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炉桥中学高二(下)7月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炉桥中学高二(下)7月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21: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定远炉桥中学高二(下)7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根据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如图)可知(  )
A. 西周的封建统治主要依赖庄园经济 B. 主要分封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 西周的统治中心仍在西部地区 D. 设立齐鲁国主要是为了征伐淮夷
2. 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  )
A. 考试成绩是取士的主要标准 B. 社会重学的风气逐渐地形成
C. 取士方式并不利于中央集权 D. 科举取士难以选拔优秀人才
3. 梭伦改革期间: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这些措施(  )
A. 造成雅典经济结构单一 B. 推动了雅典海外贸易的发展
C. 缓和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D.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 罗马继承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遗嘱继承优先的传统,阿德里亚努斯皇帝一语道出了罗马法把遗嘱继承置于法定继承之先的真谛:“我没办法选择儿子,可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这反映出罗马继承法(  )
A. 尊重公民个人意愿 B.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 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美国代议制优于英国代议制
C.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 美国贯彻分权与制衡原则,而英国不是
6.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7. 1940年电影人罗静予在《中国电影(重庆)》上发文强调更新电影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电影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而另一位电影人郑用之则主张学习苏联的电影教育,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这场争论
A. 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B. 扩大了中共文艺事业的影响
C. 凸显了民族救亡的时代要求 D. 反映了苏区文化的建设成就
8.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9. 1920年,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在苏俄召开,印度、伊朗、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以俄国的工人阶级和东方的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主要议题。此外,苏维埃政府公布密约,放弃沙皇领土要求,将土耳其、波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刻转化为与英国殖民主义的民族矛盾。据此可知,苏俄(  )
A. 有意推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 B. 企图建立社会主义阵营
C. 为新经济政策创造和平环境 D. 试图输出十月革命道路
10. 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查找了一张地,相内容标注确的是( )
A. 将世现最早的成文法典注在 B. 将6进制发明冶铁技的起源标注在
C. 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标注在 D. 将世界上一部太阳历注在
11. 197年29路透社发表评论:“现在看来中于‘同意’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来中国署一项文件而‘进入了历’。在这项中,国申了各项原则”此次各项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是()
A. 和平共五项原则 B. 集团不结盟的则
C. “个中国”原则 D. 独自主和平外交原则
12.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围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随之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表明( )
A.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13. 晋武帝公布的占田法令中,规定了官吏和士族占田荫客的数量,一个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厨田。这些措施(  )
A.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 B. 使世家大族获得了政治特权
C. 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D. 推动了门阀政治的迅速发展
14. 今宋代将城市房产税从土地税中分离出来。宋初,湖南“计屋每间输绢丈三尺,谓之屋税”;熙宁方田均税法中规定“屋税比附均定”;崇宁方田令规定“诸州县塞镇内屋税,据紧慢(繁荣还是荒僻)十等均定,并作见钱”;至政和二年,又改为每等之中再“各分正次二等,共为二十等”。这表明宋代(  )
A. 成为最早设置房产税的朝代 B. 国家积贫积弱极力敛财
C. 逐步确立城市房屋私有产权 D. 抑商政策得到空前强化
15. 1771年,英国人阿克菜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  )
A. 动力的革命 B. 生产组织的单命 C. 城市化开始 D. 产业结构的调整
16.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提出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马尔萨斯的观点
A. 意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 支持增加人口数量
C. 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 D. 体现工人阶级诉求
17.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军事工业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 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是晚清政府自救行为的表现 B. 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 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D.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8. 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二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 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 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9.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20.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刚开始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了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中国(  )
A. 封建等级观念已破除 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D. 贫富差异日益缩小
21. 唐《贞观政要》记载,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宋《资治通鉴》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这反映出(  )
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22. 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这些政策的实施(  )
A. 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农村的革命政权 B.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 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 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23.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严厉制裁,但欧盟内部对是否追随美国对俄实施能源禁运一直未达成共识。部分成员国要求实施禁运,但匈牙利等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并指出能源禁运导致成本增加将会摧毁欧洲经济。据此可知()
A.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经济依赖性加强 B. 欧盟内部对俄乌冲突问题存在分歧
C.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D. 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欧盟的严峻挑战
24.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  )
A. 提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B. 旨在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
C.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其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但却垄断了东方贸易。1572~1581年,荷兰资产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独立后的荷兰随即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荷兰成为欧洲的经济领袖。它的威力主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偏重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使荷兰到18世纪时国运衰落。17世纪下半期,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到1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回顾西欧这两个世纪的历史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
——摘编自潘悦《16~18世纪西欧诸国的经济兴衰与制度变迁》材料二:在18世纪欧洲内部变化过程中,比较清晰的一点大概就是西欧与东欧状况的明显差异。在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变化、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在发生明显变化的西欧,也是以西北欧,尤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先。在欧洲整体的分工体系中,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向商业和工业发达、人口持续增长的西欧提供粮食的地区,东欧寻求到了新的出路。
——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到底指哪里?
