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情分析】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有考查趋势的增加。近些年的中国近代史考察以社会现实、现象为命题,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解释的功能。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空坐标】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天国之梦
(一)寻求天国之因
通过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出现的背景
1.背景:
(1)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2)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概念阐释 拜上帝教
中国清代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二)寻求天国之路
1.过程:
2.革命纲领:
阶段 纲领 内容 结果
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都未能实施
后期 《资政新篇》 提岀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易错陷阱】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重点在于打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而《资政新篇》的重点在于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前者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后者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三)寻求天国之果
1.失败原因:
(1)(根本)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补遗】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第二篇章:中兴之路
主题: ——美国近代外交官眼中的洋务运动
探究一:为什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统治者会有中国已出现近代化的错觉呢?
方向: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内容等考虑
(1)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筹划近代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探究二: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依然是一个中世纪的国家呢?
方向: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问题、失败原因
评价:
(1)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以图解史】图示法认识洋务企业的性质:
【知识拓展】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向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方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6.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第三篇章:外患之忧
1.边疆危机:
(1)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2)表现: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蓄谋侵略中国;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割地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学生主体参与:多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改变了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3、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警醒。维新与革命这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力量。
4、推动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5、向西方学习内容的改变: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仅仅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从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政治运动。
【知识补遗】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1)列强侵华特征: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2)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4)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1)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2)结果: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瓜分活动:
(1)扩大资本输出,强迫清政府借款。(2)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3)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探究三:你如何看待李鸿章?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国”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得到其他列强的响应,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方式的转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的地区相互勾结和争夺。
易错警示 租借地和租界
(1)租界是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辟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向清政府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
(2)租界的面积较小,且租界不包括水域。租借地的面积较大,多数包括水域。
(3)行使租界行政管理权的,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则多是由租借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
(4)司法方面,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华人在界内犯罪则按中国的司法制度来审判。在租借地内,中国居民或其他外国人都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
【课后延伸】
请各位同学课后阅读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并思考以下问题。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