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器乐教学——小提琴: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
一、学情分析
1.曲目分析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许多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是《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这是一首适合初级阶段的学生练习演奏的曲子,篇幅适中且旋律耳熟能详,因此在演奏中学生们能更快的上手。小步舞曲是一首G大调拍,二段体结构曲子。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意与顿意相间,十分生动活泼。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乐曲用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2.选曲思路
纵观整首乐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换弦练习,在小提琴学习生涯中这是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能圆滑的在四根琴弦上熟练转换并且平稳拉奏是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去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这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选这首曲子的主要意图第一是训练换弦和换音,第二是因为小提琴在入门阶段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不停地重复练习夹琴、握弓、空弦、音阶,学生很容易厌倦,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但这又是必练的,所以我想在练习这些内容的同时应该补充一些短小简易的小乐曲让学生练习,起到一个调节缓和培养兴趣的作用。
2.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小提琴中级班中的学员,这是一群年龄有差异的学生。因此考虑到理解程度的不同,在施教上进行分层,年龄小的学生演奏时主要以演奏时的动作规范程度为主,比如左手音准的准确性,节奏的把控,姿势和手势的规范;其余年龄大的学生在这基础上能够基本掌握加入力度的变化,音响的对比,使得乐曲演奏时更加生动,更富含表现力。
(一)知识与技能
乐曲《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三要素(调号、3拍子的拍号、节奏),学会读谱。(线上完成)
作曲家巴赫的个人简介及曲目介绍(线上完成)
连贯完整的演奏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
乐曲中力度记号与表情符号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线上的自我学习,先了解《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三要素(调号、3拍子的拍号、节奏型),尝试音符的预习,唱谱。以及巴赫的作者简介
2.通过线下课程探究《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中的换弦与换音,尝试加入左手,视奏谱子。
3.通过学生相互倾听、展示、教师示范与评价,展示学生个性、激发音乐表现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这类小型简易的乐曲的学习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小提琴的兴趣与成就感,发掘出更好听的小提琴音色美,使他们身心愉悦,更热爱音乐,更会去听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让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更加热爱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教学重点
能够完整并且规范的拉奏《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
四、教学难点
《巴赫第三号小步舞曲》左右手的配合性与音乐的表现力
活动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乐曲《小步舞曲》的识谱与基础乐理知识 谱号调号节奏型 识音与唱谱 临时变化音的位置 学生唱谱识谱与识音 圈画出临时变化音的位置 并正确在琴上找到音符相应的位置 能够在理解与清楚谱面知识的情况下去演奏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点评与纠正学生左手与右手的姿势 1、4、8拍空弦 2、每根弦手指音阶练习 活络双手,使手指肌肉放松
寻找平面与空弦换弦练习 引导学生寻找四根弦平面,(手臂与身体的角度E弦15°A弦30°,D弦60°;G弦90°) 并找相邻的弦做换弦练习 根据角度每根弦的平面位置 控制手臂与身体的角度变化(首先在弓根处做好右手起势准备工作,快拉到弓尖与弓根时右手先改变角度,触碰到弦再拉奏) 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把换弦做到圆润,消除顿挫感使声音连接起来
寻找弓弦接触点,并固定 1、带领学生寻找发音最好的接触点(正确位置:琴马与直板中间,分别在靠近琴马与直板处尝试拉奏并对比) 1、分别在靠近琴马、靠近直板、两者中间处拉奏,进行对比和聆听,选出声音最好听的位置 2、反复拉奏 提高学生拉琴的音质和音色
拉奏
《小步舞曲》并连贯运用换弦 教师示范全曲 并讲解弓段的分配 加入连贯换弦的技巧 1、学生拉奏《小步舞曲》,并且合理分配好弓段(半拍半弓、一拍全弓) 2、加入连贯换弦连接技巧,在需要换弦处提早准备(换音前先转动手臂在拉奏下一个音) 使学生们能规范的拉奏乐曲,熟悉并合理运用弓段。换弦处圆滑无顿挫感。
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发音的音质与乐句律动感 强调谱面上有的表情符号,力度记号 尝试让学生用画旋律线的方式标记出乐句的走向,清楚明白什么时候渐强什么时候渐弱; 1、学生通过力度的改变,有清晰的乐句划分的理念(旋律上升时加强声音,下降时减轻声音)在曲子中表现出乐句感 在学生规范拉奏的基础上培养孩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乐句律动感
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小结
课后作业 回家熟练练习换弓与运功的技巧,并练熟《小步舞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