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阿倍仲麻吕眼中的隋唐盛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阿倍仲麻吕眼中的隋唐盛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6: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倍仲麻吕眼中的隋唐盛衰
——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关于"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课程标 准的要求是"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从时间上看,这一课时间横跨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 割据近四百年,其中隋唐是最为重要的时间段,涉 及隋唐盛世的表现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两大板 块的内容。而唐朝盛世的表现既是对隋朝大业的 继承,又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相关。从内容上看, 这一课包括“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和“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其 中“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是教学重点,主要包 含唐朝君主的治世举措和开明的民族政策。隋唐 之前是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之后亦是分裂的五代十 国,这个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用“分-合一 分"来概括,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思考唐朝由统一 走向分裂的原因至关重要。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安 史之乱之前的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的封 建王朝,首都长安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能 见到万邦来朝的盛大场面,同一时期的日本则处于 初生的奈良时代。因此,分析隋唐盛世的表现时, 不仅要总结盛世出现的原因,也应适当与全球的发 展历史做横向比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发现,"阿倍仲麻吕"这位 中日遣唐使的特殊身份及其经历是绝佳的切入点, 可以其为线索设计教学活动。他出生于698年, 717年入唐,正是唐朝繁盛的时期,这个时段能够 覆盖到隋唐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民族交融和区域 发展的相关内容。他归国失败后,继续回到长安, 直到770年在长安病逝,这是唐朝开始走向衰落的 时期,又能联系到唐朝后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 五代十国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阿倍仲麻吕通过 科举入仕,能够接触到唐玄宗,安史之乱时还随玄 宗逃难四川。因此,以阿倍仲麻吕的视角开展本课 教学,既能有效照见唐朝的兴亡,又能够在关键之
处整合教科书,将诸多内容串联起来。笔者认为,
以阿倍仲麻吕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创设情境,有效地
将历史知识和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是具有教学可行 性的一次尝试。
结合教科书分析阿倍仲麻吕的人生经历,我将 本课分为“梦回长安 — — 隋唐盛世”"逃出长 安——安史之乱”“病逝长安—— 以史为鉴”和“传 承长安—— 中日交往”四个部分,呈现唐朝由万邦 来朝到大厦将颓的历史趋势,使学生既能够感受大 唐盛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经 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 情怀。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1 阿倍仲麻吕《官服像》
问题1:图中的人物是谁 大
胡子的外族人为何身着唐朝
官服
设计意图:设置递进式提问,
以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
兴趣。教师通过简述阿倍仲麻吕
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引导学
生进一步思考遣唐使来华原因。
——杨丽丽《历史上的大移民》
材料2 唐时期全图
—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地图 出版社1996年版)
问题2:结合地图思考当时的唐朝和日本之间 隔着一片汪洋大海,在航海技术十分有限的条件 下,为何阿倍仲麻吕不畏艰险远到大唐求学。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地图表现遣唐使来华的艰 险,揭露大唐盛世的繁荣是吸引遣唐使来华的原 因,为下面开展隋唐盛世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以 阿倍仲麻吕的视角进入本课的学习。
过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阿倍仲麻吕作为第 八次遣唐使团的一员来到遥远的大唐国土,于他而 言,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这一生最为精彩绝伦的经 历。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 一起去了解从隋唐到五 代十国的风云变幻,感受大唐盛世所谱写的绚丽 华章。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引导学生结合 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阿倍仲麻吕留在长安的原 因,归纳总结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总 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能力。
过渡:公元717年,年仅19岁的阿倍仲麻吕第 一次到达长安,看到眼前的盛世局面,他更加坚定 了自己求学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阿倍仲 麻吕于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荣中进士,成为唯 一一位考中进士的日本遣唐留学生。
(一)梦回长安——隋唐盛世
过渡:公元698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的 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仰慕唐朝的文化,熟读汉唐 典籍,立志要成为一位遣唐使,前往长安学习国学。
情境一:幼年立志,朝觐长安
材料1 天地所搜载,日月所照临,四海万国, 生类千种,殊风异俗,不可遍举悉识,唯文轨之所 通,载籍之所存,其国最大者为隋,地广人多,自上 古圣贤之君,以道德仁义,化导其民,典章制度大 备。下及近古而其礼仪文物,人才财用,亦非诸国 之笔。
—— 《日本史记》
材料2 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 经……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 姓名为朝衡。
-— 《旧唐书》
材料3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4 ……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 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 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高宗在位时,皇后 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 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周 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 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 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 盛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1:根据材料1和材料2,《日本史记》是如 何描述隋朝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旧唐书》又是如 何记载阿倍仲麻吕留在长安的原因的
问题2:根据材料3和材料4,结合所学指出隋 唐的君主采取的治世举措。当时的唐朝呈现什么 样的发展态势
材料1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吾生美无 度,高驾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伯鸾 游太学,中夜一相望。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储光羲《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材料2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669年)
——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3 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 ……草原各 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中央政权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 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 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 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唐玄 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 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4 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 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文成 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包括锦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 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在内的大量物品,还有经 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 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硝、造纸墨 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 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密
切,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 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进 入长安的国学学习汉族文化。汉文化的输入对吐 蕃社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有 一定的影响。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问题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指出阿倍仲麻吕 为什么能成为“校书衡”。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 政策
问题2:根据材料2和材料3,结合所学指出在 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唐朝是如何处理与周边 少数民族的关系的。
问题3:根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唐朝 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先回答阿倍仲 麻吕为什么能入仕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接着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 归纳唐朝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指导学生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意 义,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 民族凝聚力。
过渡:阿倍仲麻吕在唐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 达公爵,但其眷恋乡土之情未尝稍减。开元二十一 年(733年),他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因玄宗皇帝 挽留未能实现。
情境二:思乡欲归,玄宗挽留
材料1 阿倍仲麻吕……从遣唐使西游,为留 学生……性聪敏,好读书,唐玄宗爱其才而厚遇之, 于是更姓名为晁衡,遂入仕于唐,官至秘书监。
—— 《日本国史略》
材料2 慕义空名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 日,归国定何年
—— 《唐代逸诗辑存》
问题1: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分析阿 倍仲麻吕归国愿望落空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问题2:回忆前面所学内容,隋唐盛世治世举 措有哪些共性 盛世出现的原因又有哪些
设计意图:唐玄宗希望仲麻吕能用其才能继续 为唐朝效力,而仲麻吕出于“忠义”延迟了自己归 国的计划。以这样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讨盛世 治世举措存在的共性,进而总结归纳封建盛世出现 的原因,教会学生从事件中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方 法,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天宝十三年(754年),阿倍仲麻吕再次 请求归乡,玄宗准许。不料归乡途中磨难百出,只 得再次人长安。然而,曾几何时,又遇兵燹。十一 月,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蒙尘四川,阿倍仲麻吕随
往避难。
(二)逃出长安——安史之乱
情境三: 一朝梦破,天朝势颓
材料1 《明皇幸蜀图》
——宋卫哲《芥子园画传导读》
材料2 莫道猿声苦,勿啼尔许悲;山灵今有 幸,皇上驾临时。
——河内躬恒《上皇在西川时题猿叫山峡四字
令人作歌》
材料3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


