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运用历史地图,描述秦灭六国的过程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等措施,说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
3.运用相关史料,并结合时代特征,论述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4.多角度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总结其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
教法学法
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学生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先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后在思想上“独尊儒术”,在制度上“霸王道杂之”,一个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初步统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授新课】
一、秦的统一
1.灭六国、秦统一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说出秦灭六国的过程并分析这一过程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回答。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的特点是远交近攻、从西往东。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出秦朝建立后开疆拓土的大致区域,并说出秦朝疆域四至。对比两幅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秦的统一。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整理出秦征服南越和击退北方匈奴的措施,并在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说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即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南到南海,北至长城。思考并认识到秦统一是从灭六国到 开疆拓土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是征战的过程,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秦朝疆域辽阔,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等。
(设计意图:将秦统一这一恢宏的历史过程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从空间上更直观地把握秦统一的动态过程,对历史有基本的时空把握;圈出开疆拓土区域和疆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概念。)
2.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并分析材料,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总结秦统一全国的原因。
材料一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子强国篇》
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进行总结概括。
可能性: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吏治清明;网罗天下英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兵强,秦王励精图治;远交近攻的策略等。必要性:分裂阻碍经济文化发展,人民渴望统一等。
(设计意图:将秦统一的原因放在秦统一全国后面分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用史料、驾驭史料,进而全面深入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补充经济联系密切的资料,主要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与影响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相应史料,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定疆土;立制度;修律令;徙贵族
A.皇帝制度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概括。秦朝实行皇帝制度,其基本特征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B.中央:三公九卿制
教师活动: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多媒体展示《三公九卿制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以皇权为中心;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C.地方:郡县制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回答。汲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郡县制权力体系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郡县制下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学生活动:发现示意图背后的权力关系,分析得出中央任命郡守和县令,郡县无独立行政权、财政权、军权。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和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学生活动:对比周朝的分封宗法制,认识到秦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管理的特点是管理力度大、国家治理能力强,具体通过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分工明确的官僚队伍以及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的政权机构实现。
D.修律令
教师活动:展示秦朝的一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秦朝的律令。
案例1: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
案例2: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
案例3:妻悍,夫殴笞之,决其耳,若折支肢指、胅体,问夫何论?当耐。
案例4: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E.徙贵族
教师活动:PPT展示关中地理位置。学生思考为何要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关中、巴蜀等地?
(2)经济上:修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车同轨)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分析意义。
(3)思想文化上:书同文;行同伦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分析意义。
(设计意图:明晰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有利于学生把握制度的本质,真正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中央集权制三个权力体系示意图,让抽象的制度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4.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教材,分析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学生活动:调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疆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问题并概括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国家发展的辽阔疆域基础;彻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中国政治发展两千余年;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发展与延续离不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离不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作出的伟大贡献。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秦朝的暴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出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活动:总结回答。大兴土木、严刑酷法、焚书坑儒等。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以秦朝大兴土木为例,分析这一系列暴政的影响。
材料 秦帝国的人口,估计在4000万左右,仅何房宫、骊山陵、长城、南越两疆的人力动员,数量已在900万,连累家属,已经超过4000万,几乎牵动帝国的全部人口。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大兴土木使百姓不堪重负;严刑峻法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焚书坑儒使中国文化遭受摧残。这一系列暴政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暴发。
(设计意图:通过秦朝暴政的归纳,提升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的能力;结合图片和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和作用。)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页《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和《楚汉战争示意图》,梳理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示意图和教材了解起义的基本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吴广、陈胜先后被杀。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后,刘邦进占咸阳,秦朝灭亡。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
教师活动:课本上说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沉重赋税、严苛刑罚、繁重徭役,按此逻辑,秦朝故土关中地区,应该是反抗最强烈的地区,但是,陈吴刘项都是楚人。从秦末农民起义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出身和身份出发,还能发现与秦朝灭亡相关的哪些因素?
PPT展示:陈胜:楚国农民 项羽:楚国贵族 刘邦:楚国人,秦朝官吏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原楚国人在灭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背后反映了秦朝徭役沉重、严刑酷法,六国旧贵族崛起,秦朝地方官僚对抗等一系列统治问题。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两则材料对于秦朝灭亡的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析“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的观点。
材料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兵,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认识到两则材料在秦朝施行暴政、统治缺乏弹性、失德导致统治者失去民心民信、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秦朝灭亡上观点一致,而对于郡县制是否导致秦朝灭亡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教师活动:秦朝的速亡是合力的结果,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不能将秦朝的灭亡简单归结为暴政导致。
(设计意图:从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几个关键历史人物的身份角度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帮助学生拓宽认识问题的视野;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两则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辨别史料,树立史料实证的态度。)
【课堂小结】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最终失去民心。新成立的朝代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能否实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