响最大。
C.我国没有明确出台过任何关于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
D.“适得其反”在这里指学生遵守规定,不带手机进学校。
18.材料一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的意思。
19.材料二的这份图表,从查答案作弊、影响视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可见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20.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两点解决校园里学生手机管理问题的建议。
建议①:   
建议②:   
(2023六下·宁波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
华强
①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搭载载人飞船、总重为487吨的火箭,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尾部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发出巨大的轰鸣,在耀眼的火光中升空,一时间,古老的大漠为之颤抖。这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坐在飞船里,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②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飞船升空时非常平稳,火箭逐步加速,杨利伟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向地面报告:“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个低频振动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怕的共振时间持续了26秒,此后慢慢减轻。杨利伟从可怕的共振中解脱出来以后,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飞船继续飞行以后,杨利伟突然感到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他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了。他还没来得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③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在杨利伟的眼里,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黑白交替之间,无比奇妙。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飞船上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④杨利伟绕地球14圈以后,于10月16日4时31分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载人航天,升空固然不易,落地却更加困难。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证明,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入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⑤杨利伟心里默诵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着地要领。5时58分,飞船减速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杨利伟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飞船急剧减速,与大气摩擦产生了1600-1800℃的高温,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杨利伟看到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原来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剥落的过程惊心动魄。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飞船右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右舷窗大约裂到一半的时候,左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杨利伟心里猛地一惊:航天器要解体了!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杨利伟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没有惊慌失措,按部就班进行规范操作。这时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非常难受。经历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出舱的画面。
⑥杨利伟成为民族英雄。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绕地球14圈,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这不是一般的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摘自网络,有删改)
2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22.阅读第②~③自然段,摘抄关键词句完成如表,并填空。
飞行过程 飞船情况 身体感觉
升空时 逐步加速 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        
继续飞行 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 似乎要飘起来 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绕着地球高速飞行        
23.第⑤自然段详写了杨利伟返回着陆场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的惊心动魄”:   、   、近4G的过载挤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    ,反复品读相关语句,你感受到    。
24.读第三部分画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没有必要,至少两点。
三、写作(30分)
25.(2023六下·宁波期末)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妙”“望”两个汉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材料。把能够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写具体,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温馨提示: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的句子,补充完整时,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注意布局合理,行款整齐,书写“惟”“魂”“鲁迅”,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答案】缅怀;牺牲;视死如归;开辟;复兴;铭记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缅怀”都是左右结构,“缅”偏旁是:“纟”,不要写成“面”;“牺牲”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牛”,不要写成“西生”;“视死如归”注意“视”不要写成“世”;“开辟”不要写成“开僻”;“复兴”的“复”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富”;“铭记”的“铭”偏旁是:钅,都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明记”。
故答案为:缅怀、牺牲、视死如归、开辟、复兴、铭记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3.【答案】(1)sǎn;②
(2)sàn;①
【知识点】字义;字音
【解析】【分析】(1)“零散”的“散”读音是:sǎn,意思是:零落离散。解释散失,失散。零零碎碎地,分得很散,不集中。
(2)“散场”的“散”读音是:sàn,意思是:退场、离场。通常指多人聚集在一起举行的活动结束以后,各自离去,可以是有序散场,也可以是自由散场。
故答案为:(1)sǎn、②;(2)sàn、①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要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准确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A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或观点合乎逻辑或不露出破绽。口若悬河:指不假思索、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喋喋不休:指唠唠叨叨,说个不停。①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自圆其说”。②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口若悬河”。③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喋喋不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谚语;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鲁迅的《答客诮》,意思是: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感情,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结合语境“老师当面批评了我”可知,应填入的语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6.【答案】C
【知识点】破折号的作用
【解析】【分析】例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A、B、D三项中的破折号都起解释说明作用。
C.“叮叮当”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7.【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结合诗句意思看出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B.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结合诗句意思看出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C.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结合诗句意思看出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D.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编=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根据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注意理解诗句要大致清楚诗写的是什么,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想法是什么。
8.【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①作品笔画相连,潦草难认,应该是草书;②作品方折平直、粗细有致,应该是隶书。③作品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是篆书;④作品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应该是楷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绘画、汉字的字体演变。结合作品及不同字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辨识即可。各种字体的特点:①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②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③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④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⑤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⑥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⑦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
9.【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由语境可知,妈妈终于答应让“我”养狗,“我”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据此来结合选项分析。A.有误,从“花儿查拉着脑袋”“无精打采”“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可以看出“我”想心情不好。
B.有误,从“寂静”“沉闷、单调”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不好。
C.有误,从“冷冷清清”“低着头”“枯黄的树叶”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不好。
D.正确,从“不显单调”“跟我赛跑似的”“甜美的秋的味道”可以看粗“我”心情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补充句子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完整句注意要有一些基本成分。
10.【答案】(1)有借无还
(2)微风吹散了;像游丝样
(3)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4)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识点】歇后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意思是:《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吴成鼎足之势,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拒不归还。
