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21: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使人听此凋朱颜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猿猱欲度愁攀援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四海:四海与文中的宇内、八荒都是指整个天下的意思。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的小路。阡陌,泛指田间小路,文中借指陈胜为农民出身。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积贮疏
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B.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C.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D.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8.文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请结合全文,谈谈积贮对国家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C.追亡逐北 北:北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10.贾谊在《过秦论》选文中写到“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古时南北朝向为纵,合从(纵)是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强国而采取的合作策略,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合纵国?
11.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12.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语言表达
13.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类文章不尚空谈而注重实际,尤反对宣扬性命之说与佛老之说。他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
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激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四、微写作
14.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疑问或进行辩驳。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D 7.(1)这两种大祸患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们。
(2)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而招不来呢? 8.①粮食充足、财力充裕,进攻就能攻取,防守就能巩固,作战就能胜,并能使敌人归降;②百姓归向农业,就能安居乐业。
9.C 10.从北往南排列的合纵国家分别是燕、赵、魏、韩、楚。 11.(1)①非战不善: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②弊在赂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②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不矛盾。六国情形各异,因两文的立意角度不同,所选史料的角度也不同。《过秦论》选文意在突出秦国的强大,因此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从而反衬秦国更加强大;而《六国论》意在强调六国赂秦的危害,因此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是想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 12.①《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②《过秦论》语言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而《六国论》语言朴实冷峻,老辣雄健,寓情于理,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13.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有感而发。
14.范文
国家兴亡,攻守有道
《过秦论》将秦王朝的失败归结为“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将庄宗的死归结为“宠信伶官”,归结为庄宗个人的“逸豫”。我以为二者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除了贾谊的分析,事实上秦朝被推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山东六国民智未泯,尚具有质疑和反抗精神。而秦处于偏僻的关中地区,自古少与四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且吕不韦执政前秦国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变法的种种愚民政策,一百多年来秦人已经习惯于不合理的统治,逆来顺受成了习惯,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为适用于秦人的政策法度也可以推广到天下,结果秦朝为天下所颠覆。在愚民的过程中,秦朝统治者也在自愚,因为把民众当成了没有思想、任劳任怨的牲口后,统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机感,于是开始不思进取、不讲情理、不容谏言,逐渐丧失了本就极少的治国能力,这样的君主不可理喻,被武力推翻是迟早的事。再来看庄宗,在实现他父亲的“遗愿”时,思路清晰,不遗余力,奋勇当先,威风八面。一旦外无强敌,便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所谓爱好当中了。以至心中无政,甚而不讲规则,恣意妄为。他的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究其二者,正如古人所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打江山,会打仗就行;而坐江山,就非得讲究方式方法不可。“守成不易”,但有法可循。“仁政”也好,“法治”也罢,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是以“自己”为本,以“统治者”为本,更不是以“独夫”为本。今天,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这是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不变色的不老秘籍和制胜法宝。这是我们今天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应该看到的和想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