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盛世兴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南北统一与内外治理,隋虽国祚短暂,但国家统一和运河修建为盛世前夜奠基。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背后蕴藏着危机,最终引发动乱。第三子目描述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从内外因素多角度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本课知识点繁杂,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将隋唐兴衰放在民族关系的视域下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一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较为薄弱,大致可以梳理隋唐历史演进的脉络,对于大运河修建、贞光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尚不能对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更多从内部治理看待盛世兴衰,缺乏宏大视角,从边疆民族关系的角度理解隋唐历史。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观念,梳理隋唐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分析隋唐民族关系的演变,认识到民族关系是盛世兴衰的表现,也是影响盛世兴衰的重要因素。
2.通过大量诗歌与壁画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感受盛世气象,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剖析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解释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
3.分析隋唐由统一到分裂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
难点:唐朝民族治理政策及其与唐朝兴衰的关系,历史兴衰中的启示。
教学准备
素材准备:搜集代表盛唐时期社会风貌的诗歌绘画,阅读关于唐朝灭亡的相关学术论文。
2.构思教学议题:以“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盛世兴衰”为立意,分为三个议题:前夜:统一与奠基、盛世:繁荣与开放、崩裂:动乱与危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
教师设问:观看视频后,同学们猜想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用几个词语概括对唐朝的直观印象。(气势恢弘、雍容华贵、开放包容、文化繁荣、胡汉交融、自信活泼)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音乐画面,引导学生神入隋唐盛世,形成初步的盛世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梳理完成隋唐历史演变脉络(强化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
议题一:前夜:统一与奠基
过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谈到:“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材料评价的是什么事情?
1.开凿大运河
图1 隋大运河示意图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何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隋朝大运河除了巩固国家统一,沟通南北经济,还具有军事上的功能。南段从洛阳到余杭段,为了实现以北控南,以南供北,而北段洛阳到涿郡则服务于三征高句丽的军事物资运输需要。
修建含嘉仓
材料三 含嘉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皇家粮仓。占地43万平方米,储粮《通典·食货》记载,唐天宝八年,备大型官仓的储粮为126万石,而含嘉仓的储粮就有58万石。
这些粮食主要各地的租粟与租米。铭砖上记载的有11州,计有苏州、楚州、冀州、邢州、德州、濮州、沧州、魏州等。。
材料四
问题设计:仓嘉仓的粮食来源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通过地图感知大运河开凿与江南地区开发的关联。
隋炀帝功过评价
材料一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宋元两代和明代前期以道德评价为重心,明代后期和清代则以事实评价较为显著。其演变趋势,则呈现出道德评价逐渐让位于事实评价的脉络。 ——罗炳良《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的多元与趋势》
材料二 东都建成后……大批王侯世家、富商大贾、工艺户迁入东都,使东都洛阳的工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隋炀帝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凿运河与营建东都是同时进行的,其目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表1 隋炀帝在位期间主要活动
问题设计:杨广年号为大业,但后人却选择“炀”为谥号,他到底是个“雄图大业”的帝王还是个“逆天虐民”的暴君?结合材料,思考如何用唯物史观的标准评价隋炀帝?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人物评价标准出发,从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一分为二、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等多角度认识隋炀帝。
教师归纳:隋炀帝既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他是一位有能力、有执行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缺乏耐心,缺乏仁德之心的人,他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只是他的步子太大了,将人民群众远远的甩在身后,抛弃人民的人,人民也终将抛弃他。
设计意图:掌握唯物史观历史人物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
议题二:盛世:繁荣与开放
1、诗情画意品盛唐印象
活动1:杜甫朋友圈里的盛唐印象
学生活动:选择一首诗,分析从中窥见的盛唐气象,杜甫笔下的盛唐是经济富庶,李白、王之涣笔下的盛唐是积极进取,王维笔下的盛唐国力强盛,王翰笔下的盛唐胡汉交融。
活动2:绘画里的盛唐印象
问题设计:从以上三幅绘画中,选择一幅画,从中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从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社会大开放、民族大交融等角度思考)
