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15:39:17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B.倾斜(qīng)
C.宁可(níng) D.竹笋(sǔn)
3.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沈阳(sěn) 抱负 不辛
B.示范(fàn) 淮阳(wéi) 忘怀 赞叹
C.魏国(wèi) 训斥(chì) 哭诉 响亮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指望 正当
4.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光耀门楣(门楣:门第。) B.左顾右看(顾:看。)
C.当效此生(效:效力。) D.中华不振(振:奋起、兴起。)
二、填空题
5.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夏日绝句
【 】
, 。
, 。
(1)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赞美了项羽 的气节。
(2)这首诗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是( )
A.秦赵的长平之战 B.项羽的乌江自刎
C.项羽的巨鹿之战 D.秦赵的邯郸之战
6.给下列加点字补全音节。
zh zh h p l
震 动 哲 理 狡 猾 荧 屏 隆 重
b j y s z
恐怖 崛 起 殷 切 竹 笋 开 凿
7.摘抄词句。
(1)摘抄周恩来回答校长问题的语句。
(2)摘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8.“若”的意思有:①如,好像;②如果。在“若有所思”中应选 ,在“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应选 。
9.魏校长为什么要,“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10.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的意思是 ,“此生”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延伸阅读
坐中国船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条木船靠岸了。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一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一会儿,陈毅却皱起了眉头。他的目光掠过河岸,盯着挂有外国旗子的军舰,气愤地说:“美丽的祖国,却在外国列强的铁蹄下惨遭蹂躏(róu lìn)!”
不几天,联系船票的人回来告诉大家:“去上海,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一家是日本人办的,给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给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有人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到点洋货。陈毅对大家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侮。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声援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能为了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1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蹂躏:
(2)欺侮:
12.“我们怎能为了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给它换个说法。
13.陈毅为什么皱起了眉头?
14.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1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书面表达
16.作文。
请以“ 让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要具体;③要有真情实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特点。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文中周恩来的志向,是周恩来说的话,所以是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B.倾斜(qīng)
C.宁可(níng) D.竹笋(sǔn)
【答案】C
【详解】宁可(nìng)
3.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沈阳(sěn) 抱负 不辛
B.示范(fàn) 淮阳(wéi) 忘怀 赞叹
C.魏国(wèi) 训斥(chì) 哭诉 响亮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指望 正当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多积累。
A“沈阳”读音错误,应是“沈(shěn)阳”;“不辛”书写错误,应是“不幸”。
B“淮阳”读音错误,应是“淮(huái)阳”。
C字音字形均正确。
D“门楣”读音错误,应是“门楣(méi)”。
4.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光耀门楣(门楣:门第。) B.左顾右看(顾:看。)
C.当效此生(效:效力。) D.中华不振(振:奋起、兴起。)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正确。光耀门楣:做出了让家门荣耀的事情。门楣:门第。
B.正确。左顾右看:向左右两边看。顾:看。
C.错误。当效此生:应当学习周恩来,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效:学习、效仿。
D.正确。中华不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赌,只是敢怒不敢言,软弱无能。振:奋起、兴起。
故选C。
二、填空题
5.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夏日绝句
【 】
, 。
, 。
(1)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赞美了项羽 的气节。
(2)这首诗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是( )
A.秦赵的长平之战 B.项羽的乌江自刎
C.项羽的巨鹿之战 D.秦赵的邯郸之战
【答案】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偷生的气节。 B
【详解】考查诗句默写和理解。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赞美了项羽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偷生的气节。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的是历史典故:项羽的乌江自刎,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数年战争,史称“楚汉相争”。在近五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由强大转为弱小,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这则故事记述了项羽的最后一战,此时他带着几十人突围。逃到乌江边,最后自刎身亡。
6.给下列加点字补全音节。
zh zh h p l
震 动 哲 理 狡 猾 荧 屏 隆 重
b j y s z
恐怖 崛 起 殷 切 竹 笋 开 凿
【答案】 èn é uá íng óng ù ué īn ǔn áo
【详解】略
7.摘抄词句。
(1)摘抄周恩来回答校长问题的语句。
(2)摘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详解】本题考查摘抄句子、词语。
摘抄句子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符合要求的关键句,然后进行摘抄。寻找关键句的方法是:1、抓住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2、品读能体现内容的概括句。3、连缀能体现思路的标示句。4、感知有特定内容的含蓄句。
注意句子摘抄方法是:掐头去尾摘抄中间部分,不可全部照抄。
(1)由文中“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可知,后面说的话就是抄周恩来回答校长问题的语句,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中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这是校长的提问,后面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是: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8.“若”的意思有:①如,好像;②如果。在“若有所思”中应选 ,在“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应选 。
9.魏校长为什么要,“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10.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的意思是 ,“此生”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答案】8. ① ② 9.因为魏校长感到意外,他没想到少年周恩来有这样高远的志向。 10. 有志向的人 模仿 此人 有志向的人都应当向周恩来学习
【分析】8.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因此答案为①。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侵犯。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因此答案为②。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填空。
联系上下文,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魏校长感到意外,他没想到少年周恩来有这样高远的志向。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延伸阅读
坐中国船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条木船靠岸了。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一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一会儿,陈毅却皱起了眉头。他的目光掠过河岸,盯着挂有外国旗子的军舰,气愤地说:“美丽的祖国,却在外国列强的铁蹄下惨遭蹂躏(róu lìn)!”
