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二课时)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Word版无答案、内含表格)

文档属性

名称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二课时)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Word版无答案、内含表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28 15: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高一 班级 学生姓名 科目:生物 制作人:生物备课组 教务处审批: 编号:107
课题: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检测: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原理、所用试剂、材料的选取、鉴定方法步骤。
2.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原理、所用试剂、材料的选取、鉴定方法步骤。
3.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原理、所用试剂、材料的选取、鉴定方法步骤。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 检测与课堂展示
(
看课本P18-P19和下面的表:
)种类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步骤 选材含糖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苹果、梨最好)富含脂肪且比较大的种子(花生种子最好,实验前浸泡3-4h)浸泡1-2d的大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制备样液或切片苹果洗净→去皮→切块→研磨→过滤→滤液(组织样液)花生去皮→切薄片(也可制备样液滴加苏丹III染液),观察染色情况大豆去皮→切薄片→研磨→过滤→滤液(组织样液)→鉴定鉴定步骤样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观察切片→染色→漂洗→制片→镜检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液→加双缩脲B液→观察实验现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橘黄色(苏丹III染液)无色→紫色注意事项要选择含糖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斐林试剂不稳定,一般配成甲液、乙液来保存,检测时将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在加入到样液中切片要尽可能的薄;染色后一定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时找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施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若使用蛋清,必须按要求稀释,实验样液要留出一份作对照
1、还原糖用什么检测?需要怎么加热?产生什么现象?鉴定步骤是什么?选择材料是什么? 2、脂肪用____检测,产生____现象;用____漂洗;鉴定步骤是什么?选择什么材料? 3、蛋白质用____检测,产生____现象,鉴定步骤是什么?选择什么材料? 4、如:用鉴定____的原理,鉴定动物血浆中是否含有葡萄糖,鉴定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5、用鉴定____的原理,鉴定某种酶、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肾病患者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等。
三、三讲(1、根据课堂情况选择讲述内容 2、小结)
四、巩固诊断: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淀粉、蛋白质、脂肪所用试剂依次是( )
①双缩脲试剂 ②斐林试剂 ③稀碘液 ④苏丹III染液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下列物质中,能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的是( )
A.马铃薯块茎 B.浸软的蓖麻种子 C.蛋清液 D.苹果
3、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 )
A.无色→砖红色(沉淀) B.浅蓝色→砖红色(沉淀)
C.浅蓝色→蓝色→砖红色(沉淀) D.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下列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5、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是( )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6、将面包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请你选用试剂检测粘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 )
A.斐林试剂 碘液 B.双缩脲试剂 碘液
C.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 D.双缩脲试剂 苏丹III染液
7、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
(1)被鉴定的材料应选择含____较高,颜色为____的植物组织,以____为最好。能否用西瓜瓤或甘蔗茎做实验材料?为什么?
(2)斐林试剂很不________必须________时再配制并使用。
(3)鉴定反应必须在________中进行。
(4)在鉴定花生种子细胞内含脂肪的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花生子叶薄片用________染色,然后用________洗去________,再制成________,最后________,镜检结果是________。
(5)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应先加入2ml________摇荡均匀后,再加入3-4滴________,再摇荡均匀后,颜色变化是________。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