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17:3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45分)
1.(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bǎi/bó),你 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 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瑶)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tiē/tiè)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去用才能明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柏(bǎi) 瑶 帖(tiè)
B.柏(bó) 摇 帖(tiè)
C.柏(bǎi) 摇 帖(tiē)
D.柏(bó) 瑶 帖(ti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忧患 清醇 身临其境
B.忧患 清纯 设身处地
C.忧郁 清醇 设身处地
D.忧郁 清纯 身临其境
【答案】(1)C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注意“ 柏”的读音。
(2)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
忧患:困苦患难或忧虑的事情。
忧郁:忧伤郁结。
清醇:指清净纯正,茶汤味新鲜,入口爽适。
清纯:清新纯净。
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故答案为:(1)C
(2)D
【点评】(1)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
(2)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  )。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休戚相关。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作馅
②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
③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怡当的一项是(  )
A.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休戚相关。
B.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紧密相关。
C.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D.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休戚相关。
【答案】(1)A
(2)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句子排序,从古到今,“相传 ”到“ 清代 ”,再到“如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主语位置不当,关联词连接的两个句子的主语相同,主语“黄州烧梅”应放至“不仅”的前面;
“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语序不当,应为“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
“休戚相关 ”搭配不当,改为“ 紧密相关 ”。
故句子可以修改为: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紧密相关。
故答案为:(1)A
(2)B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拟人)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C.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设问)
D.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是设问,设问应该有问有答,这是反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 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B.兰泽多芳草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C.如会同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D.卜儿哭上科卜儿:元杂剧中的老年妇女角色。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视为止,行为迟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B行为,古义:行动为之;今义:言行举止。
C游侠儿,古义: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今义:古代称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的人。
D江海:古今都是指江和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6.(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楼下的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B.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C.假此科敛丁口——假装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一缕一缕地在空中飘荡。
【答案】B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B无误。
C:假此科敛丁口——假借名目向百姓摊派费用。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7.(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突出其风度儒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A“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虽有槁暴 暴:晒。
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D.功在不舍舍:舍弃。
9.下列句于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向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蟹六跪而二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怡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来说明道理,形象生动。
B.作者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C.“积士成山,风雨兴焉”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旨在说明学习要专一。
D.文章句式整齐,而且作者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答案】8.D
9.C
10.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8.D舍:停止。
故答案为:D。
9.例句并列关系连词。
A转折关系连词。
B修饰关系连词。
C并列关系连词。
D顺承关系连词。
故答案为:C。
10.C”旨在说明学习要专一“错误,旨在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直接的意涵或许还是“延迟领取养老全”。其实。在养老这个最普遍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就经济谈经济,不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也缺交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毋庸讳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正一步步走近中国社会,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利”越来越远,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步步紧逼。在劳动力供不应求、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老龄化局面到来之前,未雨绸缪确实很有必要。然而,提高退休年龄,把千斤重担“一头沉”地丢给了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这种做法,显失社会公平。
公民在适当的年龄退休,靠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是劳动者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和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和伦理责任。打个通俗的比方来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养”社会,午老的时候社会应该“养”我们,这是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然而,大幅提高退休年龄的设想,却与这个外素的基本原则冲突。提高退休年龄,于老人们是勉强的“超期服役”,于国家和社会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即便法种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我国一半以上的劳动者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推行延迟退休制度,除去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老人可以自动延续就业。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恐怕多数会无班可上,即使是白领专业人士地难幸免。一边是没法工作,一边是还没到退休年龄,这种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怎么解決?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实质,是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在人口总体规模已经得到比较合理控制的前提下,既然可以预期到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利转折,不妨考虑许多专家所呼吁的建议,通过审慎、科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度调整人口出生率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避免人口年龄结构的“硬着陆”,这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必须考虑的重大国策。
  同时,养老金制度要大力实施“开源节流”的改革。财政在养老投入上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民生责任,企业也应该在养老支出上更多地反哺员工和社会;要通过实行养老制度“一元制”,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员工“让渡”偏高的退休金给企业员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世界性难题,但这个问题不是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顺利走过了这条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超前预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真抓实干,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百姓养老无忧的阳光大道。
(选自古广进《延迟退休无力“单挑”老龄化》,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延迟退休”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是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延迟领取养老金”。
B.延迟退休缺乏人文关怀和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C.延迟退休是将社会问题的重担压在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身上,此举有失社会公平。
D.延迟退休于老人们而言是“超期服役”,于国家而言是推卸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12.关于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与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互相冲突。
B.法律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
C.事业单位的老人和白领专业人士不受延迟退休的影响,可以自动延续就业。
D.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极有可能会陷入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中。
【答案】11.D
12.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11.D原文第三段” 于国家和社会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是一部分。
故答案为:D。
12.C"事业单位的老人和白领专业人士不受延迟退休的影响“,错误,原文第四段” 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恐怕多数会无班可上,即使是白领专业人士地难幸免 ".
