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一、作家与传主
司马迁
屈原
政论文
字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 , 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
(约前145—?)
▲司马迁
回顾旧知
子长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史公书》
文本常识积累 · 了解作者
实录精神第一人——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20岁时,从京师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政论文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
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
(被公认为使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 )。
《史记》
▲《史记》
回顾旧知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
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
如《史记》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回顾:史书体例2
《史记》体例: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陈涉世家》)
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印象屈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伟大的诗人
《离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汲汲以求救国之路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关心民生疾苦
爱国志士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1、“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化常识
2.“楚辞”的来源
(1)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3.“楚辞”的特点
(1)形式特点
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③用韵不严格
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2)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背景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基础梳理
翻译理解文本
任务一
疏通文意,要求逐字对译,字字落实,注意重要字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 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屈、景、昭”都是氏,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事,来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为:担任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闻,动→名,学识。志,记。
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明于,娴于: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明:明白,通晓。 娴:熟练,熟悉
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 图议:谋划计议
遇:对待 宾客:各国来使
应对:应酬 任: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朝列、班列
表因果
嫉妒
制定
表顺承
于是
诋毁
“曰”和“以为”是同义连用,认为
表顺承
第2段
撰写
强取为己有
给
夸耀
形作动,疏远
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译 文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
怀王不再信任屈原
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
【合作探讨】
——(小人的嫉妒)
——(楚王的昏庸)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判)。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痛心
聪:明察
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动作名
邪曲: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 害:损害
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幽:深沉
作:写,创作 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遇
穷:困窘没有出路 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
倦极: 疲倦困苦
惨怛:忧伤,悲痛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内心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词类活用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正道直行: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
间:离间
见:表被动,被
盖:大概
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二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间称述商汤和周武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透彻明白。
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
若:像
上/下:往远处/往近处
刺:讽刺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
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指:同“旨”,意旨
举类迩:列举的事例浅近类:事物
迩:近
称:选用
濯、淖、污、泥:“污浊”
蝉蜕: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状语后置,蝉于浊秽蜕
获:辱,这里指被辱 滋:黑
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同“涅”,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指“染黑”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他志趣高洁,行为端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由于行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污秽的境地,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质。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第三段: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离骚》创作的缘由
第1——7句
(2)对《离骚》的评价
第8——13句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第14——16句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疾
王听之不聪
谗谄之蔽明
邪曲之害公
方正之不容
忧愁
穷
能无怨乎
盖自怨生也
【合作探讨】
1.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以刺世事
2.《离骚》写了些什么?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真可谓文如其人。
3.《离骚》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5)“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句断言流露出司马迁对屈原什么样的态度?
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
(6)简要说明这段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整段文字叙议结合,由人及文,因文论人,始终把屈原的诗品与人品紧密结合在一块进行评述,所述屈原的“嫉”、屈原的“忧愁幽思”、屈原的“信”和“忠”、屈原的“穷”和“怨”、《离骚》的内容和形式等等,无不围绕屈原的“志洁”“行廉”展开,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
极度同情
极度悲愤极度敬仰
高度评价: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
自况
5.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
小结——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王甚任之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身份+才能臣佞+君昏创作缘由——内容特色——伟大人格政论文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理解性默写
政论文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同“黜”,被罢免官职
同“纵”合纵
意动,以...为患,担忧
同“佯”,假装
呈献,同“贽”见面礼
确实
表顺承
派遣
使者
往,到
已经
被动句
离开
名作状,
用厚币
侍奉
定后,商於六百里之地
欺骗
第4段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译 文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发动
军队
状语后置
的
于是
于是
全
来
状语后置
袭击
表转折
最终
处境艰难
败,打败
第4段
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译 文
概括第4段内容
第一次受骗: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第4段记叙了楚国哪些受挫事实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受挫事实:
(1)受骗绝齐;(2)兵败丹、淅;(3)蓝田退兵
根本原因:
楚怀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因贪图张仪所送的礼物而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第四段:屈原被罢免官职,楚国第一次受骗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被),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明年:第二年 与:给
以:用 和: 讲和
当:抵当 如:到
因:趁机 用事:当权
设诡辩:说假话
竟:居然 复:又一次
释:放走 是时:这时
