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小毕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小毕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08: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小学毕业年级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一、积累运用( 50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ɡē da páo xiào pān dēnɡ qīn qi
pāo qì bō xuē yī wēi chè dǐ
2.选择题。(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轴(zhǒu) 惊惶(huānɡ) 纤细(xiān) 白云观(ɡuàn)
B.嫉妒(jí) 炙热(zhì) 刚劲(jìn) 载歌载舞(zǎi)
C.吮吸(shǔn) 提防(dī) 埋怨(mán) 强人所难(qiǎnɡ)
D.侮辱(wū) 贪婪(lán) 魔爪(zhǎo)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隐蔽 筹划 应接不睱 B.含糊 旗帜 躁热 不可思议
C.恍惚 煤碳 幼稚 见微知著 D.倾覆 夜宵 耽搁 焉知非福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极富冒险精神。
B.《十六年前的回忆》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C.《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以第三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D.《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文章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C.六个春秋我们在一起,每一次游戏,每一次辩论……都让我回味无穷。
D.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比如墨水、铲子、鹤嘴锄、铁锨、以及针线。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B.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C.大街上高大整齐的行道树、色彩艳丽的花圃真让人赏心悦目。
D.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
A.无济于事(帮助) 自愧弗如(不) B.声泪俱下(全、都)不以为然(这样)
C.由表及里(达到) 赴汤蹈火(热水) D.身临其境(来到) 锲而不舍(雕刻)
(7)下列句子中加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B.诸葛亮不但精通兵法,而且熟知天文地理。
C.鲁迅先生对青年十分关心,因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所以他认真地回信指导。
D.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的人在工作、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耐性和耐心。
B.你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小学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现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3.将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7分)
①万象( )新 ②( )见天日 ③万不得( ) ④( )然不同
⑤翻箱( )柜 ⑥心平气( ) ⑦随心所( ) ⑧( )喜若狂
(1)新年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真是 。
(2)丽丽为了找到去年穿的那条裙子, ,最后如愿以偿。
(3)妈妈总是告诫我:“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 。”
4.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1+1+1+2+3+3+3=14分)
(1) ,快走踏清秋。
(2) ,要留清白在人间。
(3) ,忠言逆耳利于行。
(4)看到下面主题,你想起了哪些诗词?写一写吧!
珍惜时间: , 。
送别友人: , 。
(5)生活少不了思念,正如王建所写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
生活也需要节俭,“ ,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
更需要坚强,就像郑燮所说的“千磨万击还坚劲, 。”
(6)语文是诗,诗里有“昔我往矣, ”的回望;语文是画,画中是“ ,燕山月似钩”的寒凉;语文是情,情里有“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思绪。
(7)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北京的春节》的作者 ;大致了解了丹尼尔.笛福的名著《 》;从《 》中学到了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
5.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从“饿、厚、喜欢”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写一个夸张句。
(2)期盼了很久的喜讯落空了,只见他 。(从动作、神态方面写出他内心的失望)
(3)那只大黑猫低声对尼尔斯说:“我知道小狐仙住在什么地方,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4)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我的心里万分激动。(改为反问句)
(5)围绕词语的意思,想象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内容,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句话。
辣:
6.综合实践(3分)
从下面场景中任选一个作即兴发言。
场景一:班里来的新同学叫李强,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对他表示欢迎。
场景二:参加爷爷的寿宴,请你在宴席上向爷爷祝寿。
场景三:同桌在运动会上获得男子百米冠军,请你对他表示祝贺。
我选场景( ):
二、阅读理解。(共20分)
(一)课内阅读(8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及日中则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以: (2)汝: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解释是:
。读这句话时,朗读的语气应该是( )(2分)
A.反问,表现出小孩子的机灵可爱。
B.疑问,表现出小孩子的不屑一顾。
3.“孔子不能决也”让我们想到了他的名言( )(1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2分)
(二)课外阅读(12分)
话说“谦让”
①面对激烈的招聘竞争,一个大学生数次让座。不过就是这份谦让,
让他被很多人认为不适合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②这让我深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流传千年,指引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找到人生的航标,成就大业。谦让就是其中的一种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所必备的,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③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小孩启蒙时期的必读名篇。孔融在吃梨子时,将大的、好的让给兄长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也许有人认为孔融吃亏了,不过,懂得谦让的人不会这么想。孔融的谦让,是一种孝敬之道、友爱之道,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美。
④ 。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有禅让制。尧为帝时,待民至亲至善,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和、太平。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尧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要有人来继承他的帝位。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知道自己的儿子难以当此大任。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有德行的舜,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不负众望,倾尽全力治理国家,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尧帝的谦让,是一种胸襟的宽广、崇高。
⑤ 。刘备临终托孤,握住诸葛亮的手,希望他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大可取而代之。是谦让,是曾经的约定,让诸葛亮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身份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⑥ 。我曾到过一座城市,街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却毫不混乱。车道上有行人时,车主会谦让,让行人先走。车与车相遇,车主也会互相谦让,你来我往,秩序井然。那里的交通为什么可以如
此流畅有序呢?答案就是谦让。
⑦谦让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有其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美德就是美德,不仅不会被时代所弃,还会散发出新魅力。
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在短文第③~⑥段开头的横线上
(填序号)(2分)
A.谦让是一种恪守承诺的执着 B.谦让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自觉
C.谦让是一种友爱孝悌的品格 D.谦让是一种心系天下的情怀
2.文章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4个事例,请简要概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 ②
③ ④
3.文章第①段举了大学生的事例,其目的是( )(2分)
A.以事实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谦让是不合时宜的。
B.引发读者对谦让的思考,自然引出文章作者的观点。
C.直接点明大学生应聘失败的原因,以帮助他吸取教训,成功应聘。
4.文章第 段和第 段前后照应,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5.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谦让已不合时宜”,你同意吗?将自己的理由写下来。(2分)
三 、习作表达。(二选一)(30分)
习作一
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中有书香伴随,也有浓浓的亲情相依;成长中有诚挚的友情,也有难忘的师恩;成长中有快乐相伴,也有痛苦的教训相随……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少于45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习作二
环境保护一直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它离我们的生活一点儿
也不遥远。生活中,你是怎样践行环保的?是随手拾起地上的垃圾,合理利用洗菜水,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还是与小伙伴或家人一起参与环保活动?请具体写一件亲身经历的环保之事,写清自己的做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题目自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