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2.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C.惊异于/薄壁那边
D.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5.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 无非辟土植谷 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 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以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大众化的特点,使之成为后世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的先驱。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10.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1.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诵幸未绝
——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陈说:“像北平。”吴说:“像西湖。”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
(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这首诗也使得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他是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无名安市隐 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吴宓命名为“听风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闲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他说,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在美丽的昆明度过的,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矫揉造作。老百姓非常淳朴,没有都市的浮华。他吟诵的是自然主义的诗:
树特别绿,水特别蓝。
林荫道上还没有华贵而色彩不调和的衣衫,扭动,
所以,一切都完美,纯真。
包起蓝头巾早起的妇人,走来汲水。
在水边,弯着腰洗脸的,兵士们,
嘻嘻笑着,把草鞋都弄湿了。
我第一次看见,翠湖这么美。
赵宝煦记得,在昆明泡茶馆,没有钱,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昆明人质朴中有一种雅,很令西南联大的师生喜爱。如,吃米线不加辣椒,就说“免红”。邓稼先多年后跟妻子回忆昆明,对每天中午五华山“鸣炮报时”,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昆明非常古朴。
当年担任鸣炮报时工作的,也是勤工俭学的西南联大学生。
来自清有《近怀示圣陶》一诗:“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弦诵幸未绝,竖懦犹仰俯。”
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时生活很困苦。这首诗整个的苦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就在诗里,朱自清点出了“弦诵未绝”口号。
朱自清之子朱乔生告诉我们,当年日军打来的时候,很多人自问:“我们能做什么?”朱自清提出:我们应该保持“弦诵不绝”。与陈寅恪的“南渡”一样,“弦诵”成为支撑“战时大学”的“骨骼性”理念。
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文典“跑警报”的逸事。刘文典曾拍拍肚子说:“我跑警报,是因为我这里有国学。”他认为“国学”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刘文典为人狂傲,常贬低别人,但他这话里透露出一种对待人生价值的严格标准。
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
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据闻一多之女回忆,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亲会将家人领到草地上,教小儿女们背诵《春江花月夜》。这体现了他的理想:“诗化生活”“诗化家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讲“这是中国诗歌中最美的诗”。通过闻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诉离妇游子之思,与抗战时期人们的情感有交集;还具有一些的美术元素和很多文化符号,甚合闻一多这位美术出身的教授的审美情趣。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诗人,却在国难深重时拍案而起。
闻一多最喜欢屈原的两句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这显示了他对时光的珍惜之心。所以他关在屋子里做学问,被人称作“何妨一下楼”主人。
王国维说,首先是人的境界风骨,其次才来论定诗。
这种“人、史、诗”统一的风格,在西南联大时期得以体现,纯净透明。
12.文中“沉重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13.从内容上看,文中提到吴宓的对联、赵宝煦与邓稼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14.简析文章结尾画横线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5.标题“弦诵幸未绝”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A
6.A 7.C 8.D
9.B 10.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11.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12.(1)对于自身责任与担当的思考,从“种子”“脱离母体”可看出。(2)对于理想的热切追求与不懈努力,从“嫩芽”“挣扎着生长”“太阳”可感知。(3)对于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担忧,从“母体”“四周的泥土”“黑暗”中可知晓。 13.(1)表现出昆明质朴而雅的民风,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2)表明他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自得其乐且能发现美的人生态度。(3)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可读性与趣味性。 14.(1)独句成段,表达简洁有力。(2)点明题旨,也表达了作者对西南联大学人的景仰与追怀。 15.“弦诵”不仅指吟诵诗句,更指继承孔子教化弟子的传统;“幸”有“幸亏”“幸运”之意。此句浅层意思是说明联大学人们喜欢吟诵这些发自他们内心、记录历史的诗句;深入一点来说,也体现了学人们为了战后重建而努力教书育人的人生态度,给国家和民族以希望;更深层次来说,是表明联大学人身上自由独立的人性光辉得以传承,不会磨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