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谐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题,60分)
1.良渚古城逃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S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2.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篮(祭祀盛放饭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B.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D.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3.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下表)。这主要反映商朝()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B.经济生活牧为繁荣
c.社会文叨榀度提高D.阶级矛所1分尖锐
S.周朝《仪礼‘收服》:“诸傈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先店;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规定旨在()
A.构建礼乐文化实现利益调和B.利用分封制度影响权力分配
C.强化等级观念维护统治秩序D.级和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
6.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显堆(巴獨文化的代表)出上的背铜器中,不仅发现了黄河流域商朝和周朝装饰风格的云霄纹, ,而且还见到了与淮河上游安徽阜南县出上的龙虎摩(商王盘庚下令铸造)相似的造型和装饰。这些发现说明了商周时期( )
A.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B.巴蜀文化彩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C.青铜器物是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D.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7.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吊矣;鸡豚狗能之畜,无尖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 -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柴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
8.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9.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
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
1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
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
11.西汉时期设立的郡大小差异较大。例如今之河南省,包括了汉代河南、汝阳、南阳等6郡;今之山西省,包括了汉代河东、太原、上党等5郡;会稍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浙江、福建省;豫章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江西省。这种状况反映了汉代( )
A.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地方行政体制混乱无序
C.区域开发和发展不平衡D.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薄弱.
12.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其“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据此可以得出( )
A.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B.《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
C.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D.《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
13.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 .. ..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 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
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 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
14.从东吴到东晋时期,以建康城(今南京)为核心的“大建康"是区域以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建康"的范围包括:建康城,东府城、西州城、石头城等外围城池,周围的郡县治所和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的侨县,以及军事堡垒。这一布局( )
A.推动了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完善了都城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分
C.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理念的萌发
D.有利于都城的政治稳定和物资供应
15.北魏道武帝立拓跋嗣为太子,赐其母刘贵人死,“立子杀母”的做法被奉为立国传承制度,“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汝当续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制度的确立( )
A.延续了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B.使儒家伦理道德被颠覆
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D.意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本思想是 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布子的思想异同点。(1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西晋末年战争、瘟疫、雄灾、饥馐搂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曼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渡江之后,东晋王朝喘息渐定,尤其是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荆州成为上流雄镇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荆州“据上流,摄强兵”的重要性。同时,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异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表扰,移民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江南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瘴疠之地,实已发展为瓜果飘香,良田美池的富有之地,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
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良树 《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指出南渡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8 分)
(2)据材料,分析“永嘉南渡”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6 分)
三、论述题(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