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内容传神,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围绕“击瓮救友”这一核心事件,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司马光“持石击瓮”的生动场景。课文通过危急时刻“众皆弃去”和司马光临危不乱这两种行为的对比,表现了司马光富有爱心、沉着冷静、机智聪明的美好品质。统编教材把文言文的学习提前至三年级,无疑是一种导向。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打下语言文字基础,逐步获得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学习本课既要兼顾古文特征,又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由于本文是单元系统教学中的一环,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重点,使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的方法了解课文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尝试背诵。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谈自己了解的名人,引出司马光。(板书:司马光)了解“司马”是复姓。(复姓还有诸葛、夏侯、东方等)
2.引导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3.出示司马光资料: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此书被人称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
4.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文字记载,引入《宋史·司马光传》。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司马光并不陌生,对他砸缸救友的事也是耳熟能详。此处引导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进行第一层次的故事讲述。此时,学生往往没有“文字感”,仅是基于自身经验进行分享。为此,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文字记载——《宋史·司马光传》,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词。
出示课文及阅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同学。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①朗读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请学生读)
重点讲解多音字“没”,学写两个生字“庭”“登”,注意书写笔顺。
②朗读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请学生读)
学写生字“众”,强调三个“人”字的写法。
③学生尝试朗读整篇课文。
④去掉课文拼音,请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2.了解古文,读通课文。
(1)了解古文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吗,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谈谈你们阅读后的感受。(短小、特别难懂、不好理解)
师:是啊,古时候的人写文章跟我们不同,他们用的书面语言叫“文言”,所以写的文章就叫作“文言文”,我们现在也把这种文章叫作“古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古文)
(2)教师示范朗读。
师:那古文的读法跟我们现在读课文是不是一样呢?老师来读一读,你们仔细听,好吗?(教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跟你们一样吗?你们听出了什么?(停顿)小耳朵真灵,古人读文言文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文章的意思进行停顿。想不想学一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这则小古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学习朗读。
①出示课文作为朗读停顿的参考,引导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②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同桌互读、开小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
③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学习古文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读”是他们走近古文的主要途径。本环节第一层次的课文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原生态的语感即可,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通过教师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于古文朗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古文的特点,感受古文的节奏之美和音韵之美。)
板块三:理解文意,关注注释
1.合作学习。
师:课文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你们是否读懂了?它写的是什么?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意思,然后说说你的理解或疑问,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和讨论。
2.反馈交流。
(1)师:哪个地方你读懂了?把你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不强求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讲得符合大意就可以)
(2)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如:你是怎么读懂他们是在院子里玩耍的?(庭:庭院)(板书:注释)
小结:利用“注释”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是学好古文的一种有效办法。
(3)了解“缸”“瓮”的区别。
出示缸、瓮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敞口的为缸,收口的为瓮)
3.试讲故事。
师:如果现在请你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行不行?那就请你把它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学生试讲,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理解古文的大意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感受人物美好品质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既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也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及的年段特点,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既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逐字逐词细抠,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初步懂得利用注释理解古文的方法。请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这个故事,达到了本次教学设计中讲故事的第二层次。此时学生复述故事处在“翻译白话”字面解读的水平,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巩固。)
板块四:借助图片,试背古文
1.师:刚才我们是用白话来讲述这个故事的,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试着用文言来讲这个故事。
(1)出示图文,学生试讲。
(2)隐去文字,激趣再讲。
(3)图文皆去,尝试背诵。
2.师:刚才几位同学真的非常了不起,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中,并且用上文言文把故事讲了出来。老师相信还有许多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记不起的时候可以看语文书!
(设计意图:此处借助图文复述故事,是一种有梯度的背诵活动。把语言转化为图式,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便把文字牢牢地记住了,原本枯燥的背诵变得自然且顺理成章。)
板块五: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与文言文相遇,它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又有了怎样的收获呢?(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
师:今天回家后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可以用文言,也可以用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家长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这样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第三次讲述故事。学生已在课堂学习中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有了自身个性化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