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雪 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09: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1.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腰(zhé) 妖绕(ráo) 分外(fēn)
B.风骚(sāo) 稍逊(xùn) 滔滔(tāo)
C.今朝(zhāo) 蜡像(là) 略输(luè)
D.天娇(jiāo) 可汗(hán) 莽莽(máng)
·
·
·
·
·
·
·
·
·
·
·
·
B
解析:
A. “绕”应写作“娆”,“分”应读作fèn;C.“略”应读作lüè;D. “娇”应写作“骄”,“莽”应读作mǎng。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解析:
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解析:
B.“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鹅毛般的白雪飘落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家乡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象。
B.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个不停,白雪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丽。
C.偶像,作为风流人物的代表,在每个历史年代都会应运而生,成为社会与时代
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
D.2022年6月5日,在全世界的目光中,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陈冬、刘洋、
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上浩瀚的太空,这成功背后的一支神箭——长征二号F遥十
四运载火箭功不可没。
· · · ·
· · · ·
· · · ·
· · · ·
4.(21-22·菏泽成武质量检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按字数不同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沁园春·雪》中,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下片议论抒情,抒发了词人的
豪情壮志。
C.《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D.“风骚”本指《尚书》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
辞藻。
解析:
《尚书》应为《诗经》。
D
5.按照要求默写。
(1)《沁园春·雪》 的作者是 ,体裁是 ,这种体裁也叫 。
(2)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 。
(3)《沁园春·雪》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 。
(4)《沁园春·雪》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评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句子分别是: 和 。
(5)《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 。
毛泽东

长短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品读整首词,回答问题。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的表达效果。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所展现的画面。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是指谁?说说你的理由。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先确定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这一手法对突出写作对象的特点的作用,最后分析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凸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
这两句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上的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象,化静为动,把冰雪覆盖着的群山和高原写活了,既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写出了作者内心涌动的豪情壮志。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在直译原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不能偏离词作的意境、主题和词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苍茫,雪山巍巍,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精心打扮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点拨:描绘诗词语句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词语句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句,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是指谁?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新时期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即无产阶级。要结合这一定义,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指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他们有武功又有文治,定能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并且必将创造伟大的业绩。
9.古往今来,雪花为人们所讴歌。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雪花无欲,无欲则刚,    ;雪花无求,无求则品高,    ;雪花有容,有容乃大,    ;雪花无私,无私则不贪,    。
①容大千世界,六合八荒 ②水滴石穿,成冰成铁 ③只有奉献,没有索取,但为润物,不求得失 ④澄明晶莹,一干二净,但为助人,不求显贵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解析:“无欲则刚”与②句内容吻合,“无求则品高”与④句内容吻合,“有容乃大”与①句内容吻合, “无私则不贪”与③句内容吻合。据此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①③。
C
10.(21-22·临沂平邑期末)口语交际。
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王同学接到学校通知,通知内容如下: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请你代表文学社邀请市电台的金明老师来校指导,并请他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同学应如何对金明老师说?请你以王同学的身份向金明老师发出邀请。
解析:本题要求对知名人士发出邀请,除了要说明活动的举办方、时间、地点、主题外,还要向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要用敬称,并说明举办方的具体要求。
答案示例:金明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来校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期待您莅临指导。
11.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词作评价得当的一项是( )
A.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斧斜劈山峰,一
派昂扬奋举之态。
B.字体为楷书,纵笔自由,在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上有变化。
C.字体为行书,整幅作品中的“须”“娆”等字墨浓字大,可见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
充满喜爱之情。
D.字体为行书,气势雄强,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
解析:A、B两项,“楷书”的说法错误。C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的说法有误,词中是想象之景。
D
12.偶像是成长的心灵力量。下面三个人物都是同学们心中的青春偶像。请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①钟南山  ②文天祥  ③袁隆平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解析:做题时需要对人物有所了解,了解人物最主要的事迹,并能提炼出简要信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人物所处的时代和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语言要简洁凝练。
答案示例一:钟南山——共和国的卫士,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祖国。
答案示例二:文天祥——南宋诗人,虽身陷敌营但依然正气凛然。
答案示例三: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虽屡遭失败但依然坚持理想。
(2022·吉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像雪山一样高峻
马 力
①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横断山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是人们给它的命名。
②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净蓝,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
③玉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
④水浪激溅的渡口,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
⑤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主干是信仰,花叶是梦想,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挺立着,摇动着,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第一缕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⑥勇毅的先驱,高擎理想的火炬,朝着光明疾行。燃烧的炽焰,红透大江之滨。英雄的形象,也永远留在石鼓渡口,勋章般壮美。
⑦此时的我,在雕塑前谛视:一个是红军,一个是船工。他们,眼睛对着眼睛,手握手,心碰心,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蓦地,我读懂了目光深处的一切。
