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上承前一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本课内容由四个子目构成,主要涉及两汉的重要史实,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第一子目主要叙述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初建,为恢复社会稳定采取的“无为而治”和汉承秦制,却有所损益。第二子目主要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即在秦朝基础上,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进一步加强,本子目应是教学时的重点内容。第三子目主要叙述了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之前短暂建立的新朝和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光武中兴”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期间出现的社会矛盾依然不断激化,戚宦专权,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则列举了两汉时期的重要史学著作和在文学、医药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两汉文化的灿烂。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体量大,内容多,教学时需要有所侧重和取舍。前三个子目内容之间有相连的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梳理和关联,在第二子目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秦制看汉制,第四子目主要以了解中华灿烂文明为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史实,通过本单元第3课的学习,对“大一统”国家这一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本课内容繁多且时间跨度大,学生对两汉时期的几代君王采取的改革措施的认识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关注到措施之间内在的联系,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认知。同时,学生才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仍较薄弱,对历史的了解停留在一定的故事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史料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的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时间轴,知道西汉、新朝和东汉的时间阶段;通过史料研读,理解西汉建立初期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的社会背景,认识“文景之治”主要内容以及“光武中兴”主要内容,秉持“史论结合”原则合理解释历史现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填写表格,归纳整理汉武帝时期采取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并能够准确复述重要制度;通过文字、图片和相关史料,分析汉武帝改革的历史原因,理解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多方面举措的意义;通过对比西汉和秦朝在统治措施上的异同,认识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通过史料研读,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展示两汉时期政治制度的逻辑关系图,理清相关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演变规律,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图片,知道两汉创造的璀璨文明成就,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之情,涵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光武中兴,两汉的文化成就
难点:两汉政治制度的演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图示法、史料研习法
课时安排
本课内容较多,分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汉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呢?
学生观看思考,发言,讨论,教师总结,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鲜活的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同时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汉时期时间轴,请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复述两汉时期的具体时间点
学生观看并复述两汉时期的具体时间点。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说明西汉、新朝和东汉的时间段,明确各个政权的存在时间,并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加深对两汉时期整体时空的记忆,构建学生对两汉时期的时空观。
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和图片,请同学观看,并提出问题:西汉初期的社会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西汉初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主要是因为秦朝的暴政和战争的破坏。
教师总结归纳完西汉初年社会境况后,再次提出问题:面对西汉初年社会出现的问题,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为什么会采取这一政策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西汉初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无为而治”,主要因为:一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二是汉初黄老思想的影响
文景之治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请学生观看,并运用讲述法和讲解法对史料进行解释。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再次深入认识“文景之治”这一历史现象。
3.汉朝削藩
教师讲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并展示相关史料。
材料四: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教师请学生阅读史料,提出问题:“不听天子诏”会对西汉统治造成怎样的结果?那西汉统治者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和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诸侯王违法僭越,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并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西汉统治者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削夺部分有罪诸侯王的封地,划归中央管辖,结果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掀起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但是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即被平定。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史料和图片,进行史料研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学习西汉初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吸取秦亡经验,立足当下国情,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借鉴作用,树立科学的历史唯物史观。
继往开来——建功立业
汉武功业
教师展示表格,对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分别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表格的基础上,教师将分别对政治上的“推恩令”,经济上的“盐铁官营”,思想上的“尊崇儒术”和军事上的“开疆拓土”展开详细的讲述。
(1)政治大一统——“推恩令”
在表格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何为“推恩令”?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材料五: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教师由西汉初期的“削藩”措施,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措施。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和示意图,搭配讲述法和问答法,对“推恩令”概念和作用进行解释。
教师展示相关表格,并解释政治上采取的其他措施。
(2)经济大一统——盐铁官营
材料六: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 dì ,戴上脚镣)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淮书》
(西汉煮盐使用的“牢盆”)
