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两汉的兴衰历程后,引导学生总结其中历史经验,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适配关系等唯物主义观点,能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2、在对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等史料进行分析基础上学习教材知识,使学生掌握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基本观点与能力,锻炼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过程,增加学生对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认同感;联系社会现实,增加学生对我国现阶段为保障民生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各项举措、两汉衰亡原因
难点:两汉的社会矛盾、汉武帝政治经济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01从建立到稳定——高祖建国、文景之治 02从稳定到强盛——汉武一统 03从强盛到衰落——王莽篡汉 04从衰落到中兴——光武中兴 05从中兴到动荡——党锢黄巾 三、课堂小结 探究一:两汉衰亡原因 探究二:灿烂的两汉文化 教师展示考古新发现“汉文帝霸陵”与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这两座著名汉代陵墓图片进行对比: 向学生提出问问题:为何汉朝“废帝”的墓葬中金银遍地,而“千古明君”汉文帝的墓葬中却都是些瓦器陶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思考答案,以此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教师通过两汉的兴衰过程提出“兴衰中巩固,曲折中发展”的教学立意,将教材的四个子目进行重构,前三个子目整合为两汉的五个发展阶段,最后一个子目“两汉文化”作为探究内容。 高祖建国:教师通过史料进行情境创设,讲授汉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内容。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诸侯王表序》”→秦亡教训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社会现实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材料中得出汉初“郡国并行”“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文景之治:教师讲授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措施。汉文帝侧重照应导入内容,以汉文帝“薄葬”主张解释导入问题。汉景帝侧重于“削藩”举措,介绍“七国之乱”。 以汉武帝纪录片片段引入,以总-分方式教授新课。总起介绍汉武帝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边疆四个方面。 在分别详细各领域措施时,多利用史料、地图、插画、示意图等方式进行讲解,如:推恩令示意图、中外朝制度示意图、十三州刺史分布图、西汉地图等。 教师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介绍西汉后期社会危机,利用史料引出王莽篡汉史实。 材料:“易代和复古是西汉末年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最终实现这两个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外戚王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教师介绍王莽建立新朝、进行改制,提出问题:“王莽改制”是否挽救了西汉社会危机? 学生思考得出答案: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新朝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教师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景:光武帝推崇的“柔道”是如何实现的?引导学生学习“光武中兴”的措施。 材料: “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将东汉后期的危机分为“在朝”、“在野”两个层次,以“党锢之乱”与“黄巾起义”两个典型事件作为“外戚宦官轮流专政”与“豪强地主壮大”两个社会问题的代表,以点带面进行讲授东汉后期衰落的社会矛盾。 对应课标要求:“认识两汉衰亡原因”,进行总结性探究,将两汉衰亡原因对比得出“政治黑暗”“民生不安”这两个共同性、根本性的问题,联系社会现实,介绍我党治理腐败、保障民生的努力。 教材最后一子目“两汉的文化”作为拓展性探究问题,对教材进行详略分配、整合重构。利用史料照片简要介绍两汉史学、文学与科技成就三个方面的灿烂成就。 此导入方式利用了2021年末的重大考古发现,结合时政,十分新颖。通过将其与此前的“海昏侯墓”做对比,既容易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又可为“文景之治”板块的学习埋下伏笔,加深学生对于“文景之治”产生原因的理解。 通过整合重组教材内容,加强教材知识的历史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与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利用多样化的史料进行情境创设,可以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汉初统治中留下的隐患”,一方面完善学生对汉初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实现承上启下的过渡。 利用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优质的历史题材视频既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补充教材知识。 历史网络插画有着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插画、漫画等素材,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且考虑到学生学情为高一学生,此类方法对于培养期历史学科兴趣尤为有效。 利用示意图、图表、地图等图像资源可以将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地表述,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同时,历史课堂中的历史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历史学者著述进行课堂内容的自然过渡,增加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光武中兴措施领域多样,内容较为复杂,考虑到课堂时间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利用表格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既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又方便学生记忆整理。 东汉社会矛盾较为复杂,在教学中属于难点内容。将其提炼概括为“在朝”“在野”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使用点面结合的讲授方式,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课标中重点提出了对于两汉衰亡原因的认识问题,在学习完整课内容后,对此问题进行专门回顾总结,深化学生认识。并且联系当今实际,鉴古知今,发挥历史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党爱国情感。 本课内容庞杂,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文化内容在整课中相对独立,且内容较简单,故将其作为为探究课题,利用古代辉煌灿烂文化成就的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