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千古一帝秦始皇--高二(5)班秦研-傅慧帝皇之名从此始秦始皇嬴政始皇概述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故又称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一、身世之谜秦始皇出身的争辩秦始皇嬴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跪地、俯首称臣。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曾为吕不韦的爱姬,后献予子楚,受封为王后,后生嬴政.但有部分史书记载赵姬受献时已有身孕,故嬴政应为吕不韦之子.又有人反驳此传闻不属实,历史上争论不休.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未能得到统一答案.
这一争论事实上是由<史记>开始的,<史记>对秦始皇生父的记载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记载—”秦始皇帝,秦襄王子也.庒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这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又有另一解释—”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一些学者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有以下原因:1.这样可以说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反对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2.是吕不韦采取的一种战胜长信侯的政治斗争的策略,企图以父子亲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强自己的斗争力量。
3.解秦灭六国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一兵一卒,运用计谋,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国的王位,夺其江山,因此,灭国之愤就可消除。
4.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这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王内宫如此污秽,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也有人认为上述传说并不能成立:1.从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吕不韦的阴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为秦昭王在位时,未必一定将王位传于子楚,更不能设想到子楚未来的儿子身上。
2.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假若赵姬在进宫前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对此不会不知道。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非吕不韦。
3.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与子楚?
身世之谜也只有留于后人去推测了,而“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却由此流传于世。 二、总揽大权吕不韦赵太后嫪毐十年磨一剑
秦始皇十三岁登基,二十三岁亲政,为了彻底除去他政治道路上的荆棘,他等待了整整十年。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赵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自立为王,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禁于后宫。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吕不韦自知再无退路,饮鸩而死了。至此,秦始皇扫清了他前路的一切障碍。 三、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尉缭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夫差、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赏识之初曾经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但每次秦王都派人把他追回来,从不因此而责备尉缭,甚至替尉缭准备与自己相同规格的衣服和膳食。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肯首,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李斯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秦王采其计,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楚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伤魏、拔楚,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1、过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先取韩以恐他国”
2)离间灭赵:前228年 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水灌灭魏:前225年 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王翦灭楚:前223年 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北灭燕国:前222年 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完胜灭齐:前221年 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齐 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韩 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魏 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小。秦始皇初年,国势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尤其是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之疆域,然而魏王昏聩无能,不但不借机复国,反而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贵时机。
赵 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唯一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赵终于为秦所破。
燕 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曾北至辽东,西至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
楚 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未失其南方大国之地位,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为诸侯国中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但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势力大大减弱,国都被迫迁于陈地,以后又再迁于巨阳与寿春。都城多次被迫迁移,大大挫伤了楚国的民心士气。楚考烈王当政的前后,楚国实际上已徒具强楚之名,远远无法与秦相匹敌。
四、巩固统治1、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36郡,郡下设县。2、经济:
统一货币 ,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3、文化:
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 规范文字,同时推广隶书。4、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修建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5、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首先秦始皇坑杀的并不是儒士,而是术士。焚《诗》《书》和坑术士”其实是两件事。
先是“焚《诗》《书》”。其背景是当时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可当时国家刚刚统一,春秋战国时形成百家争鸣态势仍然存在,时常非议朝政。其直接的导火线则是儒家学者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引起法家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得到秦始皇认可,于是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
“坑术士”是第二年的事儿了。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养了很多术士,并给予极高的待遇。可吹牛骗人总是不能长久啊,眼看就到了交“仙丹”的时候了,带头的几个术士就先跑了。跑你就跑吧,可他们临跑前还召开了一个技术研讨会,最后得出一个“因为秦始皇暴戾无德,所以才炼不出仙丹”的结论!因此秦始皇暴怒,下令彻查,看看都是谁在谤毁他的名声,最后将牵连到的460多个术士(其中可能也有不满秦始皇焚《诗》《书》的儒生)全部坑杀。 追根溯源,秦始皇焚书坑术士的根本原因在于吞并六国后,需要举国一个声音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与汉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罢了。 五、始皇陵寝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建陵墓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后来陵墓扩建则是由于统一六国,秦始皇好大喜功的表现,并不是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要建那么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脚下。1974年被发现,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六、后世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
——孙中山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
——李贽《藏书·卷二目录》籍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
——陈登原《国史旧闻》“始皇出世,……,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李贽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始皇,千古之大罪人也,乌无过!过何?不智民而愚民而已。然亦由于私天下之心之不获己也。
——蔡锷我的评价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秦始皇,但我也不赞成说他是个暴君。我觉得他是个有争议的人。更甚者,虽然史记形容秦始皇是个暴君,但我愿意相信司马迁是欣赏秦始皇的,因为《秦始皇·本纪》中对始皇帝有褒有贬,作为一个汉朝的臣子,他必须批判前朝以彰显汉朝顺应天时。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绩大于过错,很多人把修筑长城作为他的罪行来说,但征百越、击匈奴、修长城,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为汉朝的繁荣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七、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