外重内轻: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于赓哲《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

度带具力


)
材料4 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平于 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旧唐书》
问题1: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分析阿 倍仲麻吕遇到的“兵燹”为何。逃亡途中阿倍仲麻
吕的内心有何感受
问题2:根据材料3和材料4,结合所学分析出 现“兵燹”的原因。
设计意图:借助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和逃 亡途中阿倍仲麻吕的同伴河内躬恒所写诗作,揭示 阿倍仲麻吕当时内心对于逃亡的苦闷和对唐王朝 大厦将倾的感伤,暗含着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将阿 倍仲麻吕的命运与唐王朝的命运有效融合在一起。 根据对历史地图和史料的研读,结合教师叙述分析 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
过渡:回到长安后,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又生活 了11年,且仕途顺利,深得肃宗及代宗信任。大历 五年(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 葬于长安,时年72岁。
(三)病逝长安—— 以史为鉴
情境四: 一代天骄,溘然长逝
材料1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
(


)
)* 界
东家(开封)
——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说一说阿倍仲麻
吕逝世之后发生了什么。
问题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隋唐兴衰的 变迁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经验或教训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结合教师 叙述可知,阿倍仲麻吕去世后,唐朝气数将尽,灭亡 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阿倍仲麻吕在中国 的人生经历与唐朝的盛衰完美融合,形成严谨的时 间链条。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成败盛 衰的历史启示,激发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分组 讨论的学习方式,掌握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以史为鉴的意识,增强了民 族自豪感。
过渡:为了纪念阿倍仲麻吕这位“中日交往的 友好先驱”,1978年西安、奈良两座友好城市协议, 在两市各建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四)传承长安—— 中日交往
材料1 碑身正面刻碑名,背面为纪念碑文, 东面为仲麻吕充满思乡之情的《望乡望月》诗:“翘 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 圆!”碑身西面刻有李白《哭晁卿衡》诗全文……土 岗上郁郁葱葱的松林映衬着樱花簇拥的汉白玉纪 念碑。它与远隔东洋的日本古都奈良的另一座阿 倍仲麻吕纪念碑遥相呼应,共同记述着中日两国人 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杨永生《中外名建筑鉴赏》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阿倍仲麻吕不仅见证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也见证了天朝气数将尽的 萧条。跟随阿倍仲麻吕的脚步,我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历史的盛衰,更要感受到他对唐朝及友人的深厚 感情,思考如何处理我们同日本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反思环节,激励学生用正确的 世界观和历史观看待历史潮流和如今的国际形势。 全球史观下的国际关系和时代潮流的思考,有利于 培养家国情怀。学生积极思考,既能掌握教科书中 相关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培育唯物史观等核心 素养。
三、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到这节课,笔者体会到教学设计的 不易。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 本史料和很多典型材料,如何设计出新意是一个难 题。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翻阅了中国国家旅 游杂志刊登的《借一双眼睛看中国》,其中列举了 很多为中外交往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阿倍仲 麻吕的人生经历吸引了笔者的眼光。他的人生经 历与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一历史相映照,笔者便以此 为中心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本课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隋 唐盛衰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从中总结出封建盛世产 生的原因和隋唐衰亡的历史教训。我的思路, 一是 将重难点内容问题化,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变 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如通过史料阅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从中学 习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 训。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阿倍仲麻吕的人生经 历与教学线索完美融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本课创设的历史情境均是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寻找了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历 史线索,根据史料,教师叙述讲解与学生分析回答 相结合,并穿插一定的历史想象,带学生重回历史 现场,重构科书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