学生活动:图2曲辕犁最早出现江南地区,反映南方地区开发,传入西域敦煌地区,说明胡汉经济交融。图3马球图描绘唐朝社会娱乐活动具有尚武阳刚之气,保留鲜卑传统,女性参与其中,整个社会开放自由。图4反映唐朝国力鼎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绘画背后反馈的历史信息,引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通过诗画神入历史情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气象。同时,通过生“以诗证史”“以画证史”,培养学的史料实证能力。
2.民族治理
问题设计:据地图,找出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唐太宗通过哪些手段治理周边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
民族 治理方法 民族政策特点
东突厥 战争:消灭东突厥 政策开明 恩威并施 手段多样
西突厥 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 册封;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_。
吐蕃 文成公主和亲、唐蕃会盟碑
靺鞨 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封为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强化时空意识,利用表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认识唐王朝周边民族分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关系与盛世之间的联系,和谐交融不仅是盛唐体现,稳定的边疆也是盛唐出现的原因。同时,辽阔的疆域治理问题为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过渡:太宗时期,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尚且能够维持良好的边疆关系,被周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但这样的局面到玄宗时期慢慢发生改变,正如吕思勉谈到:“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弱,就不免有被其入侵的危险。”
议题三:崩裂:动乱与危机
动乱:安史之乱
问题设计:唐朝为何设节度使代替原来都护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节度使分布地区特点,再结合材料分析唐王朝设置节度使原因。
问题设计:阅读杜诗,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材料1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
材料2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杜甫《解闷十二首》
材料3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纷歧,宽猛性所将。 ——杜甫《入衡州》
教师活动:解读杜甫诗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评价安史之乱的影响。
学生活动:唐玄宗年间,为了应对边境少数民族侵袭,尤其是吐蕃和突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北方经济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南迁,进一步促进江南地区开发。更为严重的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呈尾大不掉之势。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发掘有效信息,认识唐朝设置节度使的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以诗证史,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评价安史之乱。
危机:藩镇割据
材料4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久而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
材料5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问题设计:唐安史之乱后,为何唐王朝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
教师活动:从地图上指出河朔型和东南型藩镇的分布区域,启发学生为河朔型何以不上供?唐王朝依赖东南型上供持续百年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观察,教师启发,认识到河朔型藩镇大多为安史之乱后将领割据,东南型上供维持唐王朝百年说明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
设计意图:通过制造一对逻辑冲突:藩镇割据到底是“弱唐”还是“护唐”,全面认识藩镇割据的影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起义:黄巢起义
问题设计: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为何迅速灭亡?
学生活动:唐王朝赖以生存的东南地区财政被起义军切断。
PPT呈现五代十国分裂地图
课堂小结
隋朝与高句丽的军事冲突,隋国祚短促,唐太宗遵循民族平等的政策迎来盛世,玄宗晚年唐王朝与突厥吐蕃矛盾加剧,设置节度使造成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王朝中央政府权力削弱,盛世不再。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团结稳定,一个国家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下表是史籍中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3.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 本课再设计上以“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盛世兴衰”为立意,分为三个议题:前夜:统一与奠基、盛世:繁荣与开放、崩裂:动乱与危机。
设计亮点:
1.注意学术史料的研读,结合吕思勉、陈寅恪先生的相关研究,从“民族关系”角度剖析隋唐帝国盛衰背后的原因。
2.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隋唐疆域地图展示和时间数轴的运用,强化学术时空观念。精选史料阅读,分析大运河开凿原因、安史之乱原因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最后将本课的立意落在“民族团结”,厚植家国情怀。
3.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诗歌和绘画作品中品味盛唐风貌,带领学生神入历史情境,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繁多,注意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内容,精细化教学时间分配。
2.“历史课堂中要有人”,本课设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安禄山等,授课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3.盛世的表现侧重从疆域治理的角度阐述,没有经济繁荣和制度设计的支撑,盛世印象显得单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