⑧八十多年前的暮春,山风裹着峭寒,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开进石鼓镇,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带的队伍——第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这支部队穿过乌蒙山区的莽莽深林,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⑨薄暮时分,江水在夕照中闪动粼粼波光,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东起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年4月25日。
⑩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火把的亮光在漆黑的江天灼灼闪耀,浩荡大江,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全体战士一条心:渡过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是七条船和几十只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被刚勇的红军征服。长长的江岸上,到处都是报捷的欢腾。
渡江成功,站在金沙江北岸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望着滔滔江水、熊熊篝火,吟出了战斗诗篇:
盘江三月燧峰飏,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雪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
踏过万里山川,红二方面军披着征尘,在烽火中一路向北。红旗指处,出现了西北高原的墚峁①沟壑。10月22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队伍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将台堡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与敌人的激斗中,赢得长征的胜利,书写了宏壮的史诗。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更强大的力量。这性格,这力量,扭转了乾坤。
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
一座纪念馆,建在傍江的冈峦上。我轻步走着,看着。静态的老照片保留着历史影像,用视觉记忆作无声的讲述。我的眼前耳旁,有咆哮的风,有急骤的雨,有驰逐的云,有砰訇②的迅雷,有闪光的炮火,有弥漫的战烟。情感的狂澜撞击着时间的巨壁,激起的深沉回响,传向苍茫天野。
红军走过的铁索桥——铁虹桥,悬跨河上。铁链上的木板厚实,铺得平,日光照来,桥面一片白亮。缠着头帕的乡人,挑担背篓,足音落在桥上,又叫流水声掩去。随身闪过的团团鲜翠、簇簇金黄,恰是秋日里的好颜色。田间农事、市集生意,他们打理得妙。
天风吹荡,阵阵江流声朝前方响去,犹如茶马古道上的铃音那般悠远。
远处,一幅宏阔的画卷在我的心目铺展:奇峻的雪峰,遥入云天。
(选自《光明日报》 2021年6月27日第12版,有删改)
【注】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为峁。②訇(hōng):拟声词,形容大声。
13.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
画面 感受
(1) 感受到它明亮,生长着希望
(2) 感受到军民情深,彼此信任,相互鼓励
萧克将军望着江水、篝火吟诗的画面 (3)
红军战士穿着草鞋攀越雅哈雪山的画面 (4)
14.统观全文,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15.选文 段描写现在石鼓镇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用意是什么?
16.将文题改为“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好不好?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
画面 感受
(1) 感受到它明亮,生长着希望
(2) 感受到军民情深,彼此信任,相互鼓励
萧克将军望着江水、篝火吟诗的画面 (3)
红军战士穿着草鞋攀越雅哈雪山的画面 (4)
答案示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题词画面”
答案示例:雕塑上红军与船工相望的画面或“雕塑画面” 
解析:(1)根据第④段中“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可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2)根据第⑦段中“此时的我,在雕塑前谛视:一个是红军,一个是船工。他们,眼睛对着眼睛,手握手,心碰心,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可得:雕塑上红军与船工相望的画面。
13.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
画面 感受
(1) 感受到它明亮,生长着希望
(2) 感受到军民情深,彼此信任,相互鼓励
萧克将军望着江水、篝火吟诗的画面 (3)
红军战士穿着草鞋攀越雅哈雪山的画面 (4)
答案示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碑身的画面”或“纪念碑题词画面”
答案示例:雕塑上红军与船工相望的画面或“雕塑画面” 
答案示例:感受到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或“感受到革命者的浪漫情怀”或“感受到将军的浪漫情怀”  
答案示例:感受到红军战士像苍鹰一般勇敢无畏的精神或“感受到红军的勇敢、坚强和向困难挑战的决心和毅力”  
解析:(3)根据第 段中“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可得:感受到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4)根据第 段中“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可得:感受到红军战士像苍鹰一般勇敢无畏的精神。
14.统观全文,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解析:
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金沙江的地理位置,交代了触发作者感悟的背景。首段中的“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描绘了长江水势的凶猛、雪山的峭绝,从而烘托了战争时期红军强渡金沙江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联系第③段中“玉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和后文作者参观石鼓镇纪念馆生发出感悟的情节可知,①②两段还有引出后文作者参观石鼓镇及石鼓镇纪念馆,进而引出红军强渡金沙江等历史事件的回忆,以及为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势不可当的革命气势做铺垫的作用。
答案示例:
交代背景;通过描绘长江水势的凶猛、雪山的峭绝,烘托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引出下文(或“引出石鼓镇及石鼓镇纪念馆,进而引出红军渡江等历史的回忆”);为后文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势不可当的革命气势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15.选文 段描写现在石鼓镇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与⑤段内容相照应;通过今昔对比,突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联系第⑤段中“他们坚信,第一缕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可知,第 段描写的现在石鼓镇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当初那些烈士们坚信一定会实现的生活场景。过去的“雨霾风障”与如今的“一派明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当初红军战士们排除万难,舍生忘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进而取得了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而突出了长征胜利的意义。另外,描写现在石鼓镇人们的幸福生活,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6.将文题改为“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好不好?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不好。文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耐人寻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用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象,高度赞美红军将士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怕牺牲、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敬仰)之情。“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交代地点和事件,不能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不能达到原文文题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解析:
原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设置了悬念——什么像雪山一样高峻?内涵丰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第 段中“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雪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和第 段中“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可知,作者借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与不屈的斗争精神。联系第 段中“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可知,原题“像雪山一样高峻”是说红军将士、长征精神像雪山一样巍峨,一样高峻,一样不可战胜,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崇敬之情。而“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是交代了地点与事件,没有原题如此丰富的意蕴,所以不能改。
17.小致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青年与中国精神”主题演讲,拟选择下面两则材料,请你帮忙提炼精神要点。
材料一:《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材料二:39岁!“中国天眼”工程运行团队的平均年龄。如果只算大窝凼的现场团队,还要再年轻10岁。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铭刻了一代中国青年的记忆,让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又走在人类“视界”的前列。
从材料一、材料二中能读出哪些中国青年的精神?
答案示例: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自强不息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