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国家发生危难时,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从军报国、救亡图存。
②一些家长有着“神童”情结,认为孩子掌握越多逻辑性、记忆性的知识就越成功,但是揠苗助长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从诞生之日起,该私塾便提倡因材施教,任何有志于学的社会下层百姓和民间士子,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④在浩如烟海的网店中,你要找到心仪的商品真的很难,因为每一个卖家都把自己的商品吹嘘得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
⑤犯罪事实败露之后,这个犯罪嫌疑人正要将证据塞入自己的口中,值班警察小李眼疾手快,立刻冲上去阻止了这一行为。
⑥房展会上,开发商费尽心思推销叫卖,而购房者似乎并不买账,只在一边作壁上观,问价格的多,现场下单的为数不多。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尽管这样,我们采访过的经理们一般来说都认同,公司给予消费者 的机会更好些,无论这些话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②科威特的议会经选举产生,议会成员能够 ,媒体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使得科威特数十年来享有相对的自由。
③最近,在县委宣传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大家敞开胸怀, ,讲实话,讲真话,消除了过去的一些误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A.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B.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越来越多的________女性开始认为掌握“金钱游戏”规则和追求时尚生活同样重要。
②随着高考日益________,各学校纷纷把备考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心态调整上,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试,树立高考必胜的信念。
③旧法当废,新法如何?我们期待新拆迁条例能走得更远,希望其能在________公民私人财产权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约束权力的努力。
A.独力 临近 保证 B.独力 邻近 保障
C.独立 邻近 保证 D.独立 临近 保障
4.下列各种语境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C.请柬:小儿新婚之喜,为答谢您的厚爱,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携眷光临。
D.书信: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岩》中的江姐,不惧敌人的严刑拷打,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我们的军队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
③虽然工作已经造成很大损失,但只要我们防微杜渐,及时补救,还是能顺利完成的。
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VR、AR……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都是致力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优化。
⑤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讲究文从字顺,如果佶屈聱牙,没人看得懂,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⑥狂风挟裹着大雨,像瓢泼一样肆意倾倒在他的头上和身上,就在这风雨如晦的中午,他到了一座小火车站。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演讲词,完成问题。
为人民服务①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②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注]①本文是毛泽东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讲演。②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6.文章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7.从使用的场合看,本文应为悼词,它与一般悼词有什么不同?
8.本文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的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B.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C.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连用几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
D.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提出希望。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并不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所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
B.如果艺术工作者没有将自己转变为掌控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家,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质变或会成真。
C.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影片或视频游戏中的高科技炫目镜头,正在某种程度上夺取艺术展示给我们的才华和勇气。
D.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博弈影响现代社会心理,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这场博弈或可达到合作双赢的理想状态。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B.不管你的生存环境如何,学会种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C.不管是种地还是干别的事,“我”不喜欢让别人帮忙。
D.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只能自己努力,没有精力帮助别人。
13.下列对文段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联想 B.象征 C.衬托 D.对比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B.作者把自己藏匿在一个虚拟的农夫形象的背后,用农民式的劳作叙写人生的春天。
C.作者认为人生的“春季”会面临许多困难。
D.作者认为人应在春天规划未来,播种下谦卑的希望。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B
6.文章用判断句,从大到小的意义来讲,逐层深入,最后亮出观点,把注意力吸引到演讲上来。 7.悼词一般赞颂死者事迹,表达哀思;而本文虽有对死者赞颂,却更提倡一种精神与工作态度,提出一种主张与要求。 8.从表面看,全文由五个并列的段落组成,似乎它们之间并无直按的联系,其实不然。第一段是全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其余四段围绕这一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革命战士应有的“生死观”(第二段)、“工作观”(第三、四段)及“群众观”(末尾段),使全文紧密融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即怎样“为人民服务”问题。
9.C 10.C 11.A
12.A 13.B 1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