故答案为:C。
13.(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事例不能体现“熟人社会”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接触的总是同一批人,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辦别来者是谁。
B.即使村子里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也不会因此认错了人。
C.古玩行业中的人交流时,把判断有误、买了假货称作“打眼”。
D.邻里间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平时没有交流,有的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知晓。
【答案】D
【知识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D“但是平时没有交流,有的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知晓”,人与人不熟悉,不符合熟人社会特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4.(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如其礼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千里澄江似练,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奇蜉蝣于天地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以俟君子
(5)翠峰如簇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竞、蜉蝣、渚、俟。
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2)寄蜉蝣于天地(3)渚清沙白鸟飞回(4)以俟君子(5)翠峰如簇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三、简答题(11分)
15.(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请依据《红楼梦》,在下列语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红楼梦》中   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的悲刷下场。
(2)大观园中,贾宝玉居住的地方叫“怡红院”;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   ”;薛宝钗居住的地方叫“蘅芜苑”。
【答案】(1)王熙凤
(2)潇湘馆
【知识点】文化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2)大观园中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藕香榭,薛宝钗住蘅芜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选自《祝福》)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6.甲、乙选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①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17.这两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用墨不多却作用很大,简要分析甲、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6.①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②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17.甲:①营造出一种清冷、凄清的悲剧氛围。②衬托了祥林嫂的百无聊赖和悲凉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④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乙:①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②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我。③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2)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男配角,绰号豹子头,东京(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①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②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17.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 雪是冬天所特有的景物,而在这里写雪,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出了下面的事情,正是因为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才会对柳妈讲阿毛的故事,而柳妈不愿意再听阿毛的故事,才引起柳妈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奚落,并引出下文柳妈为祥林嫂出主意“赎罪”——捐门槛相关情节。雪还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暗示,“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是暗示祥林嫂的又一不幸来临了——花巨资捐门槛,却仍然被看作不祥之人,精神上直接被打垮,在她本来就已经十分悲惨的生活上又无故地增加了一道精神枷锁。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 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故答案为:甲:①营造出一种清冷、凄清的悲剧氛围。②衬托了祥林嫂的百无聊赖和悲凉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④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乙:①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②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我。③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用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中说 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仔细审读材料,然后选择最契合命题人意图的角度立意。这是两则名言材料,第一则出自《文中子 魏相篇》,探讨的是“君子”到底争不争?孔子的回答是“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说明是要“争”,即需要积极作为的。而第二则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告诉我们: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辩证思考,到底需不需要“争”。尤其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当然有合作,但是也有竞争。国家间如此,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无处不存在“争”,但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是:如何看待“争”?该争则争,不搞恶性竞争。考生据此分析,辩证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顺应潮流,“争”做有为青年。
2.在名利方面要淡泊,不要去“争”,更不要去恶性竞争。
3.在为人民做事上,要积极争先;在个人名利上要“少争”甚至“不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45分)
1.(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bǎi/bó),你 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 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瑶)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tiē/tiè)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去用才能明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柏(bǎi) 瑶 帖(tiè)
B.柏(bó) 摇 帖(tiè)
C.柏(bǎi) 摇 帖(tiē)
D.柏(bó) 瑶 帖(ti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忧患 清醇 身临其境
B.忧患 清纯 设身处地
C.忧郁 清醇 设身处地
D.忧郁 清纯 身临其境
2.(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  )。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休戚相关。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作馅
②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
③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怡当的一项是(  )
A.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休戚相关。
B.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紧密相关。
C.不仅黄州烧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D.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休戚相关。
