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和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课承上启下,涉及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及成就,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通过影视媒体对新中国外交家周恩来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地图等归纳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时空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自主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个外交成就等基本史实,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知道“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历史解释) 4.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并将求同存异理念学以致用,起到育人效果,并体会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 预习第16课并且根据知识清单在课本标记重点内容。 完成练习册上课前预习的填空题。 学生根据知识清在课本标记重点内容单并完成练习册上课前预习的填空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新课有一定理解。
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 评书讲解 导学 导入——观看视频,感受我国“外交天团”的霸气回怼。引导学生从源头寻找答案,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进行外交建设以及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观看并体会影片片段中所蕴含的情感。 引起学生共鸣,奠定情感基础。
板书: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环节一:困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近代中国的外交 展示图片1: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展示材料2:“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建国初的外交成就(有利局势)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布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两国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4.不利局势 出示材料。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曾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奴役和压迫,独立后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战争的威胁,经济上也遭受不公正待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什么样的外交困难。 5.外交陷入困局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外交高潮,但是在这之后,我们的外交再次遇到冷遇。 展示1949-1953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分析以及印度总理、缅甸总理的发言材料。 提问:在什么时期数量急剧减少?为什么? 教师总结:1950年以后急剧减少,原因:抗美援朝;虽然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但是遭到了周边国家忌惮,担忧新中国实行扩张主义 1.观看图片,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进行外交建设。 3.学生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4.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什么样的外交困难。 5.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在什么时期数量急剧减少?为什么? 1.培养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二:破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教师出示材料,讲解我国与苏联等国建交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挑拨和煽动下,一些国家对我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提问:我国是如何消除邻国的顾虑,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 教师总结: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了我国外交政策提倡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特点,很快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成和拥护。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出示材料,讲述印度总理尼赫鲁先是“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后来又“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的过程。 4.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我国是如何消除邻国的顾虑,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 2.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3.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成和拥护。 4.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环节三:拓局——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一)日内瓦会议 出示材料,讲述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万隆会议 1.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5国,召集亚非两大洲的一些国家召开以共同商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为主题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友好合作。 2.万隆会议是我国继日内瓦会议之后参加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讲述中国代表团不畏破坏活动的威胁,仍然参加会议的故事。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3.教师讲述: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各国的社会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少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有的还受美国政府的影响,对中国抱有敌视的态度。出示材料,讲述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代表团应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教师总结: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影响着万隆会议的结局。万隆会议的主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中国应推动会议圆满成功。面对猜忌,如果中国代表团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会议有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达不成协议而失败。但如果为了避免争论不予反击,则会纵容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加深一些国家对我国的误解。 4.出示材料,提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此方针对万隆会议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求同存异”的方针,即从亚非国家共同的历史背景出发,从中寻找共同语言和合作基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成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出示材料,介绍万隆会议的结果。 6.拓展提升:结合图片,说一说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怎样变化?变化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之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以及周恩来对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 1.知道万隆会议及其召开的目的。 2、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知道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中国代表团应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4.阅读材料,回答: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此方针对万隆会议有什么作用? 5.了解万隆会议的主要精神,知道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十项原则包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成为亚非国家开展经济与文化合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与准则。 6.学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怎样变化?变化根本原因?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论 合作探究 教师展示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回答并展示。
环节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49年10月,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材料思考、讨论问题,并展示 提问: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针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通过这个材料的讨论,让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并结合课本知识,做到论丛史出。
评议 汇报展示 问题一点拨: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可知:“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问题二点拨:结合材料“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可知,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是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问题三点拨: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问题四点拨:针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等。 在前面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后,能利用知识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当堂练习 1.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 ) A.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共产党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的目的……使人相信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 )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奉行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请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③万隆会议 ④日内瓦会议 A.①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④ 4.习近平主席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更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一带一路”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板书设计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成就一: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三:万隆会议
课后:作业布置,问题整理。
作业布置 1.同步训练第16课课后作业 2、把本课知识形成整体,系统记忆,绘制思维导图 Cn
小组表现班级情况
教后反思 改进策略 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