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道儒学、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全面分析程朱理学的内容、影响,以及文学艺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三大发明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内容主旨】
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文字领域都取得了新发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又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没错,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也被称作“横渠四句”。为社会树立精神价值,为百姓确立人生目标,为孔孟恢复势微的学术传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业,其志向不可谓不远大。张载为何提出这一口号呢?
二、教学新课
环节一:儒学的复兴
儒学面临的困境
【过渡:这就要从张载所处年代儒学所面临的困境谈起。】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从三国到五代,以注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力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社会地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金钱和利益抛弃道德的行为比比皆是。面对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地位下降,社会价值观巨变的现实,以张载为代表的士大夫们认为,有必要恢复儒学的地位,继而通过儒学来重新确立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为百姓重新树立人生目标。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士大夫们试图挖掘儒学的新内涵。在这批士大夫当中,北宋的二程以及南宋的朱熹的影响最大。他们从宇宙本原出发,提出了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认识论在内的一系列理论体系,称为程朱理学,也叫做理学。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天理观:程朱理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天理,它是社会与自然界的总原则,在社会当中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三种伦理原则,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程朱理学从宇宙观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即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此后程朱理学指出,人性就像明珠一样,本与天理一致。但是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因此,他们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吃饭是天理,但是吃山珍海味就是欲望。灭人欲就是指灭掉多余的不必要的欲望,既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到达圣人的精神境界。程朱理学把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为人们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格物致知:那么,该如何认识并且体察到万物之理呢?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理方法。正如朱熹所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之处。” 积累久了,才能豁然贯通,从而达到物格知致。观察到梅花凌寒独自开,就知道什么叫做坚毅,看到羔羊跪乳,就知道什么叫做孝顺。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指观察体察万事万物。格物的工夫越是到位,对万物所以然之理的理解就越深刻——“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能明道德之善——“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程朱理学将儒学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继而解决了儒学僵化的问题。
理学的普及化:“四书”
【过渡:除此之外,朱熹还非常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他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来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图通过四书的传播,使理学逐步渗入人心。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逐步受到官方的尊崇。
理学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科举考试内容及标准的确立
【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学的辐射力日益增强,并且逐步受到了官方的推崇。】那么,理学受到官方推崇的表现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段书本学思之窗中的材料。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专立德行明经科,明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
1313年,元朝丞相上书皇帝,请大家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程朱理学在元朝取得了怎样的地位?为什么会取得这一地位呢?元朝中期开科举,把儒家学说作为考试的内容,把程朱理学作为答题的标准。儒家学说与程朱理学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重视建立社会价值等等这些原因,成为元朝统治者青睐的原因。在元朝,程朱理学已经占据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环节二:文学艺术
宋词
【过渡: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新突破。】在宋朝有宋徽宗瘦劲的瘦金体,也有苏轼不拘法度的行书。当上层士大夫阶层形成精致的雅文化之时,下层民众依托娱乐场所,在茶坊酒肆等地,逐渐形成了说书等娱乐活动,形成了话本等世俗文化。
书法和话本令士大夫阶层与下层民众显的雅俗分明。而宋朝的文学奇葩——词——则显示出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宋词名家辈出,其中有柳永和苏轼,当时人曾经这般比较柳永和苏轼: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余文豹《吹剑续录》
同学们,通过时人的比喻,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当时人认为柳永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拿着象牙板一边拍,一边委婉地唱。而苏轼的词“大江东去”适合关西大汗,拿着铁板一边拍一边跳。从这一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是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二是词常伴有歌曲和舞蹈,具有很高的娱乐色彩。三是词的受众面非常广,正如南宋叶梦《避暑录话》 对柳永词的评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词在茶坊酒肆等市民聚集的地方广泛流传。男女老少皆唱词的局面,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和下层民众间的文化界限。
