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通过课文朗读,借助课后注音,认识“琥、珀、嗡”等12个汉字,通过临写掌握“怒、吼、脂、拭”等15个汉字的正确书写,联系生活经验或上下文语境理解“怒吼、松脂、拂拭、灰尘”等15个词语,通过组词掌握一个多音字“扎”的音形义。
阅读与鉴赏:在朗读过程中,能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探究作者的推测,明确推测不是凭空随意想象,而是有科学的依据。
表达与交流:能根据课本插图及课后阅读链接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块琥珀形成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自然因素,并在课文中找出作者推测的合理依据。交流通过想象和巧合进行推测,写出事物的奇妙有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探究作者的推测,明确推测不是凭空随意想象,而是有科学的依据。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观看地质变化与岩层形成的短视频,了解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查找“琥珀”的相关资料,知道琥珀、玛瑙、玉石等珍贵材料的形成都和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变化有关。
自主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了解通过事物展开想象,推测事件发生经过的方法。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不错字、朗读流利,不打磕巴。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以下词语,并进行分类。
约莫 推测 翻腾怒吼 飒飒 松脂 热辣辣 粘稠 断绝 腐烂
澎湃 柔嫩 伸起腿 掸翅膀 拂拭 划动 扑过去 淹没 前俯后仰
挣扎 包裹 夏日 晌午 几十年 几百年 几千年 几万年
描写环境的词语
描写动作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
3.读准多音字:挣扎(zhá) 扎(zhā)实 包扎(zā)
4.理解词语:怒吼 飒飒 拂拭 晌午 粘稠 前俯后仰 断绝
5.指导写好易错字:拭 餐 辣 渗 挣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通读全文,思考: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组内交流并汇报。
根据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根据思维导图,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
简单交流读文之后的感想,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任务四:品读课文,梳理关键信息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词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事设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是在海边的森林里?为什么是夏天?冬天不行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并适时点拨。(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伏笔:“太阳暖暖地照着”,说明天气较热,这是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的前提条件,冬天是不会有松脂渗出来的;“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为下文“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做了铺垫;“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暗示了当时有风,为后来“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埋下伏笔。)
思考故事发生背景的设置,依据有哪些?
交流汇报:琥珀是由松脂演变而成的,而松脂是松树在天气炎热时渗出的。所以推测出这个故事一定是发生在松树林里,而且一定是夏天。
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需要几万年的时间,但是具体要多久,很难裁定,所以作者说“约莫”算来,体现了文艺说明文用词也是有严谨性的。)
梳理关键信息:时间:约莫几万年前、夏日、晌午地点:海边、老松树主人公:蜘蛛、苍蝇起因:苍蝇歇脚,被蜘蛛当成猎物经过:一齐被松脂包裹、经地质变化、被淹没结果:松脂球变成化石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
任务五: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推测
探究松脂球形成需要的条件
速读课文1——10自然段,找出松脂球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圈画出关键词并做上标记。
2.完成表格。
松脂球形成条件 松树林 炎热的天气 碰巧被松脂包裹的小昆虫 漫长的时间 地壳的运动
3.默读课文第2、3、6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为什么都写了太阳?
4.同桌交流讨论。“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照射程度逐渐加大,为松脂滴落提供前提条件,琥珀的形成首先要有松脂不停地滴落,层层包裹,形成松脂球。松脂滴落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要对太阳的照射程度进行描写。
(二)聚焦巧合,感受场景
1.默读课文3——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描写了小苍蝇和蜘蛛?作者依据什么想象出了这些场景?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2.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评议。(作者对小苍蝇和蜘蛛进行了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作者由“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推想出蜘蛛刚扑向苍蝇时,恰好被滴下来的松脂包住的情形。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根据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在想象中巧妙运用巧合,既合乎情理,又奇妙有趣。作者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目睹了琥珀形成的每个瞬间和细节。)
3.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推理是否严密,如何表现的。
任务六:结合阅读链接,探究石化过程
默读课文第9——12自然段,想象松脂球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
独立思考或者同桌讨论解决问题。(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连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将那个特殊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万年的时间变成了琥珀。)
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漫长的时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几万年)
体会“成千上万只”和“两只小虫”的表达效果。(数量上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说明了琥珀的稀少、珍贵和奇异。琥珀的形成包含了很多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齐读课文10——11自然段,想象漫长的时间,沧海变桑田,山川变峡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说一说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地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多少松脂球在这些地质变化的过程中慢慢石化,最终变成化石,形成琥珀。
针对石化过程,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主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尝试解决这些疑问。
任务七:探究科学价值,尝试进行推测
读一读父子俩的对话,感受其喜悦的心情。
渔民的儿子偶然间踩到了一块硬东西,挖出来给爸爸看,意外得知这是很少见的琥珀。(孩子的一踩一挖,父亲的一接一看,父子间的一问一答)3.琥珀被发现也是一种巧合,如果渔民没带儿子走过海滩,或者儿子不是赤着脚,那就无法踩到琥珀,说不定琥珀会继续被埋在沙滩里,又不知道要过去多少年。作者谋篇布局十分用心,处处做铺垫,让故事情节的发生十分顺其自然。
4.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感受琥珀的科学价值。
5.圈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独具匠心。
6.交流琥珀的科学价值。(琥珀来自远古时代,保留了远古生物的遗骸,对于人类研究远古的动植物有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地球生物演变、气候变化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7.观察屏幕上出示的其他琥珀图片,选择一副图,根据图片中的动植物来推测当时的情境,仿照课文,尝试编创一个有合理依据的小故事。
任务八:总结全文,探究写作方法
思考课文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用什么方式来介绍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课文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是采用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的。课文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使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
比较阅读,感受写法的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阅读链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且比较写法上与课文的区别。
结合课文与“阅读链接”的相关内容,小组内讨论,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这颗琥珀的形成过程,找到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内容是作者推测的。讲一讲,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全面、最科学、最生动形象。
评价标准(见下表)
评价项目及标准 评价结果
语言叙述有逻辑,条理清晰。 ☆☆☆
能把琥珀形成所需要的条件讲清楚。 ☆☆☆
说清楚形成松脂球的过程以及形成琥珀的一般过程。 ☆☆☆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总评标准 优秀:14-15☆;良好:12-13☆;合格:10☆ 总评
课后作业:
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结合搜集的关于琥珀的资料,写一篇关于琥珀的解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