《史记 大宛列传》 “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西城”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城。
《后汉书 西域传》 “西城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
《大唐西域记》玄奘 记载了亥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
《西洋番国志》(1434年) 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
《泰西水法》徐光启(1612
年)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西方要纪》南怀仁,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
《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西周初期分封示意图可以看出,封国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这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B项正确;
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而非庄园经济,排除A项;
西周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而非西部,排除C项;
齐国和鲁国的设立是为了征伐东夷,而非淮夷,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分封制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的取士权在知举官手中,这一规定成了产生朋党的温床,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得到“公荐”,考试成绩再好,也可能落第,A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未强调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排除B项;
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进行“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期间: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这些措施推动了雅典海外贸易的发展,B正确;
A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梭伦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梭伦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梭伦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遗嘱继承优先”、“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把遗嘱继承置于法定继承之先,尊重了公民个人意愿,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遗嘱继承在法定继承之前,“注重调节经济纠纷”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遗嘱继承优先”、“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及罗马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A
【解析】英国的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代议制是民主共和制,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故A项正确。
每个国家的制度是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没有优劣之分,故B项错误。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总统组成,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故C项错误。
英美国均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对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的内容和特点的识记。同时注意将英美两国代议制进行比较掌握。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的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强调电影技术的重要性,还是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都是强调电影的功能,凸显了民族救亡的时代要求,C项正确;
材料是关于电影功能的争论,不是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得不出扩大了中共文艺事业的影响,也不是反映了苏区文化的建设成就,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可以看出圣西门强调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因此具有空想性,故D项正确。
依据题干“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可知,有阶级斗争的对象,故A项错误。
圣西门是无产阶级,是先进阶级,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可以看出已经意识到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需要掌握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一方面巩固自身政权,另一方面通过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有意推动世界的非殖民化,A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于二战后,排除B项;C项与材料的“非殖民化”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十月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十月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处是非北部,留下世界现存的文法典古巴比伦所在域,排除A项;
通过观察料给出的亚文明国地结合学知识可知最早发明60进和冶技术的古代西亚居民生在图中标注的区域,B项;
世界上第一太阳历是古埃发明的,应将标处,不图的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万隆会议要结合万隆会的特征来答。
本考查会议,考查学生准确读材料及运用所知识解决题能力。
11.【答案】C
【解析】从时间信“972年和材料中“看中国由同意世上最强家的总统来中国签署一项件“入史”,可分析出路透社就中关系的改善发评论。中美系中最重要、最的核心问题是问题,解决台题必须坚持一中国的原则,故选,排除ABD。
故:C。
题主要考查的中关解题键在于对中美关系处过程的不容忽视的核心问正确把握。
本题主考查的美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读材料和迁移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50年代到80年代,国际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两极格局,故A错误。
B.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美国,这一点没有改变,故B错误。
C.从材料可以看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冷战的表现,而他们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说明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故C正确。
D.日本是要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没有获得,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晋武帝公布的占田法令中,规定了官吏和士族占田荫客的数量,一个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厨田”,可知在西晋的占田法下,品阶比较高的官员将成为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占田法令中对达官贵族意在将其占田数量限制在法定之内,因占田者对土地均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土地相当于被重新收归国有,因此占田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井田制的恢复,这一措施有利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项正确;
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在士族和大地主的手中,巩固了士族的地位,不利于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获得了大量土地,无法体现出是否获得了“政治特权”,排除B项;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门阀政治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结合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将城市房产税从土地税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单独的收取“屋税”,这在事实上逐步承认和确立了城市房屋私有产权,C项正确。
材料只有宋代信息,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项;
材料无法反映宋代的积贫积弱,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强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结合所学税收的知识分析题干中北宋政府收取“屋税”的影响。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771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英国人阿克菜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现代意义”主要是指工厂制的出现,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
A项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排除。
C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的出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英国人阿克菜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结合时间1789年(工业革命期间)这说明作者其实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辩护,A项正确。
B.题干主要体现的是人口增长与工资收入的关系,没有体现其是否支持增加人口数量,排除B项.
