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 唤、纪”等15个字,会写 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继续从不同角度提问,给问题分类,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准本课生字词,按要求书写生字。
2. 能根据导语要求自由阅读课文,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能借助课文旁批和课后示范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丰富提问的角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两课提问策略,揭示课题
1.回顾前两课针对 课文的一部分或全文”以及 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的策略,引发新课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齐读。
3.对比前两课与本课导语,明确本课任务——仍然学习提问。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第3篇课文,通过回顾前两课“提问角度”引入新课,帮助学生建立策略单元课文间的整体性和前后逻辑联系的清晰认知,对新课“提问策略”学习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有意识从不同角度自由提问
1.默读课文,用便利贴写下问题,贴在相应位置。
2.交流所提问题,重点交流提问角度 部分、全文、内容、写法、启示),巩固前两课学习成果。
3.根据需要出示助学系统 学习小伙伴”的问题,启发提问角度。
三、根据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补充提问
1.分小组从不同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完成表格。
学习活动:整理自己的问题
提问角度 我提出的问题内容
内容
写法
启示
2.整理后交流,对问题不够丰富的提问角度补充提问。
( 设计意图:在前两课学习基础上,紧招 提问”建立前后学习任务的联系,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从不同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巩固所学,为学习“筛选问题”莫基。)
四、对比前两课与本课课后第一题,明确学习任务——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问题清单,初步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带着问题读课文,尝试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3.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借助 学习阶梯图”,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出示单元学习阶梯图,回顾前两课学习内容,明确本课任务——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板书:筛选)。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步:对“课文的一部分或全文”提问
第二步:对“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
第三步: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借助学习阶梯图对比前两课与本课课后问题清单,明确本课学习方法——通过整理问题清单学习如何筛选问题。
(设计意图:在单元学习阶梯图中,引领学生明确在前两课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的基础上,本课对提问策略的学习有所进阶——学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在阶梯图对比中,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提问”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思维,明确 筛选问题”的学习路径一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判断。)
二、讨论问题清单,初步学习筛选
1.出示课后问题清单,读懂图文信息,明确学习小伙伴对清单中三个问题的筛选结果。并引发思考:他们是怎么筛选,得出这些结果的呢?带着问题,读课文找答案。
2.讨论学习小伙伴对问题一“程控电话是什么”的筛选结果—“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
(1)找到问题一对应的课文位置——第4自然段。
(2)带着问题阅读,思考问题与理解课文的关系。
(3)讨论交流,发现依据——即使不理解 程控电话、电视、因特网”是什么,也能读懂第4自然段在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问题一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判断一个问题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帮助,要把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想一想。(板书:问题、内容。)
(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判断问题、阅读课文、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自我建构,认识到有的问题即使不理解也能读懂课文内容。这个过程既初次尝试筛选问题,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理解。学生初步体会到筛选问题和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
3.讨论问题二的筛选结果——可以帮助理解课文——是否正确。
(1)读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2)找到问题二对应的课文位置——第3自然段。
(3)学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解诗意。
①初读交流。
②了解诗句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播放微课,准确、深入理解诗意。
(4)读课文,找出与诗句关系密切的课文内容。
(5)深入理解诗句与课文重点句的关系。
①重新组合句子前后顺序: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②关注画线部分,读句子,谈理解。领悟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短短100年就有那么多发明和发现,感受课文与诗句的密切联系。
③播放新中国科技发展现状一分钟视频短片,感受短短一分钟里祖国各行业创造的奇迹。
④回扣诗句和课题,交流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⑤交流学习小伙伴对问题二筛选结果的认识——为了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不断阅读课文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6)小结:把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帮助判断这个问题是否能帮助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二能否帮助理解课文的讨论,学生先是结合诗句意思自主理解,再借助微课和一分钟视频资源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将提问策略学习与课文阅读紧密结合,引领学生发现——需要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理解的问题就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同时,筛选判断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深入阅读理解的过程。)
三、尝试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1.出示问题三和课文旁批问题。
2.小组合作,从问题三和旁批问题中筛选一个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3.小结:筛选问题时,那些需要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让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的问题就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知识方法的迁移运用,通过巩固、实践,再次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判断,巩固所学策略,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回顾单元学习阶梯图和单元页,总结提升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小结:围绕问题,思考、筛选的时候,不知不觉对课文内容会有更多的理解。(板书:理解。)
3.再次出示单元学习阶梯图,总结:从第5课开始,无论学习提问,还是学习筛选问题,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都能帮助理解课文。
4.出示单元页,引读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与提问兴趣。
5.作业布置,延伸课外:在自己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和同学、老师或父母一起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