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表达魅力。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实践阅读方法。
3.体会司马光的智勇聪慧,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触摸文言趣味
1.从故事说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司马光》。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请问你最早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知道的?
(1)知道这个故事的途径有很多。历史书上读到的、听外婆讲的、动画片里看到的等等。
(2)进入今天的课堂之前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请举手。还没学,你们就已经都知道了。由此也说明,这个故事怎么样?
(3)不过今天课文里的这个故事和你之前听的、看的都不太一样,这样的文章还需要用我们平常的话来翻译。这样的文章有一个称呼——文言文。
(4)从这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文言文了。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还会学到很多文言文。
2.聊聊这个名字。我想问问,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司马光,复姓司马,名光。)
(1)“司马”是一个复姓,你们还知道用复姓的其他名人吗?
(2)你们知道的已经不少啦!比如——(出示诸葛亮、欧阳修、上官尚光。)
(3)这四个名字中最不熟悉的是谁?——
上官尚光。不熟悉上官尚光很正常,比起另外三位,他真不出名。不过学习完今天的课文之后,我们一定会对他也印象深刻。
二、初读,领略文言滋味
1.自由朗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赶紧拿起书来读一读。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来读。因为是文言文,又很短,所以请大家至少读五遍,建议大家语速放慢一些,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吧。(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指名朗读。
(1)聚焦难读字。比较难读的“登瓮(wèng)”“没(mò)水中”“水迸(bèng)”都读得比较准确。“没”是个多音字,你怎么确定这里是读mò呢?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朗读文言文的时候,理解意思也能帮助我们读得更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2)关注个别生。师:请班长帮我推荐一位你认为读这篇文言文还有困难的同学。(走到该生旁)读错了也很正常,我们都会帮你。语速放慢,开始!
3.范读跟读。看来咱们班同学读这篇文言文已经没有问题了,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遍先跟老师读,然后再跟刚才为大家朗读的三位同学读。听明白了吗?看看我们是不是有默契,把文章读得字字清晰、句句响亮。(出示竖排版的课文图片)再读,课文变成了古书上的样子。
4.学习文言文首先是读。读得字正腔圆、正确流利,读得字字清晰、句句響亮。
三、再读,习得阅读方法
1.自读自悟。现在我问一问,《司马光》这篇短短30字的文言文,你读懂了吗?请大家再读课文,这一遍请你默读,一句一句往下读,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句。温馨提示:边读可以边圈圈画画,小小地批注一笔,这些都是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抓紧时间。(生默读,师巡视。)
2.抽生解读,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读懂一句也不嫌你少。
(1)组词。“戏”的意思是嬉戏、玩耍,相机点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碰到不理解的字,可以根据句子意思给它组个词,比如“戏”就是“嬉戏”。
(2)借助注释。“庭”的意思是“庭院”,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课文下边有注释,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仅这一句,我们就学会了阅读文言文的两种方法。
(3)借助插图。“一儿登瓮”的“瓮”从插图就可以看出来很大也很高,小朋友肯定是从旁边的石头爬上去的。看来读懂文言文还可以借助插图。
(4)联想。小孩一不小心跌进瓮中,淹没在水里。解释这一句的时候自己加上了“一不小心”。文言文理解的时候就需要加上自己的联想,把句子意思说得更合乎情理。
(5)联系生活。“众皆弃去”中的“弃”“去”意思不同。有的吓得逃走了,有的跑去找大人、喊救命。你看,读懂文言文我们还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看来你们是真读懂了。不仅读懂了,而且还学会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比如(指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组词、联想、联系生活。现在请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同桌哪里说得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地方请及时提醒,马上改正。
四、三读,体味表达特点
1.称呼丰富。同学们,课文到底说了哪些人?请你再次默读课文,圈一圈。(学生圈画“群儿、一儿、众、光、儿”)找出来一起读一读。
(1)这些都是对人的称呼。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哪两个称呼意思差不多?(群儿、众。)请你想一想课文中的“群儿”和“众”到底哪个称呼里的人更多?多几个?说说你的理由。
(2)“儿”“一儿”都是谁?“光”是谁?从这些称呼上你会发现文言文语言的一个特点。比如称司马光为 “光”就是直接用名字作称呼。当然你也可以他的姓来作称呼,比如——司马。甚至可以直接称呼他——儿,或者一儿。由此你发现文言文对一个人的称呼很丰富。
(3)以后你读到其他文言文,不仅会发现一个人的姓可以作称呼,一个人的名也可以作称呼,甚至一个人的字、号、官职都可以用来作称呼。这是你读文言文时特别要注意的。
2.语言简洁。课文除了说到这些人,还说到了这些人发生的那些事。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画一画故事里的这些人发生了哪些事,前因后果都找出来。(生默读,在课文中画出。师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是事情的起因。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是事情的经过。
水迸,儿得活——这是事情的结果。
(1)师生对读,感受文言文表达魅力。现在老师来读这些人的称呼,你们来读那些事。看看我们有没有默契。
(2)如果把这件事都用我们的话说明白,就
像你们以前读到的司马光的故事一样,大概有这么长。(出示《司马光》译文,略。)
(3)文言文30个字,现代白话文大概需要150个字左右,由此你发现文言文语言的又一个特点——语言比较简洁。
3.人物鲜明。尽管寥寥30个字,但却意思清楚,故事完整。主要表现的就是司马光这个人物。
(1)現在课文读了不少于20遍了,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你试着这样来说一说。(出示)先自言自语一番,把话说通顺、说完整。
光真乃__________,只因他__________(课文中句子)。
(勇敢、沉着、冷静、聪明、智勇双全、机智勇敢、见义勇为、有义气。)
(2)众皆弃去而光独留,真可谓见义勇为也。我还想问一问大家,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见义勇为,他不假思索地砸了那个瓮,是不是太莽撞了?有些小孩跑出去叫大人,是想让大人来干什么?——把小孩拉上来、捞出来。
(3)这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人掉进水里,马上把他拉上来让他离开那个水。但是司马光的想法不这样,他知道自己个子不高没办法把同伴拉上来,于是就砸缸,让水离开人,所以你不得不赞叹一声!
光真乃__________,只因他__________(课文中句子)。
(想法特别、反向思考、超越一般、特别聪慧。)
(4)这个司马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哦!(出示司马光简介,略。)
五、背诵,丰富文言语感
1.邮票里的故事。司马光的故事流传千古,流传的方式非常丰富。老师也找到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方式。(出示画有司马光砸缸故事的邮票图片,略。)
2.给邮票配文字。一张一张往下看,如果要你给这三张邮票配上文字,你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说说看。老师现在按照你们的意见,把课文放到里边,请大家再读。(出示画有司马光砸缸故事的邮票图片并配文)
3.看邮票熟读成诵。
4. 学文言文意味无穷。课文学完了,回到课堂一开始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哦。上官尚光是什么人呢?猜一猜。提示一下,跟今天学的课文有关。(那个掉进瓮里被司马光救了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