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另一个是元朝的统一,从内容上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进行解读。第10课为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含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在内容上承接第9课。第9课介绍了传统中原王朝汉族政权制度建设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而本课是介绍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设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是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在制度上的体现。本课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发展与相关的制度建设,时间线索清晰。 在以前的历史教育中,过于强调汉族中心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主要从中原中原汉人的视角去讲述边疆民族的历史,所以本课通过介绍四个民族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确立的相关制度来认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角度看,要通过本课让学生认识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对本课进行了整合,以辽、金、元疆域的变迁为明线,并通过今天河北行政区的范围在三个政权疆域中的变化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制度的变迁的原因和内容。以“中国观”的发展为暗线,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教材对西夏介绍的比较少,所以将其穿插在其中进行了简单介绍。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相关内容的学习,已对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初中课程中没有介绍它们的政治制度,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高一(3)班学生学习基础好,具备了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课外涉猎广泛,对于历史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误解,易忽视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时间轴与地图填空明确各政权的建立时间和统治区域以及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 结合今天河北行政区域在辽、金、元时期的变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加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理解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等制度实施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认识到辽夏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借鉴汉族政权的管理制度上结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制度,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中原汉族政权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二者的关系,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制度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辽、夏、金、元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二者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表格法、合作讨论、地图和史料研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俄语单词Китай 【提问】屏幕上的这个俄语单词,有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吗? 【答】不知道 【提问】拼音文字的一个优点就是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是也能将这个词拼读出来,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读一读这个词? 学生试读 【展示】这个单词读kitai,如果读慢一点,就是契丹 【过渡】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的国号。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号却在俄语中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含义的单词。那就让我们在今天所学的第10课中去寻求答案吧。 猜测俄语单词的意思,思考为什么用在俄语中的发言为“契丹”。 通过猜测词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为什么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为“契丹”。
一、辽夏金的统治 【展示】单元标题和课标题 【讲述】上节课我们已讲了两宋在制度建设方面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由少数民族所建的辽、夏、金、元在制度建设方面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有何贡献。 【展示】三幅形势图和时间轴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和课前预习,试着在图中空白处填上相应的政权名称,并在下面的时间轴上,写出与时间点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答】在地图上标注出政权名称、并在时间轴上答出对应的历史事件 【讲述】上节课我们讲到辽在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使其疆域越过了长城,进入中原北部地区。据《辽史》记载,它的南端边界是白沟,即今天河北保定的白沟一带,这就使今天河北行政区域的中北部地区已处于辽的疆域之内。长城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其两侧在气候、地形、降水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而使两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多有不同。就拿国家政治中心来说,辽的政治中心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被称为“四时捺钵”,所谓“捺钵”就是行宫的意思。这与中原王朝有固定的政治中心相比,就反映了其在国家管理方面带有浓厚的草原习俗。对辽朝的统治者而言,如何治理已纳入版图的,农耕文明区域就成为当时要解决的问题。 【提问】那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54页的学思之窗。 【答】南北面官制度。 【提问】为什么叫做南北面官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对南北面官制度的介绍。 【讲述】第一个材料中说“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课本上说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提问】第二段材料又是从哪一角度来体现南北面官制度的呢? 【答】服装 【讲述】所以我们看到,南北面官制,不是以民族来进行区分的,而是以地理空间进行区分的。这就体现了差异性。虽有地理空间上的差异,但南北面官都是处于辽政权之下,所以我们说南北面官制度就是在同一政权下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用材料中的话说就是“因俗而治”。 【提问】实行这一制度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看下面的材料。 【展示】从辽朝的历史发展来看,“因俗而治”制度无疑是成功的,既可以使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又避免了划一制度可能带来的碰撞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 ——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提问】下面的两幅壁画是契丹人与汉人在一起劳作和出行的情景,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而这种交往和交融又是如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呢?我们来看辽道宗的这句话。 【展示】(辽)道宗曰:“吾修文物彬彬, 不异中华。” ——(宋)洪皓:《松漠纪闻》,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第22页 【讲述】“不异中华”说明他开始有了身份的意识,而这种身份不是别的,正是对中华的认同。 【提问】在这种观念下,制度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展示】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天下幸甚。 ——[元]脱脱:《辽史》卷81《列传第十一·萧孝忠》,北京:中华书局,1974 【讲述】 一国二枢密指的是南北面官,风俗所以不同,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但我们看后面这一句,若并为一,天下幸甚。 【提问】这里的“并为一”指的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呢? 【答】说明制度也开始有了融合的趋势。 【讲述】可惜历史没有给辽朝这个机会。在1125年,辽就被金所灭;两年后,也就是1127年金灭北宋,随后迁都燕京。辽进入中原只占据了北部的农耕区,现在金已深入中原腹地,我们看今天的河北行政区已经完全处于金的疆域之下了。 【提问】它在制度建设上是否依然会是南北面官制度呢?我们来看材料。 【答】对南北面官制度进行了吸收与扬弃。 【提问】 它是对南北面官制度进行了吸收与扬弃?材料哪里体现吸收?哪里又体现了扬弃呢? 【答】吸收了辽朝的南面官制度,扬弃了辽朝的北面官制度,用本民族独有的猛安谋克制度替代。 【提问】材料中提到猛安谋克制度,那是什么呢?我们来看《金史》中是怎样对它描述的。【展示】《金史》材料和金代官制简表 【答】军事单位+社会组织+基层制度 【提问】我们将其放大来看,观察与猛安谋克平行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哪些? 答:州、县、乡 【讲述】为了加强女真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他们将原居住地的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并保留了其原有的组织形态,形成了一种女真人与汉人错居的格局。如果说南北面官制使制度在空间上分离,那猛安谋克与汉人错居就算是一种制度在空间上的合一吧。 【提问】我们把目光移向这个表的上方,看看金代官制中的中央官制,有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名称呢? 