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5.1 分数的再认识(一) 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幅图可以表示的意义:( )。
A. B. C.
2.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
A. B. C. D.
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它的,第二根用去米,( )用去的长。
A.第一根 B.第二根 C.两根一样 D.无法确定哪根
4.( )梨子最多。
A.第一堆 B.第二堆 C.第三堆
5.把7米长的钢筋,用4个分点平分,每段的长度是7米的( )。
A. B. C. D.
二、填空题
6.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米,每段占总长的。
7.下面的左图是一副我国古代的益智玩具“七巧板”,下面的右图是用这副七巧板拼成的小房子。其中写有★号的一块,占整幅图的( )。
8.把9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到的饼是这些饼的( ),每个人分到( )张。
9.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是( )。
10.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11.下面两句话中各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在横线上写一写。
(1)学校有的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
(2)淘气每天阅读时间约占休息时间的。
三、判断题
12.献爱心活动,笑笑捐出一半零用钱,淘气捐出全部零用钱,淘气比笑笑捐的多。( )
13.鸡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多,这里把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 )
14.淘气和笑笑分别向学校图书馆捐了各自图书的,他们捐的图书一样多。( )
15.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图形可能是。( )
16.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占全长的。( )
四、解答题
17.可以表示什么?写一写,画一画。
18.看图,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按要求涂上阴影。
19.有一个皮球,每次反弹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如果这个皮球从某一高度落下,反弹的高度是90厘米,那么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0.圈一圈,填一填。
这些小花的是( )朵。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表示的意义是求的的是多少。首先把整个长方形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5份,把其中的3份涂色表示,再把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1份涂色表示即可,据此解答。
【详解】表示的意义是求的的是多少,图C可以表示。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2.C
【分析】根据图示,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个三角形,再把每个三角形再平均分成4个小三角形,大三角形就有4×4=16(个)小三角形,涂色其中的2个,就占所有小三角形的,也就是,据此解答。
【详解】2÷(4×4)
=2÷16
=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数的图示方法。
3.D
【分析】此题重在区分分数在具体的题目中的区别:在具体的题目中,带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数,不带单位是把某一个数量看单位“1”,是它的几分之几。据此解答。
【详解】第一根用去,表示用去这根绳子的。第二根用去米,因绳子长度不确定无法知道第一根的用去这根绳子的到底有多长。所以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关键理解和米表示的意义不同。
4.C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第一堆梨平均分成了2份,1份有2个梨,2份有:2×2=4个梨;第一堆有梨4个;
第二堆梨平均分成了3份,1份有2个梨,3份有:2×3=6个,第二堆有6个梨;
第三堆梨平均分成了4份,1份有2个梨,4份有:2×4=8个,第三堆有8个梨;
4<6<8,即第一堆<第二堆<第三堆,第三堆梨子最多,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第三堆梨子最多。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5.B
【分析】用4个分点平分,则可将这根钢筋平均分成4+1=5段,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每段占全长的1÷5=,据此解答。
【详解】把7米长的钢筋,用4个分点平分,即平均分成5段,每段的长度是7米的。
故答案为: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平均分成的份数,进一步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6.,
【分析】用这根绳子的长度除以平均分成的段数就是每段的长度;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总长的。
【详解】4÷7=(米)
1÷7=
每段长米,每段占总长的。
【点睛】解决此题关键是弄清求的是“分率”还是“具体的数量”,求分率:平均分的是单位“1”;求具体的数量:平均分的是具体的数量,要注意:分率不能带单位名称,而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名称。
7.
【分析】把七巧板按下图切分:
由图可得:七巧板被平均分成了16份小三角形,经过平移旋转可知:写有★号的一块占其中的2份,据此用分数写出占整幅图的几分之几。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其中写有★号的一块,占整幅图的。
【点睛】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8.
【分析】根据题意,把9张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占这些饼的,求每人有几张,利用饼的数量除以4即可。
【详解】1÷4=
9÷4=(张)
把9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到的饼是这些饼的,每个人分到张。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数的意义。
9.或
【分析】根据题意,把这个图形分成3份,一份是2个小方格,3份是6个小方格,据此解答。
【详解】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是或。
【点睛】本题考查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0. /1.2
【分析】把全长看作单位“1”,平均截成5段,则每段占全长的,每段的长度=总长度÷段数,据此解答。
【详解】1÷5=
6÷5=(米)
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明确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11.(1)同学总人数
(2)休息时间
【分析】“比”“占”“是”“相当于”后面的、“的”前面的通常看作单位“1”,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1)学校有的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把“同学总人数”看作单位“1”;
(2)淘气每天阅读时间约占休息时间的。把“休息时间”看作单位“1”;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单位“1”的确定方法,要熟练掌握。
12.×
【分析】因为题目没有告诉笑笑有多少钱,淘气有多少钱。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无法进行比较。
【详解】笑笑捐了自己零花钱一半,淘气捐了自己零花钱的全部,一半的单位“1”是笑笑自己零花钱的总数,全部的单位“1”是淘气自己零花钱的总数,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确定,以及判断能力。
13.√
【分析】根据判断单位“1”的方法:一般是把“比”、“占”、“是”、“相当于”后面的量看作单位“1”,即分数“的”字前面的量看作单位“1”,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鸡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多,这里把鸭的只数看到单位“1”。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判断单位“1”的方法,应注意灵活运用。
14.×
【分析】淘气和笑笑分别捐了各自图书的,分别以各自的图书总数为单位“1”,但他们各自的图书总数未知,则无法判断谁捐的多。
【详解】淘气和笑笑的图书不一定同样多,即对应的单位“1”不一定相同,所以无法判断他们捐的图书是不是一样多。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解题时要明确单位“1”不同,只比较分率不能确定谁多谁少。
15.√
【分析】根据题意,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1份是2个小正方形,则3份是3×2=6(个)小正方形,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知;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图形可能是,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知道其中的1份是多少,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其中的几份是多少。
16.×
【分析】铁丝全长是单位“1”,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用1÷10。
【详解】1÷10=,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占全长的。
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17.见详解
【分析】表示将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可以表示将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
比如:将一个长方形(见下图)看成单位“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2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
18.;见详解
【分析】将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表示,据此写出第一个分数;表示将图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由此画出图形;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得: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需熟练掌握。
19.225厘米
【分析】根据每次反弹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把这个皮球的下落高度看成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反弹的高度90厘米是其中的2份,用90除以2,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5,就可以计算出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详解】
(厘米)
答:它下落的高度是225厘米。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把这个皮球的下落高度看成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求出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0.图见详解;8朵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2份即可,由此即可画图;由于总共12朵,平均分成3份,即每份是:12÷3=4朵,其中的2份:4×2=8朵。
【详解】
12÷3×2
=4×2
=8(朵)
答:这些小花的是8朵。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分数的意义并灵活运用。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