3.(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拟人)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C.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设问)
D.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4.(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 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B.兰泽多芳草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C.如会同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D.卜儿哭上科卜儿:元杂剧中的老年妇女角色。
5.(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视为止,行为迟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楼下的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B.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C.假此科敛丁口——假装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一缕一缕地在空中飘荡。
7.(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突出其风度儒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虽有槁暴 暴:晒。
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D.功在不舍舍:舍弃。
9.下列句于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向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蟹六跪而二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怡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来说明道理,形象生动。
B.作者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C.“积士成山,风雨兴焉”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旨在说明学习要专一。
D.文章句式整齐,而且作者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直接的意涵或许还是“延迟领取养老全”。其实。在养老这个最普遍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就经济谈经济,不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也缺交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毋庸讳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正一步步走近中国社会,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利”越来越远,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步步紧逼。在劳动力供不应求、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老龄化局面到来之前,未雨绸缪确实很有必要。然而,提高退休年龄,把千斤重担“一头沉”地丢给了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这种做法,显失社会公平。
公民在适当的年龄退休,靠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是劳动者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和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和伦理责任。打个通俗的比方来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养”社会,午老的时候社会应该“养”我们,这是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然而,大幅提高退休年龄的设想,却与这个外素的基本原则冲突。提高退休年龄,于老人们是勉强的“超期服役”,于国家和社会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即便法种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我国一半以上的劳动者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推行延迟退休制度,除去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老人可以自动延续就业。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恐怕多数会无班可上,即使是白领专业人士地难幸免。一边是没法工作,一边是还没到退休年龄,这种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怎么解決?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实质,是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在人口总体规模已经得到比较合理控制的前提下,既然可以预期到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利转折,不妨考虑许多专家所呼吁的建议,通过审慎、科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度调整人口出生率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避免人口年龄结构的“硬着陆”,这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必须考虑的重大国策。
  同时,养老金制度要大力实施“开源节流”的改革。财政在养老投入上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民生责任,企业也应该在养老支出上更多地反哺员工和社会;要通过实行养老制度“一元制”,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员工“让渡”偏高的退休金给企业员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世界性难题,但这个问题不是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顺利走过了这条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超前预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真抓实干,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百姓养老无忧的阳光大道。
(选自古广进《延迟退休无力“单挑”老龄化》,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延迟退休”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是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延迟领取养老金”。
B.延迟退休缺乏人文关怀和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C.延迟退休是将社会问题的重担压在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身上,此举有失社会公平。
D.延迟退休于老人们而言是“超期服役”,于国家而言是推卸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12.关于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与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互相冲突。
B.法律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
C.事业单位的老人和白领专业人士不受延迟退休的影响,可以自动延续就业。
D.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极有可能会陷入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中。
13.(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下列事例不能体现“熟人社会”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接触的总是同一批人,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辦别来者是谁。
B.即使村子里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也不会因此认错了人。
C.古玩行业中的人交流时,把判断有误、买了假货称作“打眼”。
D.邻里间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平时没有交流,有的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知晓。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4.(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如其礼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千里澄江似练,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三、简答题(11分)
15.(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请依据《红楼梦》,在下列语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红楼梦》中   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的悲刷下场。
