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6: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承接明清以前的古代中国,从疆域和君权两个方面,前三个单元和本单元第一课都有涉及;另一方面的盛世危机,为接下来第五单元的中国近代史埋下了伏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通史来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本课的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康乾盛世、军机处、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等。高中课堂如何处理这些知识点,本课教学设计中将初中所学的非重点内容一带而过,不做过多重复,对于重点内容如军机处等将通过史料深入了解,通过剖析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君权达到顶峰。力争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停留在记忆和感性认知方面,因而对于初中接触过的重点内容,应当补充史料,侧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在史料分析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概念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从而体会到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了解清朝疆域及其边疆治理的措施,理解清朝中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
掌握分析史料和归纳总结等基本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养成学生宏观的历史视野和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强化边疆治理的措施、军机处
教学难点:康乾盛世下的危机
教学过程
导入:《万国来朝》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引出盛世观念,直应标题。并介绍图中来朝的国家还有“英国、法国、荷兰”等,为本课的结尾埋下伏笔。同时分析鼎盛的概念入手,展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一方面养成通史思维,另一方面提出问题:康乾盛世为何能称为鼎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盛世之国
探究一:清代版图
展示唐、元、明、清四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对比当今中国的版图,得出结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本部分大多数内容初中均学过,所以简略讲解)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清代的版图并不是最为辽阔,为何能担得起“鼎盛”二字?从而引出清代之边疆治理。
探究二:古代边疆治理
教师依次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下四段史料:
旗是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由蒙古王公充任。盟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征税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在新疆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
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同在为政教领袖,但受成于驻藏大臣。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选补,并听命于驻藏大臣的管辖和约束。
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材料的重点,并了解清政府如何通过盟旗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的。
探究三:展示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讲解摊丁入亩的历史概念。
课堂过渡:
材料(5):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广袤的地面上,遵守着一个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方式,俯首帖耳于君主一人的绝对统治之下。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教师提问:1:遵守着一个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开始于何时?2:俯首帖耳于君主一人的绝对统治之下又开始于何时?
一方面注重知识点的众向联系,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引出下文。
盛世之君
探究一:通过解释课本齐周华《名山藏副本》中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深层次的制度背景。分析军机处。
通过军机处的位置图,感性认知其机要地位。同时展示古代君臣关系变化的图文,分析得出军机大臣的地位。另一方面,展示史料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的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使学生了解军机处的政权运作方式,分析清朝政权由公开转向秘密。以促成君权达到顶峰。
探究二:奏折制度
主要通过课本材料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得出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的结论。
探究问题三:从吴英案到文字狱
材料展示乾隆年间吴英案,分析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背景。指出清朝打破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从而使学生自然联系到文字狱只是皇帝加强思想控制的表现之一。
从而引出前文提到的齐周华,让学生猜猜其后果。最终点出文字狱的实质。并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出发,分析加强思想控制的危害,引出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
盛世之危机
探究问题一:官员腐败与社会矛盾激化
从前文从加强思想控制出发,通过古今对比,通过结合已学史实,对张载、李贽等人的简介,了解古代读书人的政治理想,分析丧失理想下的士大夫阶层的危害,从而把本课二三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简介乾隆年间的议罪银制度等使学生对官员贪腐横行有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材料:
(清帝国)为官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上下相蒙,曲加庇护······货贿横行,庶官皆有定价。 ——《朝鲜李朝实录》
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再由前文中分析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垦问题得出“人地矛盾尖锐”的结论。最终得出“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爆发”的盛世下的危机,解决本课的一大难点。
探究问题二:落后与世界发展潮流
通过对乾隆和华盛顿二人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
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乾隆四十三年(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得出结论: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师升华:于是半个世纪后的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陈旭麓先生评价“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那场战争的结局或许在此刻已经被注定!
板书设计
盛世之国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对边疆治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盟旗制度 (2)伊犁将军 (3)驻藏大臣 (4)改土归流
3、人口迅速增长
兴修水利等 (2)摊丁入亩
盛世之君
皇权达到顶峰——军机处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奏折制度
强化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文字狱
盛世之危机
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官员贪腐横行
人地矛盾尖锐
2、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