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入一孝文帝像 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导入二北朝少数民族内迁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北 方
少数民族汉 族文 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 族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耕耙图扬场图魏晋墓葬的壁画和砖画反映出当时汉族和入迁少数民族间杂居、交流情景放猎蒸馍、烙饼牧马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葬壁画 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
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
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
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往频繁,一派东方大国强国的风貌。历史告诉我们: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寻源: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三鹿纹金牌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 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典型饰物。你知道吗?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
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鲜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jiān)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shí)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bì)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399年,称帝,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现了三国以来第三次北方大统一。 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北魏的统治地区曾深入到晋、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北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孝 文 帝:孝文帝改革背景鲜卑族的兴起: 四世纪后期.建立北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3个方面措施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2、迁都洛阳
3、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xiáo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北魏·元羽墓志原因影响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孝文帝迁都想一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鲜卑姓改为汉姓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背景改革措施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①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
⑥采用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439鲜卑洛阳汉语鲜卑语汉族汉族汉族贵族汉族汉族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北方民族大融合汉服俑胡服俑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北魏帝王出御图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北魏石刻画像 在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服装和生活习性都已经汉化,此北魏石刻画像反映了民族融合后的情况。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武帝拓跋焘439年平定凉州,将此乐舞艺人带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收运用,后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这件扁圆形壶的两面,模印出同样的胡人乐舞图像,人物形象均为典型的胡人。乐舞就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北凉·乐伎[jì]与百戏壁画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影响。北魏·太平六年砚北魏书法始平公造像记
北朝·北魏朱义章北魏书法元珍墓志
北朝·北魏(514年)游牧民族农耕民族 农业生产 定居 畜牧业“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文化教育汉议一议: 北魏孝文帝能在民族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主要
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各族人民
长期接触民族融
合趋势北魏政
府改革迁都
洛阳改革
措施促进民
族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化过程;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三大方面。孝文帝改革后,更多的少数民族改变游牧生活方式,从事农耕,成为农业定居居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主体,鲜卑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时尚潮流。知识梳理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改 革 背 景改 革 措 施改革作用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1)原因: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
(2)改革的内容有: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了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②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服;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学说汉话、同汉族通婚、推行汉族的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3)影响: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1.北魏孝文帝是( )。
A.匈奴族人 B.羌族人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CC史海拾贝《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