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一课,这段历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辽宋夏金时期、元朝时期,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三个方面陈述;而政治方面分为两宋与辽夏金元两条线索。
本课包括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部分内容,分别讲述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加强之后出现的内外交困局面、北宋中后期政治改革、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等,其中的核心关键点在于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设立与调整,经历了确立与危机,之后进行踌躇与调整,是本课的核心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北宋的建立、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以及南宋的偏安,有一定的史实基础。但王安石变法,学生并未接触过,且本课逻辑性较强,对于高一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通过对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历史地图,明确两宋民族政权对峙的空间分布及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两宋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等内容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掌握两宋政治制度变迁的事实,理解其带来的利与弊,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饬弊政做出的种种努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以本土先贤人生经历为线索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通过对岳飞等民族英雄,厚植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王安石变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天下大势分为南北”。——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两宋时空定位、感知——两宋相对统一、政权并立。
从潮州先贤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座牌坊,一段历史。对于大家来说,熟悉的牌坊街,但又是不熟悉的人物与背后的历史。“榜眼”坊,为宋代尚书王大宝而建。王大宝,海阳归湖人。1094年生于北宋后期风云变幻之时,1128年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晚年辞官,名列《宋史》。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我们今天通过这座牌坊,这一位先贤的人生经历,宦海沉浮,一窥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关键词:榜眼
1128年,王大宝中第一甲第二名。这一年海阳县考中进士8人,盛况空前。唐朝时期进士才3人,这一年就考中8人,两宋共172人,说明宋代时期潮州文化教育发展,潮州参加科考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是由于宋代的防弊之政形成的重文氛围。
什么是两宋的防弊之政,重文氛围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防弊之政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后,为了避免成为六代,为加强集权维护统治,多次问策赵普。
上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设问1:唐末以来的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原因是什么?
“天子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禁军)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而且,战争之时,再重新点将出兵,三衙并不能直接带兵打仗。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也影响行政效率。
宋初的防弊之政,对文官需求量高,两宋时期科举取士数量也是历代最多,科举制比唐代更加公正开放,给予许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机会,推动整个社会形成重文风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据史书记载,1250年潮州参加解试士子超过一万人,王大宝即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成为宋代岭南唯一榜眼。
王大宝及第后,任过兵部侍郎、枢密计议,这两个职位跟军事都有关系,那么,王大宝榜眼出身,担任武职,宋代这样的做法即是为防止像五代时期一样武将夺权,但旧弊虽防,新弊渐生。
关键词:兵部侍郎
因循之弊:三冗二积
“将在外,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
北宋发起了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中原无险可守,中原政权处于被动)的北伐,均告惨败。实力远胜西夏,结果“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中,始终处于下风。
官僚机构增加,因人因事添设,再加上宋代官员待遇优厚,——增加财政压力;宋代募兵制,将其作为消除内乱良法,每遇灾荒,大行招兵,再加上更戍法,频繁调动,军费直线上升。“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冗官冗兵产生冗费。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是不断增加,宋仁宗、英宗时期,岁入较太宗已增长五六倍,太宗余大半,而仁宗、英宗已入不敷出。
积贫积弱的局面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改革,范仲淹推行了庆历新政,但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阻挠,改革没有成功。而接下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又导致北宋后期新旧党之间争斗,政局混乱,这就是我们要讲得第三个关键词:1094
关键词:1094年
1094年宋哲宗改元祐九年为绍圣年,表示决心恢复新法。——北宋后期新旧党之间争斗,政局混乱。这场改革是怎样开始的,结局又如何,我们看第三部分:革弊之举。
革弊之举:王安石变法
积贫——富国 积弱——强兵 用人——教育
【均输法与市易法】
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财赋出产及京师物资需要情况,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酌情进行物资贩运买卖,既节省上供成本,又可获取大笔商业利润。在东京等大城市设“市易务”机构,朝廷拨给经营本钱,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评定物价。
保马法:百姓申请养马(北方黄河流域中下游,尽是平原,一马平川,在北方作战必定要骑兵,尤其还是对付塞外擅骑射的游牧民族,兵强马壮,除了兵,战马也非常重要。但是,中原地区并没有优良战马,多数瘦弱,——东北、西北历代战马产地又在外族控制下——鼓励百姓养马)
——“富国”目的达到: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为何?制度性,整体性,不仅仅是战马、士兵问题)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 。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旧党尽废王安石新法,打压新党人士;此后,新党与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094年:改元绍圣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尽罢新法,哲宗元佑年间又恢复所谓新法,而围绕着这类大翻跟斗的运动,新党旧党争权夺利,升沉荣辱,搞得朝廷几无宁日。——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南宋建立。
宋室南渡之初,一批文官武将力主抗金,包括王大宝,敢于与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进行斗争,被称“王老虎”,却最终被迫辞官,主战派势弱。
关键词:辞官
南宋初期与金对战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军队,尤以“岳家军”战绩卓著。但最终却是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实际上,主和的不仅仅是秦桧,宋高宗也不希望战。维护一己皇位,纵使苟且屈辱,也是在所不计。岳家军:当叫上岳家军也即注定了其最终的结局。
循弊之败——南宋也为外族所灭
岳飞之死:是北宋开国确立“祖宗家法”——防弊之政以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必然选择;是其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南宋偏安江南
——主战派命运:王大宝一贯主张抗金,在隆兴和议后,见朝廷腐败无能,辞官。
探究活动:国虽富,畏战必危
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可以说议和也是当时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也推动经济贸易往来,民族交融,但是,战后武备松弛,不思进取也成为致命一击。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两宋最终皆被外族入侵所灭。
联系现实总结: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实力要同经济实力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实力就要跟进哪一步。——习近平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迁
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王大宝辞官后,1170年病逝,赐御葬故里(归湖沉江月)。由于其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士民所敬仰,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立牌坊以纪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