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本课共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讲“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了北宋的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发了激烈的党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后出现了南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本课以北宋为重点,对南宋仅有简要述及。尽管北宋、南宋时间跨度接近,但宋朝的基本治国理念、统治策略、统治特征都形成于北宋,南宋大体沿袭。由于课时和篇幅所限,本课也是以叙述北宋为主。
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来源于教科书和网络)、历史地图(来源于教科书和网络)、文字材料(来源于教科书、文献古籍、网络)、多媒体课件(自己制作)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及五代政权更迭时间表,让学生理解北宋初期的政治形势,理清两宋时期重要事件的历史顺序。
2.史料实证:借助文字等史料,让学生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趋势。
3.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北宋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会解释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通过问题的分析理解宋朝各种防弊措施的出台。
4.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顿国家做出的种种努力,通过分析王安石变法,让学生体会改革的艰辛,培养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王安石变法
板书设计:
一、立“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变“祖宗之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三、守“祖宗之法”——岳飞之死和南宋的偏安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岳飞的死因?在康震教授看来,岳飞违背了宋代的祖制,这是导致他被杀的重要原因。这种祖制宋朝人也管它叫做“祖宗之法”。换句话说,岳飞是死于宋朝的“祖宗之法”,是死于宋初的一种制度设计。那么什么是宋朝的“祖宗之法”?它又是如何影响宋朝的历史发展走向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新课讲授】
一、立“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师:出示五代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的身份表格。问: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预设: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五代的建立者基本都是节度使,当时武人的地位很高
讲述:当你眼见一个又一个节度使凭借武力当上皇帝,你会怎么想?(别人行,我也行)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我们的史书怎么记载的呢?
材料:(安)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担任节度使),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节度使)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安重荣传》
讲述:赵匡胤本人就是后周的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他是不是也会担心别人如法炮制?
出示材料:(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问:赵普认为五代乱世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
预设: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讲述:接下来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一、收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绝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3、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二、分权——权力相互牵制
1、中央分权
2、地方分权
三、崇文抑武——以文制武,防范武将
1、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讲述:宋朝的的这套制度的特点就是权力相互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以文抑武,防范武将。宋人将其称为“防弊之政”,并视之为“祖宗之法”,引以为荣。
问:那么我们今人该如何评价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宋)苏洵《嘉佑集》卷1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预设:积极: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出示材料: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笼,数日不至。太祖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复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行遣至速须数日。”
太祖怒曰:“谁做这般条贯来约束我?”
左右曰:“可问宰相。”
上曰:“呼赵学究来!”
赵相既至,上曰:“我在民间时,用十数钱可买一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宋】马永卿《元城语录》 卷上
预设:消极: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过渡:作为防弊之政的“祖宗之法”确实有效的杜绝了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的发生,但是时间越往后,它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二、变“祖宗之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出示材料:北宋官员和军队人数表格。
问: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官员和军队数量庞大,财政开支庞大,财政危机和边防危机
讲述:有鉴于此,北宋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变革祖宗之法。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
开展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最后遭到了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失败收场,说明改革的阻力非常大。
展示材料: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列宁
“安石乱天下”——《宋史》
“中国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者”——胡适
讲述: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为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问
题,我们先来看一段微课。
展示微课,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
预设:范围广、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以富国强兵为
主要目标。
出示材料: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
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预设:一方面,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另一方面,变法
操之过急,引起社会纷扰,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过渡:王安石变法并未成功,反而围绕着要不要变法,士大夫分化成为两派——
拥护变法的称为“新党”,反对变法的称为“旧党”,引发了北宋后期激烈的党争,最终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讲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宋朝失去了一次自我革新的良好机会,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国势日衰。而恰在此时,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迅速崛起,最终酿成靖康之变。那么建立南宋的赵构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巩固南宋偏安政权,抵御北边金的进攻。依靠武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那么宋高宗是如何选择的呢?
预设:抵御北方金国的进攻;放权给武将。
过渡:放权给武将又会出现怎样的忧虑呢?
三、守“祖宗之法”——岳飞之死和南宋的偏安
出示材料:
材料: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
“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问:发现什么现象?
预设:宋高宗杀武将岳飞,与金议和,偏安江南,意味着南宋放弃收复失地,一统华夏的意愿,表明国家的重点在防范内乱,而不在外。这正与宋朝的“祖宗之法”相契合,宋高宗此举,是对宋初祖宗之法的坚守。
小结:北宋“祖宗之法”是在防范唐末五代弊政的基础上设计的,但是这种防弊之政本身也是弊端丛生。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指:中国既往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定一个制度来纠正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常常就变成了病上加病。史学界称之为“钱穆制度陷阱”。宋人死守祖宗之法,不知变通,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
最后我想用原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要重视制度建设,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制度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其所蕴含的力量才能充分释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