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后作业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后作业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9: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 农村 B. 中小城市 C. 大城市 D. 国有企业
2.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其中1980—199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农业合作化 B. 进行集体劳动
C. 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没有发生自然灾害
3. 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此期间迈出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
A.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D. 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4.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感慨地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1978年小岗村村民的梦想是( )
A. 建成小岗经济特区 B. 中央进行经济救济
C.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D. 建立农村乡镇企业
5.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C. 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D.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首先是在哪里吹响的( )
A.农村
B.城市
C.学校
D.国有企业
7.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改革开放后我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内地 D.城市
9.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C.完全实行资产私有制
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
10.下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11.最近报刊网络出现最多的词是“十九大”“高铁”“一带一路”“新能源”“租售同权”等,翻开旧报纸,“特区”“联产承包好”“厂长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奖金”等词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72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1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以股份制改革为中心的国企改革。1994 年的《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制度改革’的名义下,国企改革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述材料反映国企改革的涉及的内容有(  )
A.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B.变革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
C.采取改组联合形式 D.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
1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1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5.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绒胡同正式挂牌开张后,西方国家驻京记者闻讯而至,美联社记者采访后,发出电讯稿将之比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进行”。“又一次进行”的含义是指(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6.下表反映了1978~2017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类别 1978年 2017年
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73.23 3453.93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5.26 29472
全区粮食产量(万吨) 116.98 368.2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③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了凤阳发展的什么趋势?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现象?
(3)历史上凤阳转变说明了什么?
1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当代中国的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道德取得突破的。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首先取得农村改革突破的典型。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和出现这一新局面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19.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共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决策】
材料一: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写出年月)及其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决策。
【实践探索】
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2)请根据提示完成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
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材料三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为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我国首先实施了怎样的伟大举措?这一举措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理论引领】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D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E
(4)D、E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些理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重要作用?
【当代开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 5)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5ACBCA 6-10ADABC 11-16CDADA
17、(1)凤阳从落后走向繁荣。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说明必须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8.(1)典型: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特点: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
(2)新局面: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原因:深入改革需要扩大开放支撑;两者交互进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新局面的出现。
(3)改革开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增强企业活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设立经济特区;推动了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4)D:邓小平理论;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5)经济特区建立时,主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带一路”侧重于对外输出商品、技术、设备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