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社会大转型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新兴因素逐步取代旧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革时期,本文主要通过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来体现该时期政治、民族、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其伟大创新以及划时代意义。学习这一课,有助于我们构筑宏观视野,了解变革的意义,从而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弘扬的改革精神。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特征层面来说,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对于系统、理论性的历史教学可能还不太适应,这提醒我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尽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而不是全程只灌输理论,缺乏趣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从学生对于课程理解层面上来说,学生对于本文在初中时已有所涉猎,不过是分散学习,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性的深度理解,而高中新教材已将内容极度压缩,这要求我在讲解过程中有所取舍,形成层次分明的思维框架、线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具有对本课的框架,又有对细节知识的深度认识。 (3)从我校学生历史素养层面分析,学生基础中等,部分史实已经遗忘,因此讲解过程中也要以基础为本,课程设计方面尽量有趣,让学生多多参与,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它们与该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观察与分析历史教科书配套地图册与相关材料,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及影响,学会论从史出,提高有效解读材料与历史探究能力。 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史实,认识诸侯纷争促进华夏民族认同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以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中的后人对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评价切入:“后人称赞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问:为什么齐桓公能称霸?其他五霸又是哪几位?该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窥变局:烽火时代的大交融 师:首先我们来窥探这一时期的变局: 通过这段材料及其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诸侯敢于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了,甚至还称王了。 师:那有哪些诸侯先后称霸呢?请大家在图片上标记出来。 师:所以我们总结春秋时期的特点: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排位战) 接下来展示战国时期的相关史料: 师:我们来看红色字体圈圈,发现诸侯与卿大夫间、卿大夫彼此之间的盟誓活动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盟誓时会商量些什么呢? 生:盟誓可能在商量权力交换吧?卿大夫与诸侯盟誓增多可能体现卿大夫胆子大了,敢于挑战诸侯了。 师:再联系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卿大夫挑战诸侯的表现,那我们可以总结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上下失序;宗法分封制瓦解。 请大家在左边的地图中标注出战国七雄的大致位置。 生:个别同学起立并指出位置。 师:我们通过初中史实知道最后秦国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因此战国时期是生死战。 结合初中所学,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思考春秋五霸有哪些 解读材料 标记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 标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新颖的方式,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学会论从史出,提高有效解读材料与历史探究能力。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地图的对比,找出不同。 第一组: 生: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2.增加了长城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 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了 师:这能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诸侯国数量减少反映诸侯国之间战争增多,可能在征伐中会有更多的交流吧。 师:交流过程中华夏文化被周边民族认可,认为自己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也就是形成华夏一体、同源共祖的观念,华夏文明空间得到拓展。 师:在烽火时代,要能生存下来,就必须窥探变局时找到应对变局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看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变局的。 二、应变局:应势而为的大变革 日就月将——农工商业的大放异彩: 师:从史料和图片我们可以看出与夏商西周相比,农业上有什么进步? 生:那时候是石器锄耕,现在是铁犁牛耕,表明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很好,顺着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还可以推导:开发自然能力增强,人们就不需要抱团取暖,也就是会从集体经营走向个体经营;且人们可能不愿耕种不属于自己的“公田”,而是争相开垦荒地并占为己有了。 参与比较地图差异 大胆比较、猜想 学会论从史出,提高有效解读材料与历史探究能力。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让学生理解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
师:我们简短总结这一变化为:铁犁牛耕出现,生产率提高,推动土地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形成。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这一时期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人的智慧: 师生:总结手工业的成就:熠熠青铜,光耀四方;手工业更加细密。 师生:总结商业的成就: 私商大发展;商品流通大交换;形成中心城市。 课堂活动:请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变法有机串联起来。(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师: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频繁,促使各国进行变革,接下来我们进入应变局的第二个表现: 师: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商鞅的经典语录,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其变法的内容。大家先自己阅读教材P11,并思考其每一条变法内容对应的影响。 我们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大组负责一条内容的意义。 欣赏工艺品 动手构建逻辑关系 感受古人智慧,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国变法必然需要人才,那人才从哪里来,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春秋战国还是这样吗? 生:这时候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早就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了。 师:个别同学基础扎实,正是社会动荡时期,诸侯纷争增多,周天子失去对诸侯控制,孔子办私学已经合法化了,推动了学术下移,接下来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繁荣景象。大家找出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的主张。 师:孔子和老子的某些主张有些不合时宜,体现了其仍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俩的思想主张构成了入世与出世的核心内涵,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接受着圣贤的引领。接下来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几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请同学们分组自主完成该部分内容。 师:百家争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反过来也推动社会大变革,可谓相得益彰。 本课的主干知识就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我们总结这一课的内容。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体悟老师讲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古人智慧,理解文化的传承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从这个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是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板书:三、识变局:旋转乾坤的大转型 师: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作业: 秦国的后来居上、完成统一对于我们个人及其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提升构建宏观框架的能力,形成对本课的全盘认识。 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为以史为鉴,获得进步;深刻理解国家推进改革的是伟大的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五、作业安排
秦国的后来居上、完成统一对于我们个人及其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六、板书设计
识变局:旋转乾坤的大转型 窥变局:烽火时代的大交融 应变局:应势而为的大变革
七、教学反思
本课把旧教材6个课时的内容整合成1个课时内容,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且本课涉及的概念较多,如小农经济、土地私有等,未深入讲解,只是蜻蜓点水。还需课时才能完成知识的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