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宋人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本单元的任务是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本课内容的课表要求应是“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所以本节课教学处理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了解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本课即以两宋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为主。
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政治上分裂与战争很多,而经济与文化方面则十分繁荣,不能脱离背景割裂地看经济。另外,教材中关于经济和社会的小知识点较多,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学段,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加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古代史知识基础,思维活跃、集体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分析,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了解史实的出现与特定时空背景之间的联系(时空观念)。
3.通过展示、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史料实证)。
4.通过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新变化的描述,培养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历史解释)。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商业繁荣
2.难点:社会的变化
七、教学方法:
五人小组合作探究。
八、教学设备、工具准备:
1.教学媒体:触控一体机(可由数字投影仪替代)、计算机、电子书包或数字课桌等。
2.学习资源:Powerpoint课件,课程相关读物、档案、资料等Word文档。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字谜:
2.课程结构:
(二)课程内容:
一、香药为何物?
1.定义:
香药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气味芳香的香物质,是古时对进口的香料和药物的统称。主要有乳香、龙涎香、安息香、檀香、金颜香、丁香、木香等的原料、成品、半成品。
2.功能:
“凡用五钱,病立愈”。 ——《医说》引(宋)《夷坚志》
“燎沉香,可消溽暑”。 ——《苏幕遮·燎沉香》
“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各以执色,如花瓶、花烛、香毯、纱罗,前往女家,迎取新人”。 ——《梦粱录·嫁娶》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
——《梦溪笔谈》
“香气霭若云雾,蒙蒙满坐几不相睹,而无烟火之烈。既归,衣冠芳馥,数日不歇”。 ——《鸡肋编》
“以鸡子清调匀,洗面毕傅之,旬日后,色如红玉。”
——《闺阁事宜》
教师总结:医用、消暑、婚假、礼仪、熏香、化妆,用途广泛。
二、香药从何来?(历史解释、图文转换)
材料一:
乳香原是橄榄科的小乔木,茎皮渗出的树脂制成“乳香”,主要产于红海沿岸,是唐宋进口香药中的主要品种,后为中国传统医学所吸收,可与他药混合为外用敷膏。
安息香,产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一带,主要含有肉桂酸、苯甲酸及酯类和苏合香素等成分,中医用来开窍行血,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等,也是今天调制香精的定香剂。
沉香,亦称“奇南香”、“伽南香”,属于瑞香科植物,产自印度。中医学上将其棕黑色树脂质的根部或树干加工后入药,功能纳气、温肾,主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腹痛等症。
龙涎香是一种动物性香药,形状像结石,是一种黄色、灰色乃至黑色的蜡状物,加热成液体,即成一种香气持久,极为名贵的天然香料。主要产于印度洋沿岸,但印尼苏门答腊西北海岸也偶有发现。
檀香,又名白檀、旃檀,原产于印度、非洲等地。我国唐宋以来进口的檀香主要来自印度。树干和根部经蒸馏可制成檀香油。檀香可刨片入药、入浴或点燃驱邪。
——《我国古代大量进口的香料,真的只是“奢侈品”吗?》
材料二:
宋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原羚角、硇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
——《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
材料三:
调味品同样从东方向欧洲大量流动。这些香料主要抵达三个集散中心: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然后从那里运往意大利诸城邦,运往德国、法国、弗兰德和不列颠……从这一时期的一份阿拉伯税收协议看,从埃及港口运出的各种香料、纺织品和奢侈品,数额巨大。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四: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习任务一:依据上述材料,结合历史图册P34-35的信息,绘制香药贸易路线图,并分析香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1)学生生成: (2)规范生成:
①香药数量大,种类多; →商业繁荣(时代特征)
②贸易范围广; →商业繁荣(时代特征)
③路径多样,主要以海路为主; →汉陆上,唐宋海上(时代特征)
④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类贸易; →抑商松动(时代特征)
⑤双向贸易; →民族交融、文明交流(单元主题)
⑥和平交往。 →经济发展特质(升华)
(3)深化:①刻板印象:背海立国,偏安一隅。三冗两积,对外不力。
②转换印象:面海立国,贸易发达。(内)民族交融,(外)文明往来。
三、香药何人用?(原因类方法训练)
学习任务二: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图册信息,解释宋代香药平民化的历史原因?
(1)方法指引:参照2018年全国Ⅱ卷41题,“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规范生成:1.必要性:香药用途广泛。
2.可能性:
①宋代人口增长,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②政府抑商政策松动,海上贸易繁荣;
③造船业蓬勃发展;
④平民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生活水平提高;
⑤平民与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四、香药有何影响?(影响类方法训练)
学习任务三:依据材料结合教材信息,分析香药的使用有何历史影响?
(1)方法指引:(拆补法)参照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1题“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规范生成:
1.(香药业)促进宋代香药业发展,对中药影响深远;
2.(经济)商品市场活跃和发展;
3.(生活)丰富了宋代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5.(周边)加深了宋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文明融会贯通。
(三)升华:
9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内藤湖南教授曾提出了著名的“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论断。崖山一战南宋士大夫陆秀夫背负幼主一跃入海,中华文明到此中断。
但我们发现中华文明中断了吗?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宋代在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华文明传播到国内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交流圈。
今天,我们以史为鉴,重走海陆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发现文明的对话和交往超越了冲突与对抗。只有各国和平共处,将自身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化交流,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
(四)作业内容:
1.我为教材选材料:
选取《清明上河图》的哪一个片段当做材料来论证本课的内容更加合适,请说明你的理由。
2.透过现象看本质:
依据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撰写小论文,回答史料中“宋其三变”的“变”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