顾反:回来。顾,还。
反,同“返”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给楚国用来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居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没追上。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第二次受骗(第5段):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第五段:屈原谏,怀王悔,楚再受骗
楚国的形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内外交困。很大原因是怀王昏庸,朝臣奸佞身边缺少屈原这种正直敢言的人。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状后)而归葬。
婚:名作动,通婚,结为儿女亲家。
秦,虎狼之国: 虎狼: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毋:不 稚子:小儿子
奈何,表示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为何”。 欢,在这里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为何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
卒:最终 因:于是 以:来。
听:答应 亡:逃跑 走:奔向
内:同“纳” 之:到 竟:最终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最终前往。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才回楚国安葬。
怀王
死于秦
欲行
秦昭王与楚婚
屈平
毋行
秦,虎狼之国
子兰
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卒行
第七段
第三次受骗(第6、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第六、七段:楚国大败,怀王死
思考:第4—7自然段记叙了楚国哪些事实?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楚大困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屈原被黜,怀王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这些事发生在“屈 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即位
介词,任用
怪罪
全,都
因为
表转折
“返”,返回
已经
虽然
被放逐,被动句
希望
取独
全,都
语气词
第8段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译 文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思念
表顺承
终于
回归
代词,国家
再三表达意愿
由
取独
语气词
译文
屈原思念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无论
贤能
形作名,忠臣
宾前,为自
宾前,佐自
目的连词,用来
使...灭亡
使...破败
但是
多少世代
却
表并列
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使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但是圣明君主和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他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他认为的贤臣并不贤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因为
职分
名作状,在内
被
名作状,在外
被
疏远
表转折
被挫败
被削割
被动句
使...丢失
名作状,像客人一样
在
被
的
判断句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译文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代词,指屈原怨恨他的事
终于
指使
形作动,诋毁
在
状语后置
表顺承
放逐
第9段
译文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思考:屈原被“绌”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合作探讨】
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内心仍然有着某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这表现了什么精神?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忠君爱国精神
【合作探讨】
4.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部分(4-9)
写屈原由“绌”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小结——
第1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2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3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到
同“披”
省略句,状后
(于)泽畔行吟
脸色
外貌
干枯
表顺承
表转折
表转折
因此
被
被动句
聪明通达的人
拘泥,执着
被
被动句
表顺承
随着
第10段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通达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译 文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表并列
吃
表并列
喝
薄酒
表转折
宾语前置,令自
被
被动句
译文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同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第10段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洗头
帽子
洗澡
拍打衣服上的尘土
用
定语后置的标志
洁净的样子
蒙受
浑浊的样子
表顺承
在
状语后置
怎么
用
表转折
而
名作动,怀抱
第10段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译 文
屈原:忠君爱国,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平和恬然。
对比
衬托
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文本常识积累 · 资料链接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中的“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明确: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
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讨论:
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深入探究
提示——
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凭借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没有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之徒者:这一班人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以:凭
见:表被动
祖:名作动,效法
从容:委婉得体。
终:始终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终:始终 竟:终于
为,表被动
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①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第十一段: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想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让自己选择了像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同等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悲:痛惜 志:志趣
适:到某地去
未尝:不曾
怪:诧异
以:凭借
游:游走
而:表转折,却
若是:像这样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文章结构
(明)主 线——任、疏、绌、迁、死
第一部分(1—3)屈原由“任”而“疏”及述评《离骚》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而见“迁”。
第三部分(10——11)屈原自投汨罗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12段)作者的赞词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屈原的“志”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忠君爱国
坚持真理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第十二段:司马迁悲屈原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这样相似的经历,给司马迁带来了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请找出文章的线索
明线:屈原的命运
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
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任
疏
绌
沉
迁
屈原人物形象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
侧面或反面衬托
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
疾恶如仇、忠君爱国
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
正道直行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宋玉之徒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
侧面或反面衬托
忠贞爱国、正直无畏
张仪的狡诈阴险
英明果断
坚贞品德、高尚志行
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
爱国无私
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精神 是文化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其实,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像屈原一样有”存君兴(爱)国”之志的人。
他们,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
族的“精神长城”……
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心存汉社稷,留胡节不辱!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