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6: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百年变局之源起——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学案
第五单元时间轴图
数字记忆法:中国近代史重要概念
一个社会性质:
两对矛盾: VS中华民族;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三条线索:
屈辱史: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 社会的历史(一个社会性质)。
抗争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
一个方向:向 (后为 )学习
三个阶段: —— ——
四个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课标要求】
领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认识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与中国,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条约内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进一步体会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作出改变。
【学习要点】
重点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性质
难点突破:多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迷梦——战争的背景
(一)19世纪中期(战前)的世界与中国 (阅读教材第90-91页第一子目,完成下表。)
世界(英国) 中国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外 交
综 合
◆ P91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战争的原因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练习册P101):
直接原因:
◆认知深化:
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来了;它(战争)不过是……决定东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
——英国马士《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
问题:请指出马士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答题思路:
第一步:针对问题要先指出马士的观点是什么(定位材料最后半句话,对其进行概括。);第二步:运用唯物史观,从战争的本质出发,指出这一观点存在的问题。
第三步:总结(综上所述)
组织答案:
观点:
评析:
总结:
二、噩梦:战争的过程与结果(影响)——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经过概述(时间:1840年——1842年)
年 ,英军攻击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
(二)从条约内容看战争的影响
条约 时间 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协定关税 五口通商
《虎门条约》 1843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传教权、内河航行权等。
《望厦条约》 1844
《黄埔条约》 1844
思考:最能体现鸦片战争本质的条款是哪条?
提示: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战争本质角度思考可以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进行商品输出。
(三)多角度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多元史观)
1、政治上(主权、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等):
经济上(内部经济主体、对外经济形势):
3、思想上:
寻梦:鸦片战争后的反思——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
(一)代表人物及著作(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 》 汇译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魏源 《 》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 ”的思想。
徐继畬 《瀛环志略》 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二)思想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向西方学习
(三)评价:
进步:
局限:
地主阶级救国主张的思想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于“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四、梦碎:战争的延续与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自主学习为主)
(一)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的修约要求被拒绝
(二)经过概述( 年至 年)
第一阶段: 年, 对中国发动战争→ 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 四国签订《 条约》。
第二阶段: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迫使清政府签订《 条约》。
(三)条约内容
签订方 条约名称(时间) 主要内容
英法美俄VS中 《天津条约》(1858) 公使驻京、十口通商、赔款、内河航行权、传教权
英、法VS中 《北京条约》(1860) 割九龙半岛、赔款、天津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VS中 《瑷珲条约》(1858) 《北京条约》(1860)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补充思考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根本原因 都是为了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倾销市场。
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大 过 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范围 主要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危害 和 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汉口、南京等), 数量 ,范围 由 向 九龙(英);东北100多平方千米
主权破坏 领土、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社会性质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
“领事裁判权”,也称为治外法权: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英国首先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即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能过问。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优惠、特权或豁免的待遇。它的取得必须有条约根据,这种待遇一般是相互的,其享受范围可由缔约国双方协议确定。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所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补充:多元史观
1、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阶级分析法、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等。
2、革命史观: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3、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4、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主要线索:(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