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蝙、蝠”等18个字,会写“蝙蝠、蚊子”等16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提问单元的第二课,一起先来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会带着哪些问题阅读这篇课文呢?
预设:读了课题,我很好奇是谁在夜间飞行,读课文时我要去找一找。/我还想知道他们飞行的秘密是什么。/秘密是不为人知的,那么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么被揭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步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提问,那就默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交流: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写了飞机在夜间飞行,还写了蝙蝠在夜间飞行。
正音:蝙蝠(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蝙蝠不是虫,是一种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师:蝙蝠和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预设:我读到第六自然段时,知道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原来,它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读到课文的最后,我发现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其实是因为它安装了雷达。
2.揭示课文主要内容。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蝙蝠和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板书:蝙蝠 飞机
师: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而飞机是因为装上了雷达才能在夜间飞行。
板书:(雷达)
三、提出问题,学习分类
1.初步感知提问角度的不同。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已经发现在阅读中,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会产生一些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做了批注。请大家先读读这位学习伙伴的提问,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我觉得这位学习伙伴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读完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我发现他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出的,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就能解答。/他写在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和课文内容有一定关系但我感觉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小伙伴联系生活的一些思考。
2.小组交流,整理清单。
师:的确是这样的,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学着学习伙伴的样子,将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在书上,然后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问题,整理出小组的问题清单。
小组交流:什么是超声波?蝙蝠飞行时发出的超声波有什么特点?(针对第四自然段)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蝙蝠夜间飞行是怎样探路的?它飞行时又是如何区分障碍物和它的食物的呢?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问题清单
正音:障碍物(障:翘舌音)
3.再读清单,学习分类。
师:仔细读读这个小组的问题清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我发现这一组同学的问题大都和蝙蝠夜间飞行这个内容相关。
师:这一组主要是从内容这个角度进行了提问。在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份小组问题清单,请仔细读读,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预设: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师: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了提问可以有多种角度。(板书:多角度提问)我们可以像刚才那组同学一样,不仅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板书:内容),还可以从写法和启示的角度提出问题。(板书:写法 启示)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想一想你是从什么角度提问的。然后再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有困难的可以继续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讨论。
小组交流: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运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启示)雷达的发明是受到蝙蝠的启示,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示呢?(联系生活)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再一次阅读课文时,又在启示方面有了新的问题。
四、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就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内容
多角度提问 写法
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深入思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这些问题罗列了出来,大家对比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了内容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是联系上下文来解决。/我发现启示类的问题也不少,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写法方面的思考好像不多,只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是的,我们从内容和启示的角度都提出了很多问题,但从写法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的问题很少。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二、针对写法提问,解决重要问题
1.针对写法提问
师:我们先来看这句话“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针对这句话,老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疑问句来表达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读课文,看看在写法上,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航呢?我读到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提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一开始用“清朗的夜空”,而在第二自然段里又写到“漆黑的夜里”呢?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我从第一自然段中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只写飞机夜航,不写飞机白天飞行呢?
师: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同学们对文章的写法产生了不少疑问。
2.解决三个问题
师:现在有这么多问题,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都解决,那就让我们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一: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二: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问题三:雷达的发明是受到蝙蝠的启示,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示呢?
问题一: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们知道,在回答这样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想一想,要知道蝙蝠和飞机夜行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什么?
预设:我们首先要知道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还要去了解飞机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
师:是啊,只有先了解了蝙蝠和飞机分别是怎样在夜间飞行的,再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就会解决了。那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七到第八自然段,先解决前两个问题。
预设:我读到第七自然段,知道了蝙蝠的嘴里会发出一种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时,它能立刻改变方向。/上一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飞机在夜间飞行靠的是雷达。在第八自然段中,具体写清楚了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师:你们都找到了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说得真好。蝙蝠是靠嘴发出超声波,通过耳朵来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板书:嘴 超声波 耳朵)。而雷达是靠天线发出无线电波,当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接受器将接受到的信息就显示在了荧光屏上(板书:天线 无线电波 接收器)。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蝙蝠和飞机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那谁能说说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预设:书上说道,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大家看板书,雷达的天线和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超声波,雷达的接收器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模仿它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再把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的。
师;是呀,科学家就是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然后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问题二: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科学家三次实验的情况。请同学们默读第四第五自然段,完成表格后,对比着思考一下。
正音:系(多音字)(当它解释为“打结”时,念jì,如系鞋带、系安全带、系围巾等;还可读xì,如联系、系列等)
师:读完了第四、第五自然段,谁能来完成这张表格?
预设:
实验准备:1.横七竖八拉了许多绳子2.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经过: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是塞住蝙蝠的耳朵,第三次是封住蝙蝠的嘴巴。
实验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一根绳子也没有碰到,铃铛一个也没有响;第二次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也是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完成了表格内容,三次实验梳理非常清晰,那大家能结合表格内容的提示,说说作者为何要详写第一次实验,略写后两次实验呢?
预设:三次实验都是一样的,没有必要都详写。从表格中我们能清楚地发现,三次实验的实验准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实验经过和实验结果,所以作者详细写了第一次试验,而第二次、第三次实验作者没有必要再重复写一遍实验准备,只需要写实验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正因为三次实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写作时,就可以采用略写和详写相结合的方式,使文章更简洁。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问题三: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示?
预设:飞机能够平稳地飞行,是受到了蜻蜓的启示。/潜水艇的发明是受到了鱼的启示。/潜水服的流线型设计,是从鲨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是仿生学的内容,课后可以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仿生学的知识。
小结:在这篇课文的阅读中,我们在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角度,产生了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发现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还从课文中受到启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各种动物的关系,更好地体会了阅读科普说明文的乐趣。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
三、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多角度提问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练习中的这个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问题:作者介绍变态茎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写法)洋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局部内容)我想知道变态茎,就只有短文中介绍的这几种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变态茎呢?(课后查阅了解)
师:同学们学本领的能力增强,一下子就会活学活用。看来,如何从不同角度提问,还真难不倒大家,不过别忘了有问题还要尝试着去解决。
附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内容
多角度提问 写法 嘴 天线
启示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耳朵 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