不几天,联系船票的人回来告诉大家:“去上海,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一家是日本人办的,给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给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有人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到点洋货。陈毅对大家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侮。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声援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能为了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1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蹂躏:
(2)欺侮:
12.“我们怎能为了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给它换个说法。
13.陈毅为什么皱起了眉头?
14.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1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1.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欺负。 12.反问。我们不能为了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 13.因为他看到祖国的山河如此美丽,而在码头上却看到挂有外国旗子的军舰。 14.青年时代的陈毅从重庆乘船去上海,说服同行的几个青年宁肯不要赠送的洋货,也要乘坐中国船 15.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分析】1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这里指外国列强侵略中国。
欺侮:欺负侮辱。这里指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负侮辱。
12.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与句式转换。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旨在加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一般用否定的问句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的词,或者是将否定词改为肯定的词;接着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什么、怎么等)去掉;最后将句末表示疑问的词语(吗,呀)去掉,将问号改为句号。
1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可以定位到第二自然段。“不一会儿,陈毅却皱起了眉头。他的目光掠过河岸,盯着挂有外国旗子的军舰”由此可知,陈毅皱起了眉头是因为如此美丽的山河却惨遭践踏与侵凌。
1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
段意归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青年时期的陈毅从重庆准备去上海;第二自然段写陈毅对祖国惨遭蹂躏感到痛心;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陈毅说服同行的人宁肯不要赠送的洋货,也要乘坐中国船一事。全文表达了陈毅强烈的爱国之情。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文章大意,再进行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青年时期的陈毅从重庆准备去上海,他说服同行的人宁肯不要赠送的洋货,也要乘坐中国船一事。全文表达了陈毅强烈的爱国之情。启示:1.爱国从小事做起;2.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等等。
四、书面表达
16.作文。
请以“ 让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要具体;③要有真情实感。
【答案】例文:
生活让我懂得了感恩
我们在一天天中长大,渐渐地懂得了许多道理。
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我的外婆老是搀扶着一位老婆婆,妈妈告诉我,这是我的老外婆,也就是妈妈的外婆。那时候我很奇怪,外婆为什么每天扶着她,给她喂饭,洗澡,穿衣服。我奇怪的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外婆什么都帮老外婆做啊?”妈妈回答我:“做人,应该百善孝为先,外婆是在报答老外婆的养育之恩。”当时的我不太明白。
渐渐的,我慢慢长大了,生活中爸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时刻感到温暖。当我学习不好时父母为我焦急,妈妈天天帮我辅导功课。当我生病时父母对我细心的照顾。课文里我们也学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见父母之恩大如天,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父母。所以当我们长大后要对自己父母好,就像外婆对待老外婆一样。
我们要感恩老师,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每天在讲台上挥洒着汗水,只为我们能不断学到新的知识。
我们还要感恩同学,生活中,学习中,懂得感恩同学之间才会互相帮助互敬互爱。
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只要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人间将充满爱。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需要审清题目,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结合题目可知这是一篇叙事的作文。需要掌握叙事的六要素。
题目中缺少两处,头一处的可以填入诸如社会、这件事、老师、朋友等。第二处填入一些“懂得”的东西:感恩、友谊、善良、道理等。
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用好词好句点出文章主题。
中间:紧紧扣住叙事六要素,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是事情的起因,具体详写经过,要用词准确,更要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
结尾:点明主题,升华文章的主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