【答】尚书省、枢密院 【讲述】尚书省是唐朝的中央机构,枢密院是宋朝的中央机构。说明金沿袭了唐宋的制度。如果说刚才错居算是一种空间上的合一,那这个就算是在体系上的统一吧,所以说,猛安谋克制度不仅是在同一政权的范围内,而且使中原王朝的制度与带有本民族特色的制度处在了同一体系下。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定之治”,金世宗也被称为“小尧舜”。尧舜本是中原政权所推崇的圣君贤主,而现在用尧舜来形容一位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这是不是又体现了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呢? 【提问】我们看看金人的中国观还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答】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 【讲述】这种并称“中国”的观念,就是对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一个诠释。虽然与辽金并立的西夏教材介绍的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官职两套称谓中体会出其对中国的认同。 【过渡】正是在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以及上节课所学的二府三司制度的推动下,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都在自己所控制的疆域内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了解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2.补全地图政权名称,写出时间轴上对应的历史事件,掌握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 3.观察辽朝疆域的范围,与今天河北行政区域对比,在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其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原因。 4.看视频并通过材料分析南北面官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5.阅读学者的评价,并从图中提取其表现的民族交往的信息。 6.分析辽道宗观念的变化,并体会在这一观念下其制度的变化。 7.观察金朝疆域的变化,通过材料分析制度的变化。 8.分析材料,从中学习猛安谋克制度。通过观察金代官制简表中猛安谋克的位置和中央官制的名称,得出其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9.分析材料,得出“中国”观的发展,感受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特点。 通过对本单元目录的展示,一是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所回顾,二是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便更好的把握本课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单元的整体理解。 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建构本课知识的大背景。 3.借助今天河北行政区域范围,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异,理解南北面官制度实施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4.以学生们喜欢的视频形式,帮助他们理解南北面官制度。通过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5.通过学者的评价,了解南北面官制度实行的效果和意义。以考古壁画说明当时民族之间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6.通过分析辽道宗的话,感受其对“中华”的认同,为下面制度的融合做铺垫,初步感知制度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 7.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8.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得出猛安谋克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并从中体会制度的变迁。 9.进一步体会制度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并理解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阶段特征。
二、元朝的统一 【展示】:元朝形势图(1330年) 【讲述】元于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改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灭亡北宋,完成统一,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请同学们注意今天河北省行政区域在其疆域中的位置。 【提问】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答】驿道、驿站、急递铺、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巡检司。 【提问】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如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呢?我们以行省制度为例来进行分析。 材料一 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也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这样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使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加紧密。 ——周竞红《“因俗而治”型政区:中国历史上 “一体”与“多元”的空间互动》 材料二 尽管其名称、官职设置与前代行台省、行省十分相近,似乎是汉地官制,但就实质内容而言,元朝的行省主要是按照大蒙古国官职模式建立的。 ——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读李治安 <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 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 并入湖广行省"分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呈以北制南之势。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宋濂:《元史》卷58《志第十·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小组讨论】请任选两则材料,解释“元朝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这一观点。 【答】材料一,行省合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于一身,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更加紧密,而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材料二,外蒙内汉的特征,使其在制度融合方面做的更加深入,便于使汉族等其他民族接受蒙古人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而采用汉式名称也有利于蒙古人接受汉文化,从而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材料三,犬牙交错的行省制降低了地方政权凭借自然条件割据的可能,加强了对各地的管理,形成以北制南之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从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感,同时直接管辖边疆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使元对边疆的控制更加的稳定,巩固了元朝辽阔的疆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讲述】总而言之,元朝在制度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从而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 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回族前身的回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虽然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以元朝的制度建设使更多的区域纳入中国版图,更多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中国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讲述】正是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契丹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以kitai才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含义的单词的,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不仅在俄语中用“契丹”来指代中国,在亚洲北部的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是用“契丹”来指代中国的。 1.研读图像史料,观察今天河北行政区域在元朝疆域中的位置,并结合课本概括出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小组合作讨论 3.分析材料,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中国观”的发展。 4.通过材料,理解“契丹”为什么在俄语中代表中国 1.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课本的重视,材料引领,培养其阅读和概括基础知识要点的能力。 2.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表达及合作能力。让学生调动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模仿本课前面的分析方法展开分析。 3.体会“中国观”的发展,理解元朝“统一”不仅是表现在疆域上,还有政治制度及民族关系等方面。 4.与本课的导入相呼应,为学生解开课前的疑问,并理解本课的内容。
课堂小结和升华 以板书的形式小结本课知识框架图 理解制度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贡献,并理解我们今天“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升华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 金 元 南 猛 行 北 安 省 面 谋 制 官 克 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