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多元结构下的盛世危情——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多元结构下的盛世危情——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6:4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多元结构下的盛世危情——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15课。本单元讲述了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集大成的时期,又因后期落后于世界潮流,为近代的危机埋下隐患,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课地位上看,本课讲述了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挑战,前两课则是讲述政治领域的繁荣与危机,因此本课与13、14课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教材内容: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讲述明清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概况。总体来看,尽管有新变化产生,但是社会仍然沿着旧的历史轨迹前行,显露出危机和转型的困境。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兴趣浓厚,但对基本史实缺乏了解,理性思维欠缺。历史核心素养相对薄弱,对明清多元化结构背后深刻的社会动因理解较为困难。针对此,我将利用多元化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深入浅出,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的核心素养。
三、导学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白银流入对明清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在不同时空框架下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危机,增强文化自信和危机意识。
通过研读明清小说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明清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对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
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社会多元结构铸就明清农业文明的高峰,阻碍了工业文明的成长。培养辩证解读历史事物的意识,体会创新与变革是民族进步的动力。
重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和局限以及明清社会新思潮萌发的背景
难点:多元结构对明清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明线:明清白银流动
暗线:传统社会多元结构
导入:图片——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女性传统服饰中的银饰
【设计思路:引出明清时期白银的大量流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夕阳余晖无限好——白银光芒与多元繁荣
探究一:白银流入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地图
材料二: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各有2.7万吨和5.4万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万吨,18世纪为2.6万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千吨到1万吨,甚至高达2.5万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此外,日本至少生产了9千吨白银,也被中国吸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银”对流。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史,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明清的经济变化(指向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
微课:《白银流入与明清社会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白银流入对明清社会的多重影响,理解明清经济的多元繁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病树前头万木春——伦理桎梏与个性自由
课前自主学习,结合表格梳理明清经济、科技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探究二:从文艺作品看明清社会变迁
材料一:
①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
元朝至大年间,西安府有个读书人杨老八,读书科举屡试不中,家里入不敷出,杨老八决定南下,弃儒从商,妻子也欣然支持。后在归家途中被倭寇掳走,十九年后随倭寇再次南下,倭寇被剿灭后杨老八向郡守禀明冤情,竟发现郡守正是其子杨世道,一家终团聚。
②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十九回《遇故知》:
如今风俗,只重衣衫,不重人品。比如一个面貌可憎、语言无味的人,身上穿得几件华丽衣服,到人前去,莫要提起说话,便是放出屁来,个个都是敬重的。比如一个技艺出众、本事泼天的主儿,衣冠不甚齐楚,走到人前,说得乱坠天花,只当耳边风过。
③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④周玺《垂光集》:
臣僚士庶之家,靡丽侈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居室则一概雕画,首饰则滥用金宝。倡优下贱以绫缎为袴;市井光棍以锦绣绫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习自如。
⑤汤显祖《牡丹亭》: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下列小说情节反映了明清社会风气有哪些变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白银流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变化。认识文学作品在社会史研究中的价值(指向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
材料二: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空前膨胀,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传统的封建礼俗崩坏,进入了“走出中世纪”的人性大解放时代。作为官方思想的程朱理学已不再适应人心的需要,人们不再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而是转向“心即天理”的人性追求。
——李秀霞《秋风执扇——明代仕女画研究》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会风气变迁的原因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理解社会思潮的新变化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三)固步自封转型难——多元繁荣与东西分流
材料一:18 世纪中国并未发展起统一的国内市场,区域之间市场化的程度差异很大,在内地特别是边陲少数族群聚居地方,不但还有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而且即使是已经受到长途贸易影响的人们,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对他们的意义,仍然与江南地方的人们有很大的不同。……白银在这里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艺术的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而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摘编自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地区白银功能较之江南地区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内地白银货币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商业资本的集聚效应。认识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从微观史学的视角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对明清经济的繁荣和危机有更全面的认识】
探究三:东西社会大分流
材料二:白银成为赋役缴纳手段后,改变了整个赋税财政体系的运作机制。明中期开始越来越重要的白银,更多不是作为流通手段在市场上发挥职能,而是作为支付手段,被用于处理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白银确实被广泛应用,但流通的结果是白银大量流入权力运作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通就不必然伴随着市场发育,甚至可能导致市场的萎缩。
——刘志伟《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材料三:明清官员抄家录。
王振 “金银六十余库”
刘瑾 (白银)“五千万余两”
严嵩 (白银)“载以十巨艘,犹弗胜”
和珅 银元宝五万五千六百个等,约银五千四百余万两
材料四: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白银流向,分析东西方出现分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东西分流的原因,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多元结构制约了明清社会转型,反思盛世背后面临的危机,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
小结
师:纵观古今,大国盛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开元盛世,何其华美,一场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北宋汴京,何其富庶,金人铁蹄踏过,靖康之变后从此偏安一隅。明清帝国坐拥白银无数,却没能突破瓶颈,实现制度转型,落后于世界潮流。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盛极一时,却很快被日不落帝国的车轮滚滚碾过。历史的教训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改革开放以来,今天的中国一直在不断追赶与引领世界潮流,在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执牛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国崛起的路上,仍旧充满挑战。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此古今之常理。今天身处盛世的我们,更应巨安思危,如何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与活力,避免再度走向僵化,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明至清中叶诸多方面的新变化,教学容量偏大。因此,我透过白银的小切口,形象的呈现明清的社会发展与局限。但对于明清社会的变迁,应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找寻多重因素,厘清制度变革、经济调整、观念更新、国际新浪潮形成的历史合力,避免就白银而谈白银。如何兼顾小切口与大视野,我在本课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但仍有困惑:在本课设计中利用白银流动重新建构本课,补充了大量相关历史细节,弱化了如科技发展等部分知识,如此取舍是否得当?本课旨在通过探究明清盛世危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危机教育。那除此之外,还能探索哪些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如何整合不同的学科危机教育资源,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教育合力。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