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遂叫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2.对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B.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没有十分严格的字数、句数的限制。
C.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以针砭时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和元稹在文学史上并称“元白”。他虚构了“琵琶女”这一形象来书胸中块垒,以表达自己遭迁谪的不满之意。
D.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由于字数、音节、平仄所限,古典诗词中语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下列诗句没有语序颠倒现象的一项是( )
A.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B.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C.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5.下列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载笑载言载:动词词头,无义
B.以我贿迁贿:财物
C.女也不爽爽:直爽、爽快
D.静言思之言:助词,无实义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人的灵性,从游子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迷离之景。
C.“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刘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8.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三、材料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财富在不断丰富,中国正在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同学们对现阶段是否应该“节俭”持有不同见解。
请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用于本校学生大会上发言的驳论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10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句子默写
13.根据上下文填空默写。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 。
(2)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陈王昔时宴平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 。
(4) ,尘满面, 。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人月圆
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②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①〔吴激〕字彦高。原为宋臣,靖康末,使金被留,累官翰林待制。一日,他与友人会宴,偶遇沦为歌妓的原北宋宫姬,遂触景伤情,写下此词。②〔髻〕女性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挽在头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头两句用杜牧的《泊秦淮》的诗意,以南朝指北宋,叙说今遇故宋皇家女子犹唱旧时歌曲,令人感慨系之。
B.“旧时王谢”三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借“王谢燕”的形象,意指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市井歌姬,对比强烈。
C.结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意境,想到自己羁身北国,以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自况,抒发故国的深悲。
D.这首词多处化用唐人诗句,浑然天成,如自其口出,空灵蕴藉,唱叹有情,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显婉约风韵。
15.“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① ,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② 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③ 。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______。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______,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______,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______。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
B.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
C.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
D.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B.再加上在新装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C
7.B
8.D
9.A 10.B 11.D
12.例文:
生活富裕了,还要节俭了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畅谈心声,交流思想。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关于“节俭”的问题。
一提节俭,有些同学就不屑一顾了:现在都21世纪了,都进入“小康水平”了,还提什么节俭?也不怕人家笑话!
的确,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爷爷奶奶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我们早已不必担心挨冻受饿乃至四处流浪了。可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同学们是否也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
可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就不该提倡节俭了吗?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响亮地做出回答:提倡节俭,拒绝奢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未极度丰富,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浪费也同样被看作是可耻的行为。在餐馆里,他们常常将没吃完的饭菜带回家;他们的孩子也很少乱用零花钱,而且这些钱大多是孩子们自己靠劳动挣来的;著名的柯达公司的胶卷盒是用再生纸造的;而财大气粗的东芝公司的信封竟然是用旧信封翻过来再使用的……我们的祖国刚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满足于现状,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的教训亦是数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的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乱,是盛唐趋衰。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就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那么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产又能经得住多长时间的折腾呢?况且我们的先辈也曾告诫道:“治国之道,节用为先。灭国之祸,起于奢侈。历朝兴废,无有出于此道之度限尔!”所以,为了国家的繁荣,我们应该节俭。
我们说的节俭其实还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一种社会文明。节俭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这可太耸人听闻了。但这决不耸人听闻,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就能源而言,地下储藏的煤、石油只供人类数百年;森林资源呢?人类无节制的采伐已给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沙漠化加剧、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水灾频繁……所以,节俭不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节俭的背后更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同学们,你还觉得说节俭是笑话吗?还觉得奢侈浪费理所应当吗?其实,节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最实在的话题。现今社会,节俭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在提倡节俭。各种家电商品,包括轿车都打上了 “节能” 的口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标语四处可见,“节约型社会”更成为人们的追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节俭不是一句口号、一种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节俭,不是奢侈的行为,同时,它也不是守财奴的吝啬,而是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资源和财物,做到 “当省则省,当用则用”。即使是将来国强了,家富了,节俭朴素的优良传统也仍然不能丢!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13.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斗酒十千恣欢谑 径须沽取对君酌 纵使相逢应不识 鬓如霜
14.C 15.用白描的手法描写眼前的歌姬,写她肌肤晶莹洁白,发髻乌黑光溜,还是北宋时宫中的式样。这两句描写的不仅是歌姬的美丽,而是由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故国的回忆和怀念:词人以此引出想起前人白居易的悲叹,委婉地抒发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16.①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②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
③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
17.A 18.D 19.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