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进故事
1.熟悉故事,激趣揭题。
(1)出示图片观察一幅画,从而导出司马光小时候机智救人的故事——《司马光》。(板书课题)边写课题边讲解“司”这个生字,并讲解“司”字的笔画以及书写注意事项。
(2)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2.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3.师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告诉这是个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由交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好停顿,明确人物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难读的字。
出示PPT:
难读的字为: 没(mò) 迸(bènɡ) 得(dé)
读准后鼻音: 登(dēng)瓮(wèng)迸(bènɡ)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出示PPT,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出示以停顿线标记好的课文。学生画好停顿,跟读。
(节奏感可以给我们快感、美感)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指生读,教师随机正音。
4.学生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明确文中人物。
(1)教师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是司马光?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确“光”就是指“司马光”。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板贴:看注释)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涉及哪些人?画出来。(“群儿”“一儿”“儿”)
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明确“一儿”和“儿”所指为同一人。
“群儿”含司马光在内。
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要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
(3)合作朗读课文(人物—事件):男女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左右排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多种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为理解句意作铺垫。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引导学生说出句子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②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
“庭”:庭院
提问:谁能给“戏”组组词?(生:游戲、嬉戏)
教师小结:
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相近,组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板贴:组词)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孩子们正玩得开心,这时发生了什么?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些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预设:跌——跌倒 没——淹没
过渡:你们瞧,这样读文言文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
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瓮吗?
预设:“瓮”就是“缸”
借机出示课件
让观察图片,结合注释,了解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这里是指“水瓮”。也就是“瓮”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
”③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一个孩子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被水淹没了。
(3)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指生读,齐读。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1)理解“众皆弃去”。
①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大部分孩子都是怎么做的?
预设:大部分孩子都跑走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众皆弃去”
提问:“众”“皆”“弃”什么意思?
“众”:众人。
“众”包括司马光吗?
预设:不包括。“众”不包括司马光和掉到瓮里的小孩
② 你还知道带有“皆”“弃”字的词语吗?
预设:皆大欢喜、人人皆知;放弃、舍弃。
师:想象其他小孩当时是什么表情和反应?
生:有的吓哭了,有的哭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2)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教师过渡:众皆弃去,这个时候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什么意思?
生: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②师提问:他是怎么砸的?引导学生边说边做模仿做出高高地举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瓮的动作,从而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生:“持”“击”表现了危机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师随机板书:冷静和机智
师: 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由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再对比其他孩子的表现,联系自身经验体会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3)理解“水迸,儿得活”。
①过渡:故事的结局如何?指生说。
“水迸,儿得活”
②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借助注释理解“迸”的意思。
“迸”意思是涌出(板贴:看插图)
预设:水瓮破了,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4)朗读指导,读好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多种形式练读:指生读,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注释、结合课文插图、难字组词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借助注释讲故事。
(1)接下来,我们借助注释讲一讲这则故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一位来讲一讲。
【设计意图】走近古文,发展语言。
4.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四、总结。
1.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司马光是个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
看注释、插图
难字组词
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为学生将來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五、课外延伸。
师:是呀,救人之危,是中华之美德。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
出示课件: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
文言文是古文之经典,希望我们以后:读经典古文品中华文化
六、作业:
1.请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其他能反映儿童机智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