(2)《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并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3)出自于《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答案为:(1)有借无还;(2)微风吹散了、像游丝样;(3)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4)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考查歇后语、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诗文词句理解。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11.【答案】(1)考场上鸦雀无声
(2)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
(3)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你一定行的!”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句①意思重复,须删去“默默地”或者“鸦雀无声”;句②用词不当,须把“包裹”改为“包围”;句③有个错别字,须把“历”改为“厉”。
故答案为:(1)考场上鸦雀无声;(2)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3)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你一定行的!”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2.【答案】(1)C
(2)雪球
(3)阅读量竞赛;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1)考查知识百科。①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的是车胤。②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的是匡衡。③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的是王羲之。④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的是李白。故选C。
(2)考查经典名著。《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雪球》这一章节中写了卡洛斐把自己平日费尽心血、珍爱着、很值钱的邮票簿,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3)考查实践作业。这学期我们班举行的读书活动主要有:①图书漂流;②美文诵读比赛;③阅读量竞赛;④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故答案为:(1) C;(2)雪球 ;(3)阅读量竞赛、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点评】考查了知识百科、经典名著、实践作业、主题活动。百科知识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能力的检查,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常识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作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觉能力。
【答案】13.C
14.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何地不有
16.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考查多义字。其人自护其短: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缺点。A.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比喻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尖锐的斗争或激烈的争辩。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B.短斤缺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短:缺少;欠C.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短:缺点。D.纸短情长: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结合词语释义可知,“扬长避短”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故选C。
故答案为:C
14.考查文言断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为: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即: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故答案为: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考查内容理解。由“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何地不有
16.考查情感主旨。有个出生在北方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硬要说自己认识菱角,从而闹了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故答案为:不要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
【答案】17.B
18.举例子;手机对学生影响大
19.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20.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杳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材料一主要讲述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等。同时,文章还提到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而在2021年初,中国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原则上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材料二揭示了手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写了光明小学张校长讲的话,学校在管理学生手机使用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学生带手机,而是要采用“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手机使用的目的,同时也要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7.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有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可知题干说法错误。B.正确。C.有误,根据材料—“2021年初,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可知题干说法错误。D.有误,根据材料三“校园里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可知,“适得其反”在这里指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学校。故选B
故答案为:B
18.考查了说明方法。该段文字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中提到了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对于学校内手机使用的管控政策,并通过这些事实来说明全球对于学校普及禁止使用手机的趋势。同时,也提到了中国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来说明中国校园内也开始倡导限制电子设备的使用。通过各国对限制学生校内使用手机的事例可知,说明了手机对学生影响大的这个意思。
故答案为:举例子、手机对学生影响大
19.考查了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在这份调查中,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查答案作弊、影响视力、涉黄涉暴、互相攀比、分散学习精力。这些内容都与手机使用有关,并且均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该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和事实的呈现,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故答案为:警示人们关注手机使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20.考查了看法建议。根据“解决校园里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可知,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行作答。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答案】21.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2.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会儿是白天,黑白交替之间;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
23.飞船急剧减速;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24.不同意。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因此,不可删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杳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1.考查概括短文主要内容。通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成为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第②~⑤自然段,结合题目表格中的提示可知,根据短文内容可填写表格。从如表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按照飞行过程,详写了在飞船中的感受。呼应了文章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进入太空、杨利伟”。
故答案为: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会儿是白天,黑白交替之间、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
2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第⑤自然段详写了杨利伟返回着陆场过程中经历的“—系列的惊心动魄”:飞船急剧减速,与大气摩擦产生了1600-1800°℃的高温、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近4G的过载挤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反复品读相关语句,你感受到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故答案为:飞船急剧减速、飞船右、左舷窗出现无数裂纹、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极强
2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读短文,从文中的“载人航天,升空固然不易,落地却更加困难。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证明,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可知,有人认为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没有必要,可以删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必须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胆大心细以及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为的是引起宇航员的注意。因此,有必要,不可删去。可结合文中的“杨利伟心里默诵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着地要领”这句话来了解。
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因此,不可删去。
25.【答案】妙
妙,是爸爸有趣的鼾声。记得妈妈经常说,我还不信,我才真正领略到!烈日当空的中午,“呼噜——”爸爸午睡时的鼾声把我吓了一跳,倾听着。听,起初是一种极细微的声音从爸爸鼻子里慢慢呼出,像清晨码头边厚实而悠扬的船笛,鼾声变得更清晰,仿佛是菜市场上的吵闹声。突然、菜市场的喧闹声都灰飞烟灭了,一辆拖拉机“突突”地开来,厚重又苍茫,鼾声变得有节奏感了,好像是一支乐队在演奏,真是悦耳!”一声巨响打破了原先美妙的音乐。“咔,一片宁静,接着又一个巨响,爸爸的鼾声是如此美妙!
妙,是考试失利时诗词的陪伴。微风轻轻拂过,北归的大雁,霓灯初上,望着那不理想的分数。“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环顾四周。望着望着,妈妈会说些什么呢,早知道考试时仔细一点就好了……“剪不断,是离愁。”刹时,对着月夜独自悲伤,一时之差不足以盖全,毕竟没有“常胜将军”,直挂云帆济沧海,给我以心灵的慰藉。
妙,是多情的音乐,高兴时听轻松,悲伤时听忧愁,愤怒时听如向火苗上撒油,这是音乐的魅力。妙,翻开历史书,现在的错误。妙,是……
总之、点点滴滴,因为这个瞬间是无数灵感碰撞的火花,沸腾着。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从所给汉字中选择一个汉字,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所选择的汉字即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意思,因此,要选择你感受较深,蕴含深刻含义的汉字去写。无论选哪个字,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注意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点评】本文选择的材料充分表达文章中心——妙,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了“妙”,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