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西欧封建社会
1.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 )
A.不利于社会发展 B.经济上相互制约
C.形成了严格等级 D.体现出契约关系
2.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3.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 )
A.与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
B.宣示王权合法性以加强王权
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
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
4.恩格斯说:“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材料可以反映中世纪欧洲( )
A.与古典文明失去关联
B.基督教具有广泛影响
C.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
D.难以孕育出近代文明
5.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
A.封建王权在欧洲不断加强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知识点三 拜占庭与俄罗斯
6.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时推出新的土地管理政策——特辖制,整个俄罗斯土地分为“国家领地”和“皇室特辖领地”两种。他组建的特辖管理队,专门从事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不少贵族、士族和平民死于他们之手。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清除反对沙皇的人
B.维护社会的安定
C.对国家军事化管理
D.加强沙皇的统治
7.下图中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A.两个国家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B.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C.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D.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选考高分练进阶训练第二层
8.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C.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
D.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
9.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A.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10.公元751年,教皇给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举行涂油礼和加冕仪式助其篡位。事后,丕平把征服得来的意大利部分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事件说明中古西欧( )
A.封建制度并不完善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C.王权教会相互依存
D.王权教权长期并立
11.“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2.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
①城市取得自治 ②大学开始兴办
③封建王权加强 ④神权逐步衰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4.假如你是生活在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外,还可以耕耘一片自己的草地和牧场
C.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 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可知封君和封臣各自具有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具有契约关系,故选D项;封君与封臣属于封建生产关系,较之前的奴隶主与奴隶是一大进步,排除A项;封臣只是对封君具有纳税义务,但封君对封臣不具有经济义务,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封君与封臣,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可知,庄园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B项;庄园中领主作为庄园的主人,居住条件要好一些,但是农民和农奴作为被剥削者,居住条件一般不好,排除A项;据材料“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可知,农民或农奴没有固定的为庄园主干活的时间,故集体劳动的说法错误,且集体劳动是奴隶社会时期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农奴和农民,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是“中世纪晚期”,其主要内容是欧洲诸多君主国的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可以看出诸多统治者希望借助艺术来宣扬其王权的合法性,从而加强王权的统治地位,故选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内容是西欧各君主国统治者单方面的意图,并没有涉及“教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的“建造宫殿、树立雕像”主要在于借助艺术来宣示其合法性,与“新兴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西欧各君主国统治者所建造的“宫殿”、树立的“雕像”,对后世人而言属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政治、法学成为神学分支,教会教条成为政治信条,圣经词句成为法庭的审判依据,说明中古欧洲基督教在政治、法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说明基督教具有广泛影响,故选B项;古典文明是指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而材料强调中世纪中神学的影响,二者主体不一,排除A项;中古西欧神权和教权相结合又相互斗争,但材料仅体现了基督教在中古西欧的影响,故二者主体不一,排除C项;近代文明就是在中世纪的束缚中孕育出来的,文艺复兴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腐败和特权,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势力和教会束缚,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可知12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兴起了大翻译运动,故选B项;欧洲翻译阿拉伯文献与王权强化无关,排除A项;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势力大大衰落,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把反对沙皇的人消灭了,实质是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故选D项;“专门从事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不少贵族、士族和平民死于他们之手”意在说明其直接效果就是清除反对沙皇的人,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暗杀行动”这种社会恐怖活动不会导致社会安定,反而会引起动荡,排除B项;“组建的特辖管理队,专门从事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说明他采取的是一种见不得人的方法,而不是管理全国的方法,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两幅国徽图案中可以发现,整个图案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是一个双头鹰,俄国只是在其上面添加了细微的改变,可见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继承关系,故选A项;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和被继承关系,排除B项;俄国的国徽上的骑士是勇士圣乔治,象征着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做斗争的精神,而不是骑兵,排除C项。“完全相同”表述绝对化,排除D选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从题干中查理大帝的活动可以看出,查理大帝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结合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欧洲王权需要教权的支持,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摆脱教权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王权与教权的相互维护,不是斗争,排除B项;中世纪时的教会与世俗王权是有斗争的,二者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看领主从司法活动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的统治工具,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除了庄园法以外,教会法也是当时法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材料中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成为国家立法基础,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稳定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通过庄园法庭封建领主获得大量利益,这使得封建领主势力壮大,不能促进君主制的发展,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教皇给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举行涂油礼和加冕仪式助其篡位”,可知欧洲王权的合法性需要依赖教会的承认,“丕平把征服得来的意大利部分土地送给教皇”可知教会权威的树立也需要得到王权的支持,说明中世纪欧洲的教权与王权相互依存,故选C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教会与王权的关系,与封建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丕平把征服得来的意大利部分土地送给教皇”说明教会举足轻重地位的确立也是建立在王权支持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结合所学,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故选D项;材料中的被征服者君士坦丁堡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是被征服者,排除B项;7世纪中期,阿拉伯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1258年灭亡,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的进步,据所学中世纪先进之处在于城市取得自治,故①正确;据所学,中世纪先进之处在于大学开始兴办,故②正确;据所学,中世纪先进之处在于封建王权加强,故③正确;据所学,中世纪欧洲的神权没有衰落,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由于意大利北部贸易的发展,商业纠纷和诉讼时有发生,需要较多的法律援助,故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发展迅速,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统治者的支持”“自治和管理权”,排除B、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中世纪庄园经济形态下,农奴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庄园里的农奴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外还可以在共用地放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盐和铁庄园不能自己生产,C项错误,符合题意;在欧洲中世纪庄园经济形态下,领主或者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以维护庄园的秩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
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
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
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
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
(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
(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解析:(1)分析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环境等方面着手,首先分析政治:“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表明中国当时在政治上形成了统一的局面,且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在三省六部制的推动下中央集权的制度趋向成熟;但“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表明当时西欧社会处于动荡分裂的局面,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建立了大量的蛮族王国,社会秩序混乱,封建王国互相争斗且等级森严;经济上:隋唐时期中国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西欧“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以庄园经济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带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商业发展困难;思想文化上:“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释道相互影响,但宗教始终是为世俗政权服务,但西欧“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教权高于世俗王权;在外部环境方面:中国“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表明对外交流频繁,但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则表明与世界的联系较少;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进程是持续性的,但是西欧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的断裂。(2)首先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容受到各个方面的具体影响,中国自秦汉时期就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从奴隶社会迈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并且这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被后世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对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为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同时还促使了人口后期的迁移,使得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得到了有力的发展,隋唐时期社会开放,繁荣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升,因此对外开放的规模较前朝更大,也是隋唐时期综合国力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力的强盛催生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增加了中国的影响力和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尤其是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新都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使得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出现了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再分析西欧:罗马由最初的城邦,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到最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罗马帝国,但是快速的扩张没有匹配合理有效的制度和体系,加上封建等级制度长期压榨、剥削底层人民,出现了奴隶制危机,导致了中世纪欧洲政治出现了分裂局面,西欧经济以庄园经济为基础,庄园是封建主的私有财产,庄园内部的农民和农奴长期被压迫,基督教产生后在罗马帝国被确立为国教后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的局面,导致整体难以发展。(3)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发展进步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管是科举制还是三省六部制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完善,隋唐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怀柔政策则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系列的措施为后面的朝代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长期发展,是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