我们来阅读一首柳永的《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描写的是何处胜景?没错,正是杭州。据传此词后传入金朝,为金主完颜亮所读,“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令完颜亮心向往之,羡慕不已,遂生投鞭渡江征服临安之意。同学们,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完颜亮兴起征服临安之意的动因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未曾亲临临安的完颜亮通过柳词了解到临安的繁荣,继而产生了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这说明词虽是文学作品,但是可以成为时人乃至后世人了解宋朝社会的重要史料。
那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宋朝的词文化为何如此繁盛?为什么柳永能够写出风靡市井的词作呢?背后的原因很多,如果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剖析呢?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经济一课吗?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崛起。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舆论、消费需求提高,故而涌现出了许多酒肆茶坊这样的娱乐场所,而这些娱乐场所又为词提供了生存空间。词,最早就诞生在这些娱乐场所当中,所以具有娱乐性、消费性色彩。而商品经济繁荣的物质现实又为词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歌咏城市繁荣的词作品。
元曲
【过渡: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元朝世俗文化的繁荣。】元朝出现了新的文学题材——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山西水神庙的壁画向我们展示了元朝杂剧演出的现场。同学们,结合壁画以及书本67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元杂剧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元杂剧它是吸收前代宋、金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出文化交流的特点。
环节三:科技
【过渡: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令人瞩目,科技领域的新成果同样不容小觑。】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宋朝时期取得了新突破。
活字印刷术
北宋士大夫沈括在所写的《梦溪笔谈》当中记载了许多科技成果,包括平民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
胶泥活字,能够自由灵活地组合进行印刷,相较于雕版印刷,它的印刷效率大大提升,比德国古腾堡的活字版早了400年。
其他优秀教师的补充:除《梦溪笔谈》记载外,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毕升发明泥活字的这件事。因此,对他的生平详情无法进一步考察。而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付诸实施。同学们,我们该如何证明活字印刷并不止于理论层面呢?可以通过文献与考古。在文献方面,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周弼大的人在给朋友的书信当中记载了他利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活字印刷,印刷了自己的著作——《玉堂杂记》。在考古方面,1991年考古挖掘出了西夏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部西夏佛经当中的字体大小不一、粗细不一,风格各异,而且还出现了字倒版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少出现在雕版印刷中,往往存于活字印刷。文献与考古都能有力证明——活字印刷并不止于理论层面。
指南针
梦溪笔谈还记载了指南针的四种制造方法。指南针被用于航海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1119年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当中,最早在欧洲文献中出现则是1190年英国人尼凯姆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在南宋末年,指南针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业。
火药
在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当中。火药在宋朝不断发展,出现了燃烧型、爆炸性、发射型三大类。燃烧型火器的释放有很多种,比如在箭头上绑上火药,然后用弓弩发射。南宋初年与金人作战之时,宋人使用了名为霹雳炮的爆炸性武器,用纸装石灰和硫磺制成,点燃升空再降落爆炸。金人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用铸铁壳制成震天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炸弹。此后南宋时期又发明了竹管突火枪,内部装有火药和子颗,即子弹,此为发射型武器。与之作战的金使用了类似的飞火枪,不过枪身以纸筒制成。欧洲人直到14世纪初才制造火药、火器。两宋时期的科技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同学们,结合时代与社会思考,两宋的科技水平为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环境,边防压力直接刺激了武器的突破,种种原因造就了科技成果的璀璨。
元朝统一以后,在宋朝的科技的成果之上进一步发展。比如在攻打金人和宋人之时,元朝学会使用火药武器,逐步发展出金属管状武器——火铳。除此之外,元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忽必烈下令郭守敬等人撰写新的历法。当新的历法撰写完成之后,忽必烈特意赐名《授时历》。同学们,《授时历》是何含义呢?《授时历》一名取自古书,意为尽授民时。新的立法编撰完成后颁布给百姓,希望百姓知道时历的变化,不要错过农时。这一命名又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游牧民族出身的忽必烈也开始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
环节四:少数民族文字
【过渡: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斐然,少数民族的文字成果也不容忽视。】我们继续将目光聚焦于考古挖掘出的西夏佛经,对比汉字,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发现西夏文字在形制上与汉字非常相似,但是意思截然不同。说明西夏它在吸收汉字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事实上除了西夏以外,辽、金皆通过这一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元朝统一以后,忽必烈下令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创制了新的文字——八思巴文字。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八思巴文字脱胎于什么?显而易见,文字脱胎于藏文,但是它的书写又吸收了汉字的篆书和隶书,可见八思巴文字是各民族文字成果荟萃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之时,已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字,维吾尔文。那么元朝建立之后,为什么还要创制新的文字八思巴文字呢?根据书本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元朝统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八思巴字是用来拼译蒙古语、汉语、藏语,是出于统治的现实需求而创制的。
三、总结
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文字领域都取得了新发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又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结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