(2)大观园中,贾宝玉居住的地方叫“怡红院”;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   ”;薛宝钗居住的地方叫“蘅芜苑”。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选自《祝福》)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6.甲、乙选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①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17.这两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用墨不多却作用很大,简要分析甲、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用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中说 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注意“ 柏”的读音。
(2)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
忧患:困苦患难或忧虑的事情。
忧郁:忧伤郁结。
清醇:指清净纯正,茶汤味新鲜,入口爽适。
清纯:清新纯净。
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故答案为:(1)C
(2)D
【点评】(1)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
(2)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答案】(1)A
(2)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句子排序,从古到今,“相传 ”到“ 清代 ”,再到“如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主语位置不当,关联词连接的两个句子的主语相同,主语“黄州烧梅”应放至“不仅”的前面;
“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语序不当,应为“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
“休戚相关 ”搭配不当,改为“ 紧密相关 ”。
故句子可以修改为: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其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紧密相关。
故答案为:(1)A
(2)B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是设问,设问应该有问有答,这是反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B行为,古义:行动为之;今义:言行举止。
C游侠儿,古义: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今义:古代称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的人。
D江海:古今都是指江和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6.【答案】B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B无误。
C:假此科敛丁口——假借名目向百姓摊派费用。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7.【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A“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答案】8.D
9.C
10.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8.D舍:停止。
故答案为:D。
9.例句并列关系连词。
A转折关系连词。
B修饰关系连词。
C并列关系连词。
D顺承关系连词。
故答案为:C。
10.C”旨在说明学习要专一“错误,旨在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答案】11.D
12.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11.D原文第三段” 于国家和社会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是一部分。
故答案为:D。
12.C"事业单位的老人和白领专业人士不受延迟退休的影响“,错误,原文第四段” 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恐怕多数会无班可上,即使是白领专业人士地难幸免 ".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D“但是平时没有交流,有的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知晓”,人与人不熟悉,不符合熟人社会特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4.【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奇蜉蝣于天地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以俟君子
(5)翠峰如簇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竞、蜉蝣、渚、俟。
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2)寄蜉蝣于天地(3)渚清沙白鸟飞回(4)以俟君子(5)翠峰如簇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15.【答案】(1)王熙凤
(2)潇湘馆
【知识点】文化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2)大观园中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藕香榭,薛宝钗住蘅芜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答案】16.①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②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17.甲:①营造出一种清冷、凄清的悲剧氛围。②衬托了祥林嫂的百无聊赖和悲凉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④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乙:①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②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我。③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2)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男配角,绰号豹子头,东京(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①神态、动作描写。突出祥林嫂自感羞愧的心理,可见其受封建节烈观念毒害之深。②语言描写。突出了林冲随遇而安、苟且忍辱的性格特点,缺乏反思、反叛以及和命运抗年的精神。
17.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 雪是冬天所特有的景物,而在这里写雪,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出了下面的事情,正是因为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才会对柳妈讲阿毛的故事,而柳妈不愿意再听阿毛的故事,才引起柳妈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奚落,并引出下文柳妈为祥林嫂出主意“赎罪”——捐门槛相关情节。雪还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暗示,“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是暗示祥林嫂的又一不幸来临了——花巨资捐门槛,却仍然被看作不祥之人,精神上直接被打垮,在她本来就已经十分悲惨的生活上又无故地增加了一道精神枷锁。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 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故答案为:甲:①营造出一种清冷、凄清的悲剧氛围。②衬托了祥林嫂的百无聊赖和悲凉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④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乙:①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②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我。③勾勒出;林冲当时处境的危险。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屋倒塌作铺垫。
18.【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仔细审读材料,然后选择最契合命题人意图的角度立意。这是两则名言材料,第一则出自《文中子 魏相篇》,探讨的是“君子”到底争不争?孔子的回答是“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说明是要“争”,即需要积极作为的。而第二则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告诉我们: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辩证思考,到底需不需要“争”。尤其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当然有合作,但是也有竞争。国家间如此,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无处不存在“争”,但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是:如何看待“争”?该争则争,不搞恶性竞争。考生据此分析,辩证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顺应潮流,“争”做有为青年。
2.在名利方面要淡泊,不要去“争”,更不要去恶性竞争。
3.在为人民做事上,要积极争先;在个人名利上要“少争”甚至“不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