C.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反,排除C项。
D.题干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A项错误,南通大生纱厂不是晚清政府自救行为的表现;
B项错误,安庆内军械所是官方经济,不符合;
D项错误,安庆内军械所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和南通大生纱厂都是机器生产,都是近代化的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两种企业都是采用的大机器生产。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18.【答案】B
【解析】A.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B.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C.材料措施没有扭转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应该是从1953年开始,而材料的措施有很多是1953年之前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土地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共土地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新政”“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各国均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理论,解题的关键是“本质问题”。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等级观念的消除。
B.骑自行车并不是崇洋媚外。
C.从材料可以看出,自行车由上流社会消费品变成了大街小巷的基本交通工具,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从自行车看不出来。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发展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根据“唐《贞观政要》记载,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可得出唐朝记载隋文帝不肯救百姓,而“宋《资治通鉴》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则记载隋文帝救助百姓,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A项正确;
BCD项表述都太绝对,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研究,要求学生结合影响历史研究的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研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表明这些政策的实施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欧盟内部对是否追随美国对俄实施能源禁运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匈牙利等国明确表示反对,并指出能源禁运导致成本增加将会摧毁欧洲经济”并结合全球化相关知识可得出,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经济依赖性加强,A项正确。
欧盟内部并非对俄乌冲突问题存在分歧,而是对实施能源禁运未能达成共识,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到欧盟改变了世界格局,排除C项;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欧盟的严峻挑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要考生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克服危机,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凭借实力召集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金本位体制,使美元获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这两次改变旨在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B项正确;
“提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符合二战后的改变,大危机期间实行美元贬值,排除A项;
二战后的改变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大危机期间美国的做法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只符合二战前的调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经济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1)解释: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原因: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主要结合近代救亡图存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史实分析解答。
(1)由材料一及所学可知,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由材料二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由材料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由材料四及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由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26.【答案】【小题1】首要条件:葡萄牙,强大的封建王权;荷兰,发达的商业资本;英国,雄厚的产业资本。
【小题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西欧;西欧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1)本题考查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根据材料“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的原因,根据材料“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答案】首先对材料分段进行解读:汉唐时期,据材料“‘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得出中国人认为的西域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据材料“‘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结合所学得出随着中央王朝与民族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西域分为中央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地区和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明清时期,据材料“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结合所学得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视野,中国人以“西洋”代指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泛指海外诸国,体现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突出地位;据材料“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泰西水法》徐光启”“西洋总名为欧罗巴……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方要纪》南怀仁,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利玛窦等人向中国介绍了西方水利、天文、数学等知识,形成西学东渐。中国人加深了对欧洲的了解,西洋逐渐专指欧洲诸国,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以后;据材料“‘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后,伴随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新一轮的西学东渐,中国人对西方的地理范围的认识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据材料“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最后,总结升华,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西方”所指范围与中西交通发展密切相关。“西方”这一名称即为华夏文明之外的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异域文明到强势文明的演变过程;西方文化既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排拒,又常常通过交流、融会,为华夏文明所吸收。
故答案为:
中国人“西方”观念的变迁与中西交通发展密切相关。
汉唐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域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随着中央王朝与民族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西域分为中央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地区和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视野,中国人以“西洋”代指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泛指海外诸国,体现了当时海路交通突出地位。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利玛窦等人向中国介绍了西方水利、天文、数学等知识,形成西学东渐。中国人加深了对欧洲的了解,西洋逐渐专指欧洲诸国,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后,伴随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新一轮的西学东渐,中国人对西方的地理范围的认识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中国人“西方”观念的变迁与中西交通发展密切相关。“西方”这一名称即为华夏文明之外的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异域文明到强势文明的演变过程。西方文化既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排拒,又常常通过交流、融会,为华夏文明所吸收。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考生提炼材料中中国人“西方”观念的变化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