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课时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课时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三课,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主要叙述专制集权的强化、经略边疆的措施及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主要叙述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本课例主要涉及明朝,以明朝专制集权为重点,讲明朝沿海、内陆边疆的治理,并附带讲述清朝的建立和清军入关。本课例作为该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重点虽在清朝,但明朝治理边疆的措施为此打下了基础,不同的课应关注的重点不一。故本课的学习有利于整体把握单元线索,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明清时期若干重要的历史变化和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废宰相、设内阁以及宦官专权三个方面,反映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其影响;“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体现了明朝对海疆的经略之变以及面临的挑战,内容包括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及其政策变化,以及沿海形势的变化包括“倭患”与抗倭斗争和西方殖民者的东侵:“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介绍了明朝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经略,伴随女真的崛起以及明朝中后期的黑暗腐败,明清经历王朝更替之变。
课时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已有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包括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擢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相关史实,因此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高中历史更进一步地探究性和专业性,其难度较初中而言无疑更上一层楼,并且教师受课堂时间的局限,安排教学需详略有当,应以素养能力为导向,力图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
3.课时学习重点: 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经略边疆的措施
4.课时学习难点: 理解明朝封建专制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5.开放性学习环境: 5.1人文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固有的编写体例, 不拘一格对知识进行重新的排序列, 并根据学生学, 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这样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比如在“政治制度之变”一目时, 笔者引入了大量的史料,让学生自由探索,在独立钻研史料的过程中来得出结论,而非直接将观点抛给学生。让他们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有一个丰满、亲切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有益于独立创新的思维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允许学生基于充足的史料研读,进而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 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营造开放的人文环境,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5.2虚拟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范围, 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本课中的课后学习拓展:查找并阅读有关永宁寺碑的相关材料,简析永宁寺碑记在研究明朝经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中的史料价值。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历史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他们习惯于这种拓展信息的接触;这也对历史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很好玩,继而产生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和共享的心态。
6.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了解明朝君主集权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废丞相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明朝的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的关系、明朝中后期面临的西方殖民者东侵和戚继光等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保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基本史实。通过教材梳理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明朝内陆边疆的经略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国土主权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4)通过时间轴呈现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重要时间节点和同时期西方重大历史事件,在全球视野下评议明清易代,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7.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太和殿和大三巴牌坊图片
建筑被视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澳门历史城区的大三巴牌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它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专制集权政治在建筑上的体现。1553年,即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租住权。大三巴牌坊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西方殖民者侵略古老中国的历史。从太和殿到大三巴牌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明朝200多年历史的见证。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建筑,能够营造历史课堂浓郁的“历史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太和殿和大三巴牌坊的解读,学生可以对本课重点知识明朝君主专制、经略边疆以及明朝面临的世界形势变化有初印象。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以及史料价值,以图通过本课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习活动名称 解决方案
(1)结合史料共同探讨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在新课导入后,教师首先给出明初的政治制度框架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明初对元朝中书省的承继。从诛胡惟庸案引至朱元璋废丞相这一史实;学生阅读选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的材料,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而后,教师提供更多史料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提出的观点,以及整个此前封建王朝的官制史概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举措的利弊所在。接着,从废相带来的直接后果引至内阁的设立这一知识点上,通过史料分析带领学生归纳明内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此种专制体制下如若皇帝昏庸懒政会有何后果,在这一过程中穿插讲解明宦官专政这一知识点。进而,从诸条政制间一窥明制的内在弱点,启发学生思考这与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时代走向衰落间的联系。
(2)利用史料自主探究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要探讨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之变,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孤立地分析。据《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史书记载,展现郑和下西洋时期朝贡贸易的过程,让学生情景化的了解长期的“厚往薄来”和损己利彼的朝贡贸易带来的财政负担使明政府无力承受。朝野上下反对声起, 他们对朝贡贸易的利弊开始重新审视。自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出洋后, 下西洋的活动就完全停止了。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成为推动航海事业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教师展示南京静海寺,和学生共同探讨“下西洋”政策变化的深远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对外政策的日益封闭与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时代走向衰落间的联系。
(3)利用时间轴和史料阅读自主探究西方殖民者东侵给明朝统治带来的影响 这一环节的材料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时间轴的方式来直观地呈现在这一时段内西方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并通过文字材料交代了中西之间的碰撞。由于这一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中国部分,其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而这一阶段对于西方的近代化进程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此处提供了这样一个概览。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国史的同时了解这一时期的世界史内容,让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教学能够互不脱离,相映成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的横向间的联系。教材P74史料阅读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得出结论: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东侵,明政府由于政治体制的僵化,未能放眼世界,顺应世界潮流,而是尽量减少对外交往,越来越封闭。
(4)通过教材史实的梳理和史料阅读,探究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措施和特点 本处设问思路较为简单,即让学生对整理过的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将较为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对明朝的边疆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本节奴儿干都司的相关内容和下一子目中明清易代的主题有承袭关系,通过对奴尔干都司的物证永宁寺碑的呈现说明明朝领土疆域意识增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结合教师提供的全球史材料,自主性地从全球视野下评议明清易代 带领学生温习初中学习过的相关事实,进而引导学生让他们从高中历史学习的思维高度对已有知识加以应用。教师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清易代的基本史实,并介绍学界对明亡原因的主要观点,保证教学在学术水平上的前沿性。同时启发学生不要忽视世界形势的变化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接着,教师讲述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之死的不同,简析时期轴的重大历史事件,强调这一时期世界大势的变化。借助学思之窗鼓励学生探讨清朝宁完我的奏疏的主张,并留下一个课后思考清朝调整统治政策能否应对封建社会内部和世界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教师在史实和价值观上予以引导。
8.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政治制度之变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二)内阁的设立 (三)宦官专权 二、海疆经略之变 (一)“下西洋”政策之变 (二) 沿海形势的变化 三、内陆边疆经略之变 四、王朝更替之变 (一)明清易代 (二)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9.课时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有关永宁寺碑的相关材料,简析永宁寺碑记在研究明朝经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中的史料价值。
10.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 (1)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构建上,我们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思路上,根据教材内容,以“变化与挑战”立意,分别讲述政治制度之变、海疆经略之变、内陆边疆经略之变、王朝更替之变,以变化为线索、以挑战启迪思维,通过本课呈现效果,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2)本课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引用了适量的一手材料;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到了材料选取的多样性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通过《中国通史》视频片段和展示南京静海寺图片,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和总结升华的效果。 (3)本课备课量极大,如果作为常态课和随堂课,一线老师如何解决史料阅读和史料选取问题。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