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6: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2020修订版)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课标分析:对比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及赋税制度,分析其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过程及趋势、影响,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教材分析 从整体上看:依据课标对本单元的叙述,是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第5、6课的了解是认识隋唐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基础,同时,本课也是对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内容的补充。 从局部来看,本课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分别从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经济管理三个层面介绍了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而赋税制度则成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这三个层面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共同促进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学情分析 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在初中时期已学过与本课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对于本课学习较为有利,但学生的知识架构尚未形成系统网络,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发展的认识尚不够深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在思维能力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此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原因、影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且此时期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已有所适应,但整体来说其思维不够成熟,教师应予以引导; 在发展需求上,学生不仅要求知识层次的教授,同时也注重对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与教材的结合,了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而更好地认识三种制度的变化趋势,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产生背景、内容,认识到三种制度的产生离不开隋唐独特的时空环境。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制度的创新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因时制宜。 家国情怀:通过对隋唐时期三种制度的讲授,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影响;三省的职能和作用;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 难点:两税法的影响。
教学准备 1课时(40分钟)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上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图片和文字史料为基点,通过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历程的总结概括(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核心问题,即变化的原因及趋势(问题导向),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本位)。 教学方法 ①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②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陆游的近祖,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官至宰相。
设计意图:以中唐贤相陆贽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环节一 第一篇章 少年英才始及第 一、收民心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脉络梳理 1.出示一段文字史料(内容为科举制背景),辅之以教师的讲授、分析,介绍科举制产生背景。 2.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总结概括,完成“科举制发展过程”,然后结合图表及所给文字材料进一步思考、分析、概括科举制影响。 核心问题: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结合教材及所学,归纳总结,科举制对比九品中正制有什么进步性?出示三段材料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九品中正制的时间、概念、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借助史料结合人物创设情境,讲解历史,通过两种选官制度的对比和梳理,帮助学生认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及科举制产生的创新性,从而理解选官制度是随时代变化而变的,以此培养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环节二 第二篇章 宦海浮沉终拜相 二、集权力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脉络梳理 通过对图片材料(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尚书台、三省六部制等结构图)的对比分析,了解秦至隋唐中央制度的发展演变及结构特点; 核心问题: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 首先要求学生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三省的各自职能、三省长官的地位、三省之间的关系,梳理完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示例“陆贽拟旨请求朝廷赈济水灾”来了解三省六部的决策与行政程序,接下来将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对比,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老师进行理论概括: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权制衡,加强了皇权,但同时又兼顾行政效率,使中央决策与行政趋于合理规范,这说明我国古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引导学生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通过示例引起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示例切身感受“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过程;通过对比,深刻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树立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环节三 第三篇章 忧国忧民论税制 三、聚财富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大概念解读:赋税制度的内涵 脉络梳理 以流程图加漫画人物的形式将隋唐之前的赋税制度串联起来,其中着重讲授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发展演变,以教师讲述结合漫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发展的原因、影响, 2.通过视频及表格学习两税法内容、分析其特点及影响。 核心问题: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在总结两税法和租庸调制异同的基础之上,尝试通过发散的角度去多维认识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加深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通过视频,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对两税法内容、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流程图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赋税制度内容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比探究,自主思考讨论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漫画形式,形象生动,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比较容易理解历史概念。以视频理解两税法,视频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两税法的理解。落实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环节四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在陆贽的奏疏《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都有论述,主要表达陆贽“以民为本,养人资国”的政治主张,但陆贽秉性刚正不阿,又敢于矫正君主的过失,这样的为政之道渐为德宗所不悦,再加上遭人构陷,陆贽任相两年后终被罢免,最后又被贬到忠州,805年卒于忠州。苏轼将陆贽的不幸归为仕不遇时,同时还假设“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但这也只能是假设,因为伟大的政治家需要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缔造伟大的政治家。陆贽的最终命运说明,没有陆贽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陆贽。时代影响个人命运。
设计意图:完善人物线索,使学生认识到时代影响个人命运,陆贽的不幸是时代造成的,落实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环节五 其实我们今天探讨的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只是隋唐制度的一部分,冰山一角,例如:我们课本上还介绍了《大唐六典》和《唐律疏议》,《大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而《唐律疏议》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制度与文化的先进,所以,唐朝时期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得东亚文化圈。
设计意图:通过东亚文化圈在唐的形成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课小结 我们本节课主要探讨了隋唐时期三大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其中科举制以才学选官,使选官制度趋向公平公正,这既符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又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所以我们将他称为收民心之制;三省六部制,三省既分权制衡又兼顾行政效率,使中央决策与行政趋向合理规范,又集权力于皇帝,所以我们将他称为集权力之制;两税法:“唯一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税负担趋向公平合理,这既符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又聚财富于中央,所以我们将他称为聚财富之制。基于此,我们得出:隋唐三大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既利于当世,为隋唐盛世奠定制度基础,又影响后世,为接下来封建王朝制度的制定树立典范。同时隋唐制度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隋唐制度中蕴含的公平、公正、合理、规范,是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我们今天继续践行的原则。我们用严复先生的论述为今天的课程结尾“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设计意图:以学者对本阶段政治制度特征的归纳结束本课内容,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并升华情感,理解隋唐制度的创新性及其对隋唐盛世出现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1: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总结概况隋唐三大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和老师的引导理解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特点与意义; 水平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度理解制度设计的目的与作用,例如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和解读。 水平3: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制度的建构与创新要因时达变,理解“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板书设计
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三、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课后习题 通过对隋唐制度的学习,你觉得隋唐制度中有哪些智慧值得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