教师展示史料,请学生观看,提出问题:材料中讲到的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拓展延伸,解释盐铁官营的内容以及讲述其产生的作用。
教师展示经济措施表格,并解释经济上实行的其他措施,对历史名词“均输平淮”进行讲解。
(3)思想大一统——尊崇儒术
材料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请学生观看,提出问题:为什么董仲舒要“尊崇儒术”?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史料,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西汉初期推行“无为而治”,有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各家思想不同程度活跃起来,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教师展示表格,并对“尊崇儒术”的影响进行讲述:“大一统”思想日渐深入人心,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疆域大一统——开疆拓土
材料八:
(卫青墓)(霍去病墓)
教师展示文字和图片,请同学观看,讲解北击匈奴主要内容和丝绸之路途径的主要地区。
教师展示表格,对在军事与边疆治理上的措施影响进行讲述: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开辟丝绸之路等措施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构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教师展示表格和示意图,学生观看,并对比秦和西汉的统一措施和疆域图。
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发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西汉在秦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在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上都吸取前朝经验和立足国情推行了更加完善和深入民心的政策,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过渡)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但是王莽的统治,不仅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体制,反而使原有的政治体制秩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结果酿成了赤眉、绿林军农民大起义。在社会上下一致反对的浪潮中,新莽王朝归于覆灭。
光武中兴
材料八: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九:称贤君者,或首汉文帝,或推唐太宗。恭俭恤民,则汉文帝为胜;开物成务,则唐太宗为优。能兼之者其唯光武帝乎?
——(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汉光武帝论》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史料,请同学观看,并提出问题:后世为何推崇光武帝?
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发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有用的措施,所以在东汉时期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培养合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表格归纳整理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戚宦专权——两汉衰亡
外戚专权
材料十: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东汉)班固《汉书·鲍宣传》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请同学观看,并提出问题: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发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西汉末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十一:公园前49年,汉宣帝死,元帝刘奭继位。元帝改变了汉家“王霸道杂用”的大政方针,片面帝推崇儒家,削弱了国家权力,汉家政权趋向衰落。元帝的政策,为成帝、哀帝、平帝相继承袭,以致政权落入外家之手,而出现了王莽篡汉的局面。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请同学观看,并提出问题:西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掌权,王莽篡汉的局面?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发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一是因为中外朝制度为外戚掌权提供了条件;二是因为西汉后期,社会境况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百姓对当权者的不满,为外戚上台提供了温床;三是因为西汉后期,片面推崇儒家,削弱了国家权力,汉家政权趋向衰落。
宦官专权
材料十二:
教师展示图表,请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统计表中告诉我们东汉中后期怎样的历史信息?
学生思考,发言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从表格中可以得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问:幼主继位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出现?
学生思考,发言,讨论,之后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
回答完毕后,教师展示相关逻辑关系图,运用讲述法对逻辑关系图进行解释,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皇帝年少不能亲政,所以由太后掌握政权,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随着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握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与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士人相互对抗,他们因触犯宦官利益,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重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述:东汉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激烈进行,大批农民失掉土地,沦为农奴或流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观看。
材料十三:(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绘制逻辑关系图,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戚和官宦掌握政权的过程和缘由,从而对两汉时期出现戚宦专权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和史料实证,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
煌煌汉风——灿烂文化
(司马迁) (蔡伦)
《江南》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师讲述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汉文化?
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请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期间,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汉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唯物史观看问题,最后教师总结:两汉在政治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在经济上,经济繁荣发展;在思想上,统一思想;在民族交往上,开疆拓土中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所以,正是因为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从而促进汉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填写表格,学生整理归纳两汉时期在各领域的文化成就,从而对两汉的灿烂文化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史料,同时配合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养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请学生回去阅读两汉时期相关的历史读物,下次课堂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较好地贯彻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时间轴和地图的利用加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并运用较多的史料对两汉时期的统治措施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调动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课在如何精选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的目标,如何更有效设置综合性探究主题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