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6: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试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学生为本,用临城本土普利寺塔等文物史料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呈现细节,如“散步、村落名称、素颜朝天”等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切身感受文化的影响和魅力。认识到文化影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一种流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存在。
课程内容以“继承、融合、创新”为课魂,渗透课堂,串联起核心知识内容。本课设计三个环节,(一)由佛教传入,探思想文化新格局,讲述这一时期的文化新格局。(二)由思想交融,析文艺科技新发展,学习文学、艺术及科技的发展成就(三)由文艺繁盛,看中外交流新高度。重点讲述盛唐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升华至文化自信,落实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第8课,本课时间跨度长、近700年,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思想方面,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文艺科技方面,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但内容琐碎、繁杂。如果面面俱到会,使课堂显得散乱,应根据课堂设置,有针对性的重点介绍。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在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同时,又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石窟雕塑,唐代诗歌、中外交流已经有初步了解。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之前未曾接触过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初中已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点明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迁、制度变革、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成就的表现去认识其社会发展背景,探讨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以表格形式梳理文学、艺术、科技等各领域的新成就,培养学生自主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思想文化的发展,认识文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3、通过感受盛唐气象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冲突与融合
难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
【设计意图】:
目的一: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再现,依然可以直击人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目的二:通过视频中的佛教文化元素,引入本课内容。
讲授:
壹,由佛教传入,探思想文化新格局
展示临城本地的普利寺塔图片,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我们临城的普利寺塔是建于北宋年间,但是普利寺却是北魏年间建造。这也使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一丝思想变化,佛教开始广泛传播。
问:除了佛教外,这一时期还有什么思想的传播?
学生:道教、玄学。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
探究一结合时代,思考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广泛传播?
材料1 佛教的基本教义:1、四谛是佛教四个最基本的道理。其中,苦谛,判定世间充满痛苦。灭谛,亦称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意指找到苦的原因后就要解脱苦难,使业永尽.烦恼永尽,得到永久解脱。
材料二 道教基本信仰:神仙信仰,仙是长生不死信仰的产物,仙的最基本特征是长生不死,是由人修炼而成的。
----《佛教、道教的历史和基本教义》朱越利
材料三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动荡的时代特征以及佛教、道教本身的基本教义,思考得出:政治动荡下,人们生活痛苦,缺乏精神寄托:佛教、道教思想能给人们精神慰藉;儒家自身的缺陷;统治者的支持等等。
【过渡】那么,在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结合幻灯片和教材P42第三段,得出“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本土化特点、教材中灭佛内容体现曲折性。
探究二,结合材料,思考佛、道的广泛传播,冲击儒学,儒学是否从此一蹶不振?
材料四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在《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载(史学集刊32001年第2期)
参考答案: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新的发展。
儒学更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君主权威。
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多元特征,归儒趋势。
教师总结提升:政治动乱时代下,原有思想秩序崩塌。随着社会秩序的重构,思想体系也慢慢趋于重建。思想变化是时代变化的反映。
【过渡】在思想领域我们看到,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使思想文化出现新的局面。那么,在文艺科技方面,有没有同样的特点体现呢?
贰 由思想交融,析文艺科技新发展
教师:展示书法作品,带领学生重点学习隋唐书法,并体现隋唐书法: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继续带领学生欣赏胡旋舞,通过对乐舞的学习,使学生同样感受到它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使其不断发展创新,取得新的成就。
学生:展示课前整理的其他文艺科技成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通过三国至隋唐繁荣的文艺科技成就,使学生感知其是在不断地继承发展中走向隋唐的繁盛局面,并为第三子目做好铺垫。
叁 由文艺繁盛,看中外交流新高度
教师:唐王朝以它博大的胸怀,极度包容开放的理念,吸纳着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精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地方。盛唐的繁盛文化,辉煌灿烂,势必光照四邻、泽被中外。
探究3
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 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 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 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思考12】阅读材料及教材46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较长的材料,教给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方法:先分层、重点句、找重点词。并认识中外交流的主要特点。
学生:交流空间范围广;交流内容广泛;双向交流等。
小结:
在历史抉择的关头,以儒学为底色的中华文化显示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中华文化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丰富、优秀而卓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自信的底色。当下,我们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教学评价:当堂两个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庞杂且相对枯燥,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每一个点。因此,我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重点讲解思想变化,儒释道三教并行、三教合一。同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本课专门设计了环节,进行方法讲授。
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挑战性比较大。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未来的解决思路:根据学生的学情,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