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弃”等5个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借助组词、注释、看插图等学习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组词、注释、看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看动画片引入,激趣揭题
刚才的动画片里讲的是谁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有关司马光的文章。师生同写课题。
2.认识“司”字,学习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齐读课题。
(2)学习复姓
a指名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b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你看,这些都是复姓,中国古代保留下的复姓一共有81个。
司马 司徒 上官 东方 公孙 长孙 欧阳 西门 诸葛 ……
c讲解“司马”一词,引导生了解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重要的军事官职。
3.初识文言文
(1)出示课文内容。你们预习了课文,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平常学的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预设:有带圈的数字、短小、难读……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齐读“文言文”。
(2)认识文言文的正文和注释(课件标注)
这就是文言文的正文,这就是注释。平常的课文有没有注释,注释有什么作用?正文中带圈的数字对应的字在注释里就能找到它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現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抽生教读生字,相机正音。预设:登瓮、足跌、击瓮、水迸
3.抽生读课文,字音准确,句子通顺。相机师范读,教读。
4.齐读。
5.读出停顿。
三、品读感悟,了解大意
1.学习起因
(1)哪句是这个故事的起因?“群儿戏于庭……没水中。”
(2)学习“群儿戏于庭”
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
正当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时,意外发生了?(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学生自由交流句意。
②认识瓮
什么是瓮?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师板书:看注释)出示“瓮”图片。口小肚大,又很深,水又多,进去容易,出来难。你们知道有个成语叫“瓮中捉鳖”吗?就是鳖进去容易,出来难,就能轻松捉住了。
③看图猜一猜:“登”是什么意思?爬。我们发现登就是爬的什么词?(近义词)我们又发现了一种理解方法叫((板书:换词法)。
④小结: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换成现代文中常见的词语来理解。这叫“换词法”。
⑤试一试:用“扩词法”或者“换词法”理解词语
预设:跌——跌倒 没——淹没 足——脚
(4)指导朗读
①小孩子掉进瓮里情况多危急啊!你能读出危急的感觉吗?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朗读指导:a还不够危急。b这个瓮可是口小肚大装满了水啊再不着急一点小孩儿就要被淹死了,读得再急点……)
②刚才还玩得高兴呢,现在却扑通一声掉进去了,多惊险啦!读出这种变化。
“群儿戏于庭……没水中”
小结板书:(故事的起因就是)一儿 登 跌
2.学习经过结果
(1)故事的经过结果又是哪儿呢?抽生读句子,用上学到的方法,同桌交流,说一说故事的经过、结果。
(2)汇报交流。
(3)理解众皆弃去,指导朗读,
那群小孩儿有怎样的表现?
a重点指导“皆”、“弃”
b个别指名朗读:众皆弃去
c老师采访:你为什么跑了?你为何弃他而去?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指导朗读
(5)了解“之”的意思用法(略)
学习结果
齐读:众皆弃去……得活
齐读全文,感知儿的不同意思
你发现还有哪些人物?你发现这篇文言文都是怎么停顿的?
3.说故事大意
抽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大意。同桌练习说。
4.评价司马光,补充介绍
对照群儿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群儿和光相比,谁让你佩服?佩服他什么?指名说。聪明机智的司马光长大后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四、指导背诵,文言文现代文对比
1.去掉标点,竖列排列朗读。感知古时文言文无标点特点。
2.看图和板书,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儿得活)。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3.课文了学完了,现在谁能说说它和平时学过的课文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出示现代文《司马光》,让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这篇课文字数比较少,内容简短,概括能力强。全文只有短短的30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五、课后作业